一、格物穷理是什么意思呀?
格物穷理释 义 :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穷理:追寻事物的究竟,指穷究事物的原委、道理
词 目 格物穷理
发 音 gé wù qióng lǐ
出 处 明·方孝孺《答郑仲辩》:“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示 例 偶阅近人《夜谈丛录》,见所载焚旱魃一事、狐避二事,因存记所疑,俟~者详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
格物穷理,由朱熹提出,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明朝的王守仁一心想做圣贤,迷惘之余,"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著名的"守仁格竹"出自这一事件,后来王守仁因政治生涯几起几落,经历了人世间的生活百态,终于发现理学中存在的局限性,由此反对朱熹的“格物穷理”,主张“吾心之良知”,建立了自己的心学体系。
二、大家都在问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观点。
孟子的观点是人性本善,“人皆可为尧舜”,“民贵君轻”。
王守仁的观点是“致良知”、“知行合一”。
三、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通俗的解释是怎样的?
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意思是: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原句出自于先秦戴圣的《礼记》中的《乐记》和《大学》。知行合一意思: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原句出自于明朝思想家王守仁致良知意思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原句出自于战国时期孟子的《孟子·尽心上》。原文:(1)《礼记·乐记》: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白话译文:外界事物影响使人形成一定的智力去认识它,进而形成喜欢和讨厌的感觉,如果人的好恶无法完全节制,那么这样一来,不停的累加,最终会被无穷的外界物欲所淹没,以致于人的天性完全丧失了。
外界的影响是无穷无尽的,再加上人对喜欢和不喜欢的各种想法不加节制,那就是接触到外物后人被同化了,就是天理灭绝人欲横流。
于是就会生犯上作恶的心思,有的做出邪恶放纵胡作非为的事情。
(2)《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白话译文: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主要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3)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王守仁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4)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白话译文: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扩展资料:“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思想宋明理学做人哲学的经典总结,也是符合诸子百家学说放之四海不变的真理。就是希望学者能格物穷理,正心修身,可成为一个内外兼修,才德具备杰出的人。就是修身养性,是劝导人做杰出的人高尚的人了不起的人伟大的人。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
“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四、人欲即天理什么意思?
人欲即天理说的就是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诉求,没有所谓的谁比谁高级,要学会尊重、平等地对待别人的意思。是王阳明说的。
五、明天理,灭人欲是孟子,朱熹,王守仁这三个的观点吗?》这三个人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观点。
孟子的观点是人性本善,“人皆可为尧舜”,“民贵君轻”。
王守仁的观点是“致良知”、“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