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消费者决策过程五个步骤?

一、引起需要消费者进入市场后的第一步是确认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存在着某种需求。

二、收集信息。消费者的信息来源包括消费者的个人经验、相关群众影响、大众媒体等方面,企业要注意利用以上诸因素为消费者提供信息,同时,还要考虑到影响消费者对信息获取的因素。

三、评价方案。在比较复杂的购买行动中,消费者对已经到手的信息进行估价、比较,以便于作下一步的决定。企业应不断开发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的产品,并设法使自己经营的商品的商标、特点给消费者留下印象,以便于消费者的选择与比较。

四、决定购买。消费者会选择一款处于优势地位的商品。

五、购后行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以后,购买的决策过程还在继续,他要评价已购的商品。企业对这一步仍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因为它关系到产品今后的市场和企业的信誉。判断消费者购后行为有两种理论,一种叫"预期满意理论';另一种叫"认识差距理论"。

二、lcpih模型是什么?

生命周期-永远收入模型(LC-PIH)假说固然在西方经济中获得了较好的验证,然而在本钱市场不完美,消费信贷成长迟缓的中国经济中,该模型不克不及完全注释中国居民

生命周期假说又称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F·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和R·布伦贝格(R. Brumberg)、A·安东(Alberto Ando)共同提出来的。据F·莫迪利安尼和R·布伦贝格在《效用分析与消费函数—对横断面资料的一个解释》一文中的论述,

他们依据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从对个人消费行为的研究出发,该假说的前提是:

首先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的,能以合理的万式使用自已的收入,进行消费;

其次,消费者行为的唯一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这样,理性的消费者将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费与储蓄,使一生中的收入等于消费。

绝对收入假说:收入的绝对水平决定消费(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

相对收入假说:收入的分配状况及消费者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决定消费(詹姆斯·杜森贝里 James Stemble Duesenberry)

生命周期假说:消费者根据一生的收入流来优化一生的消费流(弗兰科·莫迪利安尼 Franco Modigliani)

持久收入假说:持久性(而非暂时性)收入水平决定消费(米尔顿·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三、消费心理学原理有哪些?

1.模糊效应:人们倾向于避免选择未知的选项,似乎每个人都喜欢确定的选项。比如,一个用户不明白你的产品,或者某个特定的功能,他将不会选择它。

2.沉锚效应:人们在对某物/人做判断的时候,容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次获得的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比如,某消费者第一次看到某产品的价格,那么这个第一印象的价格,将对该消费者产生巨大的影响。

假如,第一次的价格显示为90元,第二次再见是45元,那么这个45元的价格对该消费者来说,是特别便宜的,他很有可能购买,相反,如果价格一直是45元,那么该消费者并不会感到便宜实惠。

3.注意力偏见:我们的看法,受我们重复的认识所影响。所以常常有这个结论:一个消费者越频繁地看见你的广告、消息,他越有可能从你这里产生购买。

4.可利用性叠加:在一个群体中,如果大部分人主动或者被动相信一个信念、事情,那么这个信念、事情就会变得越来越合理。一句话说就是,只要长时间重复一件事,这件事就会变成事实。

5.逆火效应:当一个错误的信息被更正后,如果正确的信息与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它反而会加深人们对原本错误信息的信任,最终导致,把自己的看法认为成理所当然。当大脑接受一个信息后,便会本能的捍卫它不被其他与之相斥的信息侵犯。

6.啦啦队效应:“群体”、“大量”总是对人们更有吸引力,展示产品的时候,尽量多堆数量,堆积如山的产品给消费者的感觉是很好的,且更容易激起购买欲。

7.聚类错觉:人们倾向于将随机事件中不可避免的小样本归结为某种有意义的规律。

如果你想说服你的用户,请将你的信息、数据放在大数据、大背景、大趋势之下,这样,用户会很容易相信你的陈词。我们会认为人工智能产品是未来的主流产品,而不会认为低科技含量的产品是未来的主流产品。

8.诱饵效应:它最先是在消费品的选择中被发现的,现在已经被证明是相当普遍的现象。消费者在作出决策时,很少不做对比而直接购买,这时候,商家为了消费者更好更快地做出购买决策,往往会为目标产品提供一个“诱饵”,以促使消费者购买。

比如,在《经济学人》杂志的销售广告上:电子版订阅的价格是59元/期;印刷版订阅的价格是125元/期。是的,这都是很正常的价格,接下来的操作,运用了“诱饵效应”,电子版订阅+印刷版订阅,你猜多少钱?

依然125元/期。

9.曝光效应:它是一种心理现象,指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我们把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叫做曝光效应。

10.框架效应:指同一个问题通过两种不同的表达,会导致不同的决策判断。

四、分阶段阐述现代消费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消费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萌芽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

  消费心理与行为是社会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现象,但是人们对这 一现象的研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并随着市场营销的需要而 逐步深入的。在商品匮乏的情况下,生产者和商人无需考虑如何扩大商 品的销路,客观上没有专门研究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需要; 在资本主义 工业革命的初期,商品经济虽说有了很大发展,但在总体上还是供不应 求的,多数商品处于“卖方市场”的阶段,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 无需担心产品的销路而考虑消费者的需求,有关消费者心理的问题在这 一时期自然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进入繁荣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 ,心理学的发展为消费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从19世纪末德国 心理学家威廉· 冯特创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心理学理论得到迅 速的发展,出现了众多的流派,创立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分析方法, 正是这些理论和方法为消费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者不再满足于实验室从事纯学术研究,而纷 纷把其研究扩展到工业、军事、教育及医学等各个社会领域,尝试 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和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1901 年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 D· 斯科特(W.D Scott)提出可以将心理学 应用到广告活动中,1903年《广告心理学》出版,开辟了消费心理 学研究的先河。 1912年,德国心理学家闵思特发表了《工业心理学》一书,阐述了 在商品销售中广告和橱窗陈列队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行为主义”心理学之父约翰· 华生的“刺激-反应”理论,即“SR”理论,这一理论解释了消费者接受广告刺激物与行为反应的关系 ,被广泛地运用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之中。

  (2)发展应用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

  这一时期,消费者行为研究被广泛地应用于 市场营销活动中,并得到了迅速发展。 1951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1953年,美国心理学家布朗开始研究消费者对商标的倾向 性 1957年,社会心理学家鲍恩开始研究参照群体对消费者购 买行为的影响 1960年,美国正式成立“消费者心理学会” 1969年,成立了“顾客协会” 与此同时,消费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基本形成了。

  (3)成熟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有关消费心理与行为的研究 进入全面发展和成熟阶段, 概况起来是:研究角度多元化 、研究参照多样化、研究方法定量化。除学术团体外,许 多大企业也设立了研究机构,专门从事消费心理学的研究 ,有关消费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的传播日益广泛,并受到 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消费心理学研究内容日益 深入,研究方法趋向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定性分析以外, 还运用统计分析技术、信息技术及动态分析等现代科学的 研究成果,建立了精确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模型,对消费心 理现象进行定量分析,从因果关系、动态发展及数量变化 上揭示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消费心理学的研究 推入一个新的阶段,使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更加全面, 理论分析更加深入,学科体系也更加完善,消费心理学在 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