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常五德五品?
一、“五常”:
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具体的道德要求
董仲舒认为,五常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道德涵养,应该在后天得到修养和锻炼。
二、“五德”:
1、古代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认为历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克或相生的顺序,交互更替,周而复始。
2、指人的五种品德。谓智、信、仁、勇、严。
3、比喻物的五种特征。古谓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
4、比喻物的五种特征。古谓蝉有文、清、廉、俭、信五德
5、东、西、南、北、中五方种的五色谷物。
二、五常包括?
五常: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是指“人”作为。古人发现:在面对同一件事时,经常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这是因为人们常常以自身的经验和利益来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但这样的做法虽然不能算错,但也有不足。
所以,古人提出了“仁”的观念,也就是如今所谓的换位思考。“仁”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
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见义勇为”,“大义凛然”,“大义灭亲”,“义正辞严”等;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如义诊、义演、义卖、义务等,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说,作为待人接物的表现,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这些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种表征和直观展现。北京为迎奥运正大力开展礼仪教育。“礼之用,和为贵”,其价值取向为“和谐”。继承发扬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智,从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这是我们今天仍要发扬的。
信,乃人言,是说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这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三、古代五常八纲是指什么?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八纲
孝:孝字半老半子,言亲已老半入土,为子就是手足以奉养扶持。孝者百行之首,万善之源,乃为人该行该守之第一重大义务也。为人不可无孝,无孝如树无根,如水无源。
悌:悌字先点为兄,后点为弟,弓身一手一足,是最亲的同胞兄弟也,兄弟原来同气连枝,姊妹相亲兄弟和气,同念一母所生,共乳成人,兄宽弟忍不失手足之情,家兴族盛是不亏悌道也。
忠:所谓忠者,真心诚意做事合法合理,竭尽心力至公无私,所报无谎,所言无虚,做事不怕人见,不怕人耻笑,不作亏心事光明正大,可以对天地对神祗,对国家对社会,对父母兄弟妻子,对自己良心无亏者就是忠也。
信:信字人言而成,夫信者诚实也,信乃人道上之准绳至宝,人之事业成功失败皆以信字为基础,俗云“君子一言放出,驷马难追”,君子修道一言为定。
礼:礼者天理之节序,人事之仪则也,人在万物之上不可无礼,否则将与禽兽何异?你若以礼待人,他人必定以礼答之。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义:义就是做事能合正道的意思,为人不可做不正之事,虽天下财物为人人所喜爱,但需要用正义而取,若用不义横财逆取,损人利己,最后必定受祸失败,所以正义君子,不但不贪不义之财,以疏财仗义,救济诸善等,神钦人仰,光前裕后,留美名万古矣。
廉:廉就是清清白白,端端正正之意思,无私欲无邪念,不作亏心等恶事也。待人接物诚诚实实,办公做事有始有终,临财不苟,遇色不迷,心清而寡欲,贵在身清,不在衣冠,三清四正清白吾体,内心清廉,家虽贫亦不愿贪求分外之利,安分守己,奉公守法为之廉也。
耻:耻者为人之本性,本性纯善而无恶,所谓人之良心,但是「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有了羞恶之心才能知耻,知耻之人做事光明正大,不知耻者心身不端正,穿露体装,奇形怪装,男不男女不女,男女不避嫌而发生许多丑愧,败坏门风之事,则为不知耻而造成也。以上就是五伦八德之简解,为人应该遵守为人之道,人道完成而可达天道矣。
四、四时,四方,五行,五常是什么意思?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四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五常:仁、义、礼、智、信五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