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年芜湖规划哪些项目?
推进地标性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到2025年,以市级公共文化艺术场馆为中心,各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镇街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纽带的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布局基本确立深入挖掘长江沿线历史文化遗存、工业遗址、老建筑、生态节点等文旅内涵,积极参与滨江秀带建设。
02
2022年完成范罗山市图书馆功能区
首期改建项目并对外开放
打造城乡特色阅读空间。2021年建成首批城市书房。2022年,完成范罗山市图书馆功能区首期改建项目并对外开放。 到2025年,建成范罗山集展览、阅读、休闲等为一体的市民学习中心,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阅读体系。
03
推进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芜湖园区
城东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
优化文旅优势产业布局。继续推进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芜湖园区、城东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加快发展文旅企业平台经济、总部经济。着力推进文旅消费与数字创意等新业态融合,推进各类文旅消费活动。到2025年,基本形成龙头、产业链、支撑平台立体式复合型现代文旅产业体系。
04
构建欢乐芜湖演艺之城
2022年,完成全市公共文化场馆演艺功能提升,各县市区至少建成1处示范性演艺空间。2022年, 各县市区全面启动“欢乐芜湖·周末剧场”演艺活动,常态开展服务。
到2023年,全市建成与长三角相衔接、辐射周边、演艺产业带动性强的精品演艺场所不少于5个。城乡公共空间“+演艺”模式全面推广,学校、企业等社会主体演艺场所开放活跃。
到2025年,在城市和乡村各完成1处社区型、景观化、开放式的品质时尚周末剧场演艺空间品牌培育,实现主客共享。依托城市高端演艺载体,持续导入国际级、国家级优质演艺资源,歌剧、戏剧、话剧、交响乐、芭蕾舞等品牌演艺活动引领皖江,并在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
05
把芜湖打造成为
长三角区域乡村旅游目的地
支持湾沚、南陵等地开展全域旅游建设提升。2023年,构建以通达、便捷、生态为核心功能的旅游廊道为牵引,各乡村旅游集聚区差异化、品质化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到2025年,把芜湖打造成为长三角区域乡村旅游目的地。
06
动态完善文旅产品矩阵
打造创新文旅精品项目
到2025年,持续提升完善以奇瑞汽车、智能机器人、3D打印、通用航空为代表的工业旅游;以渡江第一船、新四军革命旧址集群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芜湖古城、鸠兹古镇、西河古镇、弋江古镇等古城古镇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以方特旅游区、松鼠小镇,马仁奇峰、大浦乡村世界等为代表的休闲旅游,建成特色明显、供给丰富、满足多元化需求的文旅产品矩阵。
2021年,推动国家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等创建。2022年,各县市区建立文物保护、研究、活化任务清单,并公布实施,文物保护的主体责任、直接责任和监管责任体系更加健全。2023年,完成“建筑可阅读”品质提升工程;各县市区至少创建“非遗在社区”示范点1处。 2025年,夜游、夜购、夜宿、夜读等多种夜间经济消费形态各具特色、互补发展。
07
加快旅游要素协同创新
支持各类文旅装备制造业发展,开展航空、机器人、房车、3D打印等文旅装备深度体验,打造特色住宿、餐饮等文旅融合、要素协同的文旅新空间和示范项目。2025年,培育一批跨界融合、要素协同的示范性文旅新空间、新项目。
08
构筑更完善的旅游交通体系
紧贴时代特点和芜湖实际,推进机场、高铁、高速、轻轨等城市交通枢纽与景区景点、文化场馆串联的交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城区与乡村交通衔接;畅达重点旅游区域内部交通循环体系。
09
构建优质数字服务平台
2021年,继续完善优化市、县市区、镇街三级公共文化机构需求征集、预约预订、在线互动等数字服务功能,建设智慧场馆。 将文旅数字建设融入智慧城市平台,实现功能衔接、资源共享。到2023年,市智慧文旅特色服务系统创新开发基本完成,为游客提供“全景式、全链条、全程化”文旅服务。到2025年,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基本构建。
10
实施文化阵地培基工程
2021年,建成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并发挥其文化传播作用。到2023年,完成省级农民文化乐园、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特色旅游名村等中心村电影固定放映点建设。推动文化创意融入生活场景,创新社区、乡村“嵌入式”文化空间建设和服务。到2025年,对标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各县市区建成文化形态完整、产业形态集聚的文化艺术乡村2个以上,基层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编实织密。
11
聚焦品质提升
实施文旅人才支撑行动
聚力优质品牌示范引领,到2025年,争创成功一批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聚力服务标准宣贯推广,芜湖公共文化服务标杆得到拉升,一些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全国知名。将全市文旅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市“紫云英人才计划”,到2023年,建成一批文旅服务和产品研发平台。各县市区创建文旅“名家工作室”。到2025年,聚焦编导、作曲、编剧、表演、创意设计等专业,建立1支门类齐全、高水平、专业化的文化旅游志愿者队伍,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领军人才。
12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与运营。到2023年,完成公共文化机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到2025年,基层公共文化场馆公益创投、委托管理试点深入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嘉许激励促进机制进一步健全,一批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全国知名。
13
提升“欢乐芜湖”文旅宣传合力
到2023年,持续提升文旅市场主体、公共文化场馆新媒体平台服务功能,培养具有高粘性的“粉丝”文化旅游社群。到2025年,实施文旅、商务、体育、宣传等单位平台融合和整合,集聚“欢乐芜湖”文旅传播声势,放大综合效应。
二、2020年云南省旅游业数据?
2020年,云南省瞄准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方向,持续推进“整治乱象、智慧旅游、提升品质”的旅游革命“三部曲”。来自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省2020年接待游客5.2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477亿元,分别同比恢复65.6%和60.4%。
景区免票惠及729.3万游客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曾艳说,2020年,云南省坚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双推进”,全省文旅市场加快复苏。
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A级旅游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复工复产率分别达到97%、65.9%和92.95%;全省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演出场所,复工率分别是92.4%、56.66%和90%。云南省组织向800多家旅行社退还质保金1.7亿元;40家景区创建为A级景区,获奖补1600万元;138家A级以上景区实行团队门票全免,惠及游客729.3万人;“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租车订单1.6万单,累计派发电子加油券10.3万张。
提升品质,是2020年云南旅游的另一关键词。大滇西旅游环线、半山酒店等,成为旅游新亮点,尤其是云南省以加快推进半山酒店项目建设为重要抓手,大力打造3200公里的“8”字形大滇西旅游环线新格局,全面启动一批半山酒店重点项目规划建设。
新增9个国家级文旅品牌
曾艳说,2020年,云南省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成为文旅融合新亮点,文艺精品和文化活动成为文旅融合活力点,文旅新业态成为文旅融合引爆点。
2020年,云南省新增9个国家级文旅品牌。其中,普者黑旅游景区申报为国家5A景区;大理古城旅游度假区创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弥勒市、大理市、丽江市古城区创建为国家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昆明市创建为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丽江市、大理州成功创建为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创建为全国首批1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之一。
同时,全省28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水平持续提升,23个非遗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公示名单,晋宁古滇等6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稳步推进。新创排的话剧《农民院士》、舞剧《流芳》、脱贫攻坚报告剧《宾弄赛嗨》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富有云南特色的滇剧、花灯剧等传统剧目,以及马家大院、南强街庭院剧等新业态新模式受到青睐。
成为全国旅游投诉处置最快省份
2020年,云南省严格实施旅游市场秩序整治“22条措施”和旅游从业人员“八不准”规定,多措并举整治“不合理低价游”。目前,“30天无理由退货”已成为诚信云南新标志和云南旅游新品牌。
截至2020年12月,全省旅游市场完成“30天无理由退货”10861起,退款7819.77万元,游客满意率达99.9%。旅游投诉24小时办结率达99%,是全国旅游投诉处置最快省份。同时,云南省全力推进现代文化旅游市场体系打造,持续开展市场整治及涉旅企业诚信评价工作。目前,已完成涉旅企业诚信评价16.4万家。
在智慧旅游方面,“一部手机游云南”项目在提升云南文化旅游公共服务、满足游客需求体验、推进智慧化监管、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好疫情防控等方面,为全国提供了有益经验借鉴,被列为2020年文化和旅游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
曾艳说,旅游文化业是云南省重点培育的5个万亿级产业之一,是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的重要内容。2021年,云南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将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为着力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秀文艺作品、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为抓手,努力开创文化和旅游工作新局面,为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三、目前数字人民币全国发行?
回答:还没有
近日,数字人民币APP显示,数字人民币试点再次扩大范围,在现有试点地区的基础上,由此前的深圳、苏州、雄安、成都扩展至广东、江苏、河北、四川全省,并增加山东省济南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防城港市和云南省昆明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作为试点地区。这意味着,四川全省居民均可参与数字人民币试点,体验实惠与便利。
四、2019前三季度西安游客量?
11月18日,记者从市政协十四届三十二次常委会议上获悉,前三季度西安市接待游客2.1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2137.94亿元。
叫响做实“千年古都·常来长安” 品牌
文旅产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市政协十四届三十二次常委会议专题协商“深化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问题。据悉,全市文旅行业持续深化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催生旅游发展动能,全力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西安文化旅游产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中国城市文化创意指数十强市,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连续十届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前三季度,全市717家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00.36亿元,同比增长14.6%;接待游客2.13亿人次,同比增长70.57%;旅游总收入2137.94亿元,同比增长76.17%。
西安城市文旅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叫响做实“千年古都·常来长安”品牌,城市文化创意指数、夜游人气指数、旅游热度连续保持全国前十,荣获2020博鳌国际旅游奖,位居中国文旅城市品牌传播力第五。“相约西安·筑梦全运”系列文旅活动扎实开展,追赶超越城市新形象和文化软实力得到集中展示和充分彰显。
五、中国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的作用?
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的公布,可以说是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41号)颁布以来,文旅消费领域最具示范意义的工作成果之一,对落实2020年12月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的“需求侧管理”,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六、什么是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12月29日,文旅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发布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名单公告,公告称,为经综合研究,确定了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以下简称“示范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以下简称“试点城市”)名单,现予以公布。
公告表示,将督促示范城市、试点城市加强对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工作方案,因地制宜、改革创新、特色发展,积极培育壮大文化和旅游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质量和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