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叫忠孝不可两全啊?
意思是:一个人活在世上,或者为国家尽忠,或者为父母尽孝,二者只能选其一,无法兼顾
“忠”和“孝”都是为人处世的优良品德,却必须选择一个、舍弃一个,真是让人头疼的两难抉择。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是因为古代战乱频仍,健壮的男人都被拉去打仗,基本是有去无回,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道,所以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忠”和“孝”(或者说“忠臣”和“孝子”)似乎成了互相对立、不可调和的两个极端。其实,“忠”和“孝”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古人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就是这个道理。选择“忠”,或者选择“孝”,都不能算错误。
忠臣可敬,孝子也同样可敬。究竟选择什么、舍弃什么,关键在于自己的心目中“忠”和“孝”哪一个置于首位。
二、为什么说自古忠孝两难全?
之所以说自古忠孝两难全,是源自汉代的李密不愿为官,写《陈情表》上书曰:“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臣无祖母,无以至今;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说自己是老祖母抚养长大的,现在老祖母老了,需要自己在身边孝顺、赡养。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忠地君主也代表忠于这个国家,侍奉双亲也就是要侍奉老爸妈。在封建社会,忠和孝是社会的或者说社会维持的两大基石,少了任何一个不可,以前的君主提倡以孝治天下就是这个原因。
孔子也说过:一个人孝顺而喜欢违法乱纪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守法安 已,而喜欢叛乱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孔子的这一主张就成了封建社会比较实用的以孝治国的政策,被历代君主所沿用。 但在有些时候,比如战争或其它的大事发生的时候。
那么侍奉结双亲 (以前侍奉双亲要求在双亲身边照顾他们的所有事,不能离开双亲,而且由于孝 道长时间沿用也变的有死板和保守更加剧了这一现象)就会和尽忠于国家产生冲突。孝是治国之本,一个不尽孝的人是会被所有人骂的,而且会受当时的法律严惩。
所以孝早已深入人心,但国家有事,个人也要尽其之能,就要离开双亲,将尽心于国家之事。人们将国事放在重要位置,所谓无国便无家就是由此而来。所以说忠孝不能两全,在以前在有选择的时候选择任何一个都可以为人接受,但现在的社会怕只能选择忠了,这也是社会发展产生的结果。
扩展资料:
自古成大事者,都难免要经受忠孝难两全的考验,其实对父母的“孝”和对祖国的“忠”并不矛盾,这种“忠”是更大程度上的“孝”。但“孝”有多种表达方式,并不是一定要守在父母身边才算是“孝”。
可是,如今再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心中难免不生疑窦:忠于事业,恪尽职守,理当如此。但当它与父母亲人特需亲情关照产生矛盾时,孰轻孰重,不言而喻,可孰急孰缓呢?在单位,无论你肩负何种职责,离了你单位不会就此瘫痪,不会因你没上班而消亡。
而父母关键时刻没了亲情,并就此撒手西去,你难道不后悔一辈子,忏悔一辈子?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他能热爱自己的工作吗?一个不热爱自己事业的人,他拿什么来报答自己的父母? 天下父母心都是希望自己孩子事业有成。
有时为了事业少了对父母的关心是不对的,父母需要关怀。工作是多和父母联系让他知道自己的子女的情况。要知道自己事业的成果是为了什么。赚钱是为了养活家人,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做贡献。国家也希望广大人民安居乐业。家庭幸福美满。所以对事业热爱的同时应该关心家人。
三、什么两难全?
自古忠孝两难全。
意思是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无法十全十美,相互之间可能有冲突。
例句:自古忠孝两难全,精忠报国效岳飞。
四、忠孝两难全的意思?
意思是为国家尽忠心和对父母行孝心,难以两全,二者只能择其一。
其反义词是忠孝两全,意思是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做得很好,亦作“忠孝双全”。出处:唐代白居易《除程执恭检校右仆射制》:“业传将略,名在勋籍,蕴天爵以修己,忠孝两全。”
五、忠孝两难全是什么意思?
“忠孝两难全”是一句常用的成语,意思是指在一些复杂的情况下,人们往往既要忠于自己的国家,也要孝顺自己的父母,但他们却很难做到两者兼顾,而有时候两者之间会存在矛盾。这句成语源自史书《汉书·高祖本纪》中的记载,当时的著名将领周勃曾经遇到这样的困境,他既要忠于皇帝,又要思念他的父亲,但他却无法做到两者都能完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