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丽江有可能成为旅游大市吗?
丽江已经是旅游大市了
疫情之前丽江2019年游客接待量突破5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较“十二五”末翻了一番。
文旅深度融合方面,丽江打造推出了《纳西古乐》《印象丽江》《丽江千古情》《木府风云》等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最佳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等荣誉。
二、济南1301重点项目有哪些?
按照清单化、项目化思路,据悉,未来三年济南十大领域第一批1301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过2.4万亿元。《行动计划》对年度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其中2023年新开工项目545个,总投资超6600亿元。
重点一:聚力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在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上先行一步
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弯道超车的关键。济南将推进总投资1920.83亿元的90个重点项目,其中2023年新开工项目37个,总投资683.91亿元。
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济南将加快建设齐鲁科创大走廊,高标准建设中科院济南科创城,积极推进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等大科学装置。发挥好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等重大平台作用,支持广安门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构筑多层次实验室体系,谋划建设黄河流域(济南)水生生物监测实验室等黄河战略重点实验室。
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量子科学、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等重大原创性研究,实施高端芯片、人工智能、北斗星动能、氢进万家等科技示范工程。构建重大产业创新平台,积极创建空天信息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打造黄河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区域人才高地,推动创建济青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到2025年人才总量突破300万。
重点二:聚力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在构建更具韧性的现代产业体系上先行一步
在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方面,济南将推进总投资3110.49亿元的308个重点项目,其中2023年新开工项目154个,总投资754.63亿元。
大力培育产业共同体,2025年底前,济南将先期培育集成电路、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透明质酸、生物质材料、空天信息等产业共同体。围绕构筑数字经济高地,济南将增强浪潮云洲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影响力,建设“星火·链网”济南超级节点。用好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超算中心、行业数据中心和产业大脑。
济南将建设现代服务经济中心,优化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政策体系。到2025年培育形成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0个、省级服务业创新中心25个、市级特色产业楼宇30个,总部企业达到200家。增强信息技术服务国家级集群实力,创建生物医药产业国家级集群。加快建设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整车等项目,建成北斗导航、AIRSAT卫星星座等未来产业标志性项目,到2025年国家级、省级集群达到8个以上。
重点三:聚力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在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先行一步
当前国家正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围绕扩大内需,济南将推进总投资5420.69亿元的267个重点项目,其中2023年新开工项目100个,总投资1292.2亿元。
《行动计划》提出,济南将建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库,编制实施政府投资三年滚动计划,完善PPP项目清单发布机制,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快山左环球直采保税展示展销中心、LAOX跨境商品保税中心仓等项目建设,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拓展绿色消费、数字生活、生态体验等消费新场景新模式,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建设。
三、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包括哪些?
具体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推进“上云用数赋智”,发展线上演播、数字创意、数字娱乐、网络视听、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业态,改造提升动漫、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业态。
二是推进区域城乡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和产业群建设,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推动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格局。
三是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完善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制度机制,健全消费设施,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新型消费,支持各地制定消费促进政策和举办消费活动,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及试点城市、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
四是激发文化市场主体活力。优化文化企业发展环境,完善文化企业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创新型”方向发展,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五是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双向融合、相互促进,推动旅游演艺等融合业态提质升级,建设一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六是深化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构建务实高效的多层次政府间文化产业政策对话机制,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产业合作,布局一批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打造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品牌。
七是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文化、旅游与金融合作,鼓励金融机构打造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产品,推进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广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支持和引导文化企业直接融资。
四、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的好处?
好处有:1.有效的决策 由于智慧城市是技术驱动的,因此大多数决策能力来自收集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社会趋势。作为消费市场,大数据和分析将成为监控和满足城市需求的有效工具。
2. 更好的交通 智慧城市意味着不会导致环境退化或损害的智能技术.
五、2019前三季度西安游客量?
11月18日,记者从市政协十四届三十二次常委会议上获悉,前三季度西安市接待游客2.1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2137.94亿元。
叫响做实“千年古都·常来长安” 品牌
文旅产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市政协十四届三十二次常委会议专题协商“深化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问题。据悉,全市文旅行业持续深化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催生旅游发展动能,全力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西安文化旅游产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中国城市文化创意指数十强市,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连续十届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前三季度,全市717家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00.36亿元,同比增长14.6%;接待游客2.13亿人次,同比增长70.57%;旅游总收入2137.94亿元,同比增长76.17%。
西安城市文旅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叫响做实“千年古都·常来长安”品牌,城市文化创意指数、夜游人气指数、旅游热度连续保持全国前十,荣获2020博鳌国际旅游奖,位居中国文旅城市品牌传播力第五。“相约西安·筑梦全运”系列文旅活动扎实开展,追赶超越城市新形象和文化软实力得到集中展示和充分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