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为什么说禅让制?

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仁”“礼”而提出禅让制。

上古时代尧、舜、禹禅让帝位只是传言,孔子阅遍天下之书,发现上古只有尧舜禹三人不是世袭帝位,于是便称‘天下德者居之”。

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拯救和恢复西周的“礼”一直是他的梦想和追求。他主张“以礼治国”,以礼治人,以礼服人,反对“法治”,反对严苛的政治制度和各类刑法,他相信道德的力量比刑法更有说服力,更能使人民信服。德治的政治思想一直是孔子所推崇的 ,所以禅让制也是孔子理想中的政治制度。

后经儒家世代宣扬,便有了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孔子在给君王讲话的时候,都会讲尧舜禹时期的事情,他们的仁政,他们的禅让,就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二、禅让制是什么时候?

禅让制出现在原始部落时期。那时禅让制是选出部族领袖的惟一方法。禅让制一直持续到尧舜禹时期。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三、禅让制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但其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或帝王让位给别人的一种方式,即由部落里的每一个人投票表决下一任首领人选,以多数人意件做出决定。

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使帮助为事。

尧死后,舜继位,用同样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为继承人。

禅让制(禅让制是什么时期)

禹继位后,又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为继承人,最后族人拥戴禹之子启为王。

这是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史称“禅让”。

据说首领要躲在树林中,然后由族人拥戴他出来。

但另一种说法是,禅让制只是到禹之子启就终止了,他建立第一个朝代——夏朝。

四、什么是禅让制分封制?

禅让制(一)

  禅让制,是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

(二)分封制

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西周灭商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后裔,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春秋战国时,适应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逐渐取代分封制。秦始皇统一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了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此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的事例,但性质不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