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东端午节童谣顺口溜?
原词是阿妈叫我去睇龙船,我唔去睇,我睇鸡仔,鸡仔大我拧去卖
二、广州波罗诞的由来?
广州波罗诞是广州一年一度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据说起源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关于广州波罗诞的由来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广州波罗诞最初是为了祭祀海神而举办的节日,人们会在节日前一天到海边敬祷,并将灯笼和花环等祭品投入大海,以祈求海神保佑渔民的安全出海和丰收。
另一种说法是,广州波罗诞起源于唐代,在唐代的端午节时,广州人在江边划龙舟比赛,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各式各样的游艇竞赛和娱乐活动。
还有一种说法是,广州波罗诞源于宋代,当时广州人会在端午节时制作粽子,并在粽子中放入五色丝线、彩纸等祝福物品,寄托自己的愿望和祝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民俗节庆活动。
无论广州波罗诞的由来是哪种说法,这个节日已经成为广州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在广州波罗诞期间,人们可以欣赏到各式各样的精美船只、灯饰和表演,感受到广州的独特文化和浓厚历史底蕴。
三、中秋节的来历和广东的风俗?
中秋节来历一:中秋节由古代祭月慢慢演变而来。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被称为“仲秋”,而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称为“中秋”。最初这一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慢慢就演变成为中秋节。
中秋节来历二:中秋节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变而来。这个故事最广为流传,后羿射掉了多余的九个太阳,然后上天赏赐他一种成仙的药,他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妻子嫦娥,就把药交给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这天嫦娥吃了仙药,然后奔月亮去了。后羿思念嫦娥,所以每年这一天,都会在园子里摆上嫦娥最爱吃的东西,盼望她能回来团圆。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就演变成了节日,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称为中秋节。
广州人在中秋节有挂灯赏月的习俗。具有南粤特色的红木宫灯不仅被各大中式酒楼广泛使用,还成为了百姓家中的喜庆吉祥物。红木宫灯的骨架雕有龙凤,灯扇上绘有各式人物山、花鸟鱼虫,并写着吉祥语的红木宫灯,比起纸灯笼更具有传统特色。
东莞青年未婚者也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旧时东莞有些妇女相信“月老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无意中人者,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时,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相传中秋之夜,静沐月光,可使妇女怀孕。在一些地区,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妇女便走出家门,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贵子,谓之“照月”。
阳江在中秋节吃糖鸡,是阳江市的习俗。古老的手工糖鸡,在全国只有阳江特有。制作“糖鸡”时,把白糖熬成浓糖,加少许面粉,然后倒模,可以做出龙船状、宝塔状、雄鸡状等,加少少色素成白、浅红、浅禄等颜色。
潮汕人的中秋夜习俗很多,拜月娘、荡秋千、燃烟堆、烧瓦塔。拜月娘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潮汕中秋美食品种颇多,
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糕饼类,潮汕各地月饼,甜的、咸的、荤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样种类繁多。还有面饼、软糕、云片糕均为中秋节糕饼,为潮人送亲戚之佳品;二是潮地中秋节季,天高气爽正是水果成熟之时,柚、柿、杨桃、菠萝、石榴、橄榄、香蕉等也是潮人中秋的另一类美食;三是农产的芋头、南瓜,潮人用其制作芋泥、瓜浆也是潮人喜欢的。
其中,中秋月饼是潮人一年一度的传统食品,过中秋节,没有一个潮汕人不品尝一下月饼的滋味的。虽然月饼可以有各种形制,潮汕各地也有自己的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要求是正圆形。芋头、糍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
客家人过中秋吃月饼、赏月等习俗与全国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称八月节或八月半。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广东很多地方还有放孔明灯的习俗。
四、广东扒龙舟每年会在什么期间举行?
会在端午节期间举行。广东扒龙舟以广州扒龙舟为典型。广州扒龙舟每年会在端午节期间举行。
广州地区扒龙舟是从古代百越人沿袭下来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习俗,每年端午节期间举行。扒龙舟既是为祈求生命得到保障举行的图腾祭,又是加强氏族宗亲、睦邻乡亲友好、祈求丰收兴旺的节日活动。
五、广州端午节的习俗?
1、扒皇舟
深圳人将划龙船称为“扒龙舟”,相传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小宋帝赵罡当时被元军前截后追,从失守的宋都临安(今杭州),经福建沿海仓皇逃至新安县九龙土瓜湾(今属香港),期间恰逢端午节,赵罡观看了当地的龙舟比赛,一时兴起,以护驾有功为名,御赐黄缎巨型罗伞给乡民。扒龙舟从休闲娱乐活动,演变成竞赛运动项目,罗伞逆风阻力,才逐渐消逝。
2、挂黄葛藤
端午节挂黄葛藤却是客家地区的传统习俗。端午节当天,广东梅州客家人便在自家门前挂起黄葛藤,这样的民俗在客家地区延续了千年。在客家人眼中黄葛藤是驱邪之物,与别处将葛藤喻为捆绑鬼怪的“铁链”、“神仙索”不同,其在客家民间传说中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的黄巢有着紧密联系。
3、吃艾糍
广宁县的端午节好比“卫生防疫节”,很多习俗都跟卫生息息相关,比方说与端州一样,习惯将艾草、菖蒲悬于门户。有的地方还喝蒲酒,把酒洒在屋外四周,以避蛇蝎。广宁人端午包粽子的同时也用艾草做糍,寓意去毒气、避瘟疫,并认为端午节始源于“夏至”,因此广宁民间素有“到五月节才收棉被”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