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饥荒年是哪一年?

饥荒年是1960年

建国以后的饥荒年是60年,当时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庄稼收成不好,60年,61年,62年逐渐好转,人们吃糠咽菜,每人每天三两多点粮食,当时的野菜,树叶都吃光了,苞米棒子淀粉粥,吃的人们面黄肌瘦,并的死亡的,也不在少数,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人们通过辛勤的劳动度过了难关

二、1942闹饥荒多长时间?

大饥荒一般指的是1942年7月开始到1943年春,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发生在中国的饥荒之一这场大饥荒的范围还包括河北、山西、山东、安徽。

平息大旱之后,又遇蝗灾,由于河南地处前线,有下级瞒报、政策失误、交通堵塞等原因,导致河南111个县中有96个县受灾,其中灾情严重的有39个县,受灾总人数达1200万人。大约150万人死于饥饿和饥荒引起的疾病,另有约300万人逃离河南。

三、西北大饥荒是延续了多少年?

1927到1931年间,陕西发生了一场大旱灾引发的大饥荒,灾前全省人口1300万,940万人受灾,死亡250万人,逃荒40余万人,被卖妇女竟达30多万人。

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我看到成千的儿童由于饥饿而奄奄待毙,这场饥荒最后夺去了500多万人的生命!那是我一生中觉醒的转捩点;我后来经历了许多战争、贫穷、暴力和革命,但这一直是最使我震惊的经历…”

1929年的大旱灾,其持续时间、受灾区域、被灾人口惨烈程度等,均已超过涉及光绪三年的大旱。1928年春末,旱象初起,全省几乎所有县区滴雨未降(当时陕西共有92县,无县不旱)。夏粮绝收,秋粮未能下种,连续两季颗粒无收。当时除少数殷实人家之外,绝大部分农家都很少存粮,一般都是“收一茬庄稼吃一季粮”。这样,在两季绝收的情况下,灾情于1928年秋便迅速蔓延开来。

成千上万饥民,在田野上搜寻草根、树皮充饥。很多人四处拣集鸟粪,用水淘洗之后,挑食其中未完全消化的粮食颗粒。大荔、澄城韩城一带,少灾民吞食白土充饥(俗称观音土。一种质地很细的土壤粉末),食后不久即腹泻而死。耕牛骡马,宰杀无存,狗、猫,甚至老鼠,都成了灾民捕捉吞咽对象。至1928冬,灾情愈演愈烈。大批走投无路的灾民背乡离井,出外逃荒;数十万妇女儿童,被卖出省外;各地饿毙灾民的数字,成倍加番地往上增长;吞食人肉的惨剧也相继发生!

1929年2月,当时的国民政府派卫生部长薛笃弼赴陕调查灾情,陕省主席宁哲元陪同薛察看了潼关、华县、渭南、临潼、三原、富平等县。“足迹所至,十室九空,遍地哀鸿,奄奄垂毙。”他们“每至一处,饥民攀辕卧辙,哀号乞食,”形同人间地狱。

在那场饥荒中,陕西省出逃灾民和被卖出妇女、儿童的总数,累计达78万余人。买卖妇女儿童在当时几乎成为一种合法的经营。各县县城包括省城西安在内,街道上公开设有人市市场。被卖儿童或妇女身插草标,明码标价。妇女价格每人二、三元不等,儿童格则要更低一些。当时粮价飞涨,小麦每斗价格在5-8元之间,凤翔岐山一带已涨至每斗12元。那些被卖妇女儿童的身价,尚不及斗麦的三分之一。很多妇女为了活命,只好自卖自身,分文不取,曾经秦腔戏文里唱到:“谁引我,紧相连,不要银子不要钱。”这种夸张的描述,竟然成了现实!

被称为“八百里秦川”的富庶之地,为什么这次灾荒如此严重而持久呢?

清末民初,陕西的水利建设、农田建设多年失修。民国以后,三秦境内战争不断,民生凋敝,天灾紧跟。陕西从1927年开始就旱荒严重,延续达四年之久,无从以丰补歉。当时陕西交通不便,运输极度困难,价巨途艰。在关中西部的眉县,水田肥地皆种烟苗,农民大多吸食鸦片,致使粮食异常缺乏,而农民体力又弱,一遇旱灾,即束手待毙。这些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了陕西这次荒灾的爆发和迁延。它不能不引起今天人们的认真思考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