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里海石油储量?
里海位于亚欧大陆腹部,亚洲与欧洲之间东北为哈萨克斯坦,东南为土库曼斯坦,西南为阿塞拜疆,西北为俄罗斯,南岸为伊朗。整个海域狭长,南北长约1200公里,东西平均宽度320公里,面积约386400平方公里,相当全世界湖泊总面积的14%。里海湖岸线长7000公里。有130多条河注入里海,其中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和捷列克河从北面注入,3 条河的水量占全部注入水量的88%。里海中的岛屿多达50个,但大部分都很小。海盆大体上为北、中、南三个部分。 虽然里海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但它是古老地中海的一部分,曾与地中海 连接,湖中也有多种 海洋生物,而后来由于大陆漂移,致里海与地中海分开,成为一个大的湖泊,因此至今里海仍有不少与地中海相似之处。
1991年以前,里海都被认为是苏联和伊朗的内湖。里海的地位已在1921年和1940年两国签订的条约中作了明确规定。根据该条约,只有挂苏联和伊朗国旗的船只才能在里海航行。
苏联解体后,里海沿岸国家由两个变成了五个。为了与油气开采联系在一起的巨大经济利益,也由于政治的、历史的、地缘的种种原因,沿岸国家间开始了对里海划分的争议。
在发现中东石油之前,里海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石油市场的支柱。1901年,里海的原油产量达到1100万吨,占当时世界原油总产量的50%;在当时的世界石油贸易中,里海占30%。1940年,仅阿塞拜疆一地的石油产量就达2200万吨,占当时的苏联全国产量的70%。因此,里海石油确实曾红极一时。据保守估计,里海的石油储量在500亿至1900亿桶。
有人把里海称为“第二个波斯湾”。也有人预言:“谁得到了里海盆地战略资源的控制权,谁就能主宰21世纪的国际能源市场,甚至把持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命脉。”此话虽略显夸张,但也道出了里海在世界能源市场上举足轻重的地位。里海含油气盆地是世界第三大油气资源富集区,被誉为“第二个中东”。据美国能源部估计,在里海水域面积为38.64万平方公里的这块土地上,石油地质储量约为2000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18%。
由于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因此新独立的里海沿岸国家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都要求重新确定里海法律地位,而里海油气资源的开采权,自然也就和划界问题联系在一起了。争议的焦点就是里海的法律地位是湖还是海?
如果里海是“海”,里海将根据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被划分成扇形领土区域,这将有利于在里海拥有丰富油气资源的国家引进外资进行开发,而油气资源相对较少的国家在里海的财富就将缩水。如果里海被认定为是内陆湖泊,那么按照国际法中的规定,里海资源应当是沿岸各国的共同财产,任何国家开采里海任何资源必须征得各国同意或经共同协商后方能进行。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附近的里海水域油气资源丰富,因此这3个国家坚持里海为海,应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里海水体及海底进行划界,明确各国的主权和专属经济区范围。而伊朗、土库曼斯坦两国则因为附近水域油气资源相对较少,坚持认为里海是内陆湖泊。因此,里海是湖还是海之争的实质是能源利益之争。
2002年,俄罗斯、阿塞拜疆划分里海的正式协定签署,俄、阿、哈三国的立场渐趋一致,伊朗的反对态度也有所缓和。至此,俄主张的里海沿岸五国通过双边协商解决纠纷的主张取得了主动权。这使各国在开发里海能源方面的步伐加快。尽管各国在里海峰会上仍未就里海的湖海之争画上句号,但对目前的相互关系和开发态势是认可的。为避免更大范围的利益冲突,“里海是里海沿岸五国的里海”的理念受到各国的支持。
里海沿岸国家多数是内陆国,本地区的石油消费能力有限,大量的油气出口必须要建设相应的油气管道。里海地区已经规划和建设的多条油气出口管道,是俄美里海石油博弈的关键要素。
在里海地区众多的石油管线中,与俄罗斯有关的有4条,分别是连接俄管网的阿特劳至萨马拉管线、巴库至新罗西斯克管线、巴库至季霍列茨克管线和里海管道财团管线。这4条管线使俄罗斯在里海石油问题上占据重要地位,但这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所不愿看到的。
以美国为主导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管线(简称巴杰管道)在2005年开通,这标志着由俄罗斯垄断里海地区石油出口管线的局面被彻底打破。由于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的石油主要通过俄罗斯的管道出口,两国一直希望渠道“多元化”,这与试图打破俄罗斯垄断的西方国家一拍即合。
里海能源产量很大程度取决于管线建设,里海周边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还积极开展新管线建设的外交准备、可行性论证与研究,提出一系列新输油管线建设方案,从而试图打破俄罗斯对该地区油气资源输油管线的独霸权,使输油管线逐渐呈现复杂多样的分布格局。
总之,在输油管道的走向问题上,无论是通向土耳其地中海、伊朗南部、巴基斯坦或中国,或者仍然使用经过俄罗斯的现有输油管道,它既是经济利益之争,也是一场地缘政治的较量。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今后的外交倾向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油气管道路线的选择。
二、大家都在问
里海位于亚欧大陆腹部,亚洲与欧洲之间。东北为哈萨克斯坦,东南为土库曼斯坦,西南为阿塞拜疆,西北为俄罗斯,南岸为伊朗。整个海域狭长,南北长约1200公里,东西平均宽度320公里,面积约386400平方公里,相当全世界湖泊总面积的14%。里海湖岸线长7000公里。有130多条河注入里海,其中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和捷列克河从北面注入,3 条河的水量占全部注入水量的88%。里海中的岛屿多达50个,但大部分都很小。海盆大体上为北、中、南三个部分。 虽然里海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但它是古老地中海的一部分,曾与地中海 连接,湖中也有多种 海洋生物,而后来由于大陆漂移,致里海与地中海分开,成为一个大的湖泊,因此至今里海仍有不少与地中海相似之处。
1991年以前,里海都被认为是苏联和伊朗的内湖。里海的地位已在1921年和1940年两国签订的条约中作了明确规定。根据该条约,只有挂苏联和伊朗国旗的船只才能在里海航行。
苏联解体后,里海沿岸国家由两个变成了五个。为了与油气开采联系在一起的巨大经济利益,也由于政治的、历史的、地缘的种种原因,沿岸国家间开始了对里海划分的争议。
在发现中东石油之前,里海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石油市场的支柱。1901年,里海的原油产量达到1100万吨,占当时世界原油总产量的50%;在当时的世界石油贸易中,里海占30%。1940年,仅阿塞拜疆一地的石油产量就达2200万吨,占当时的苏联全国产量的70%。因此,里海石油确实曾红极一时。据保守估计,里海的石油储量在500亿至1900亿桶。
有人把里海称为“第二个波斯湾”。也有人预言:“谁得到了里海盆地战略资源的控制权,谁就能主宰21世纪的国际能源市场,甚至把持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命脉。”此话虽略显夸张,但也道出了里海在世界能源市场上举足轻重的地位。里海含油气盆地是世界第三大油气资源富集区,被誉为“第二个中东”。据美国能源部估计,在里海水域面积为38.64万平方公里的这块土地上,石油地质储量约为2000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18%。
由于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因此新独立的里海沿岸国家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都要求重新确定里海法律地位,而里海油气资源的开采权,自然也就和划界问题联系在一起了。争议的焦点就是里海的法律地位是湖还是海?
如果里海是“海”,里海将根据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被划分成扇形领土区域,这将有利于在里海拥有丰富油气资源的国家引进外资进行开发,而油气资源相对较少的国家在里海的财富就将缩水。如果里海被认定为是内陆湖泊,那么按照国际法中的规定,里海资源应当是沿岸各国的共同财产,任何国家开采里海任何资源必须征得各国同意或经共同协商后方能进行。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附近的里海水域油气资源丰富,因此这3个国家坚持里海为海,应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里海水体及海底进行划界,明确各国的主权和专属经济区范围。而伊朗、土库曼斯坦两国则因为附近水域油气资源相对较少,坚持认为里海是内陆湖泊。因此,里海是湖还是海之争的实质是能源利益之争。
2002年,俄罗斯、阿塞拜疆划分里海的正式协定签署,俄、阿、哈三国的立场渐趋一致,伊朗的反对态度也有所缓和。至此,俄主张的里海沿岸五国通过双边协商解决纠纷的主张取得了主动权。这使各国在开发里海能源方面的步伐加快。尽管各国在里海峰会上仍未就里海的湖海之争画上句号,但对目前的相互关系和开发态势是认可的。为避免更大范围的利益冲突,“里海是里海沿岸五国的里海”的理念受到各国的支持。
里海沿岸国家多数是内陆国,本地区的石油消费能力有限,大量的油气出口必须要建设相应的油气管道。里海地区已经规划和建设的多条油气出口管道,是俄美里海石油博弈的关键要素。
在里海地区众多的石油管线中,与俄罗斯有关的有4条,分别是连接俄管网的阿特劳至萨马拉管线、巴库至新罗西斯克管线、巴库至季霍列茨克管线和里海管道财团管线。这4条管线使俄罗斯在里海石油问题上占据重要地位,但这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所不愿看到的。
以美国为主导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管线(简称巴杰管道)在2005年开通,这标志着由俄罗斯垄断里海地区石油出口管线的局面被彻底打破。由于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的石油主要通过俄罗斯的管道出口,两国一直希望渠道“多元化”,这与试图打破俄罗斯垄断的西方国家一拍即合。
里海能源产量很大程度取决于管线建设,里海周边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还积极开展新管线建设的外交准备、可行性论证与研究,提出一系列新输油管线建设方案,从而试图打破俄罗斯对该地区油气资源输油管线的独霸权,使输油管线逐渐呈现复杂多样的分布格局。
总之,在输油管道的走向问题上,无论是通向土耳其地中海、伊朗南部、巴基斯坦或中国,或者仍然使用经过俄罗斯的现有输油管道,它既是经济利益之争,也是一场地缘政治的较量。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今后的外交倾向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油气管道路线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