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在文言文的意思?

①<名>事故;变故

《报刘一丈书》:“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

译文:家乡多次遭遇灾祸,不能不触动旅居在外的人的愁思。

②<名>缘故;原因。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译文:赵王怎么会因为一块玉的原因欺负秦国呢?

③<形>旧;旧的;原来的。

《墨池记》:“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译文:这是原来的痕迹,可以相信吗?

④<副>旧时;从前。

《项脊轩志》:“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译文:房子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去,从房子前面经过。

⑤<名>老朋友;旧交情。

《垓下之战》:“若非故人乎?”

译文:难道你不是我认识的人吗?

⑥<形>衰退;衰老。

《琵琶行》:“暮去春来颜色故。”

译文:年复一年荣耀衰老。

⑦<动>死亡;去世。

《红楼梦》:“目今其祖早故,只有个儿子。”

译文:目今的祖父早就死了,只留了个儿子。

⑧<副>故意;特意。

《陈涉世家》:“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译文:将军喝醉了,陈广说了很多次要逃跑,使将军生气。

扩展资料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

(1)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例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绝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

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

(2)联想迁移法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

因此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

如2008年高考四川卷中“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一句,熟悉课文《六国论》的同学马上就会想到“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字,意为“保全”,选项解释为“灭亡”显然是错误的。

再例如:“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我们可以联系《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我”之意。“不以外夷见忽”的意思是,不因为我是外夷轻视我。

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将联想的触角指向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

如“韩轨遂投城遁走”,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

二、亡的意思古代?

亡,读音一:wáng,作动词,有四义:

①逃亡,逃跑。例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②失去,丢失。例如: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③灭亡。例如: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

④死亡。例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

亡,读音二:wú,动词,通“无”,意思是“没有”。例如: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

三、今亡将死举大计亦死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哪怕自己到最后的时候,离开这个世界,也不会有任何的遗憾,一定会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加的美好,为了国家能够奉献出自己的生命,所有的一切的东西,在自己的眼中都不是那么的重要,只有国家强盛,所有的人才能过的幸福。

四、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①死亡;失去生命。《齐桓晋文之事》:“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为……而死。《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死去的人。《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骨肉也。”

③坏死的;失去知觉的。《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

④拼死;竭尽全力的。《史记.吴太伯世家》:“越使死士挑战。”

⑤丧失;消失。《荀子.大略》:“流言止焉,恶言死焉。”

⑥通“尸”。《汉书.陈汤传》:“汉遣使三辈至康居求谷吉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