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七是祭奠还是祭祀?
祭奠
“六七”为重要祭日,故祭奠十分隆重。子女需提前筹划置办,其中女儿及侄女家要单独准备一桌酒席,“六七”前一天晚上供奉,烧化纸钱,第二天早上撤除。菜品十分丰富并有各类寓意的造型,其中有煮熟的整猪头,有立在盘中寿星佬造型的整鸡。鸡煮熟后,用蛋壳画上人脸,装在鸡脖上,右边翅膀夹一根木棍(意为拐杖),颇似寿星佬。满满一大桌。“六七”当早,亲戚陆续到达,一般都买一两垛大联纸(火纸)及冥币等祭物。中午由儿子家祭供酒席,焚化纸钱,供奉结束后,招待亲友们饮酒吃饭,午饭后祭祀活动结束,亲友回家。
二、老人过世后,头七,二七,三七,什么的有什么讲究?
人死后一七灵魂到处走,二七才会回到家乡,三七下河洗手发现自已身上的肉在烂,四七就去见阎那里报到登记生死簿,五七阴司将自已送上刑场,也就是上刀山下火 海,让你吃尽所有刑具的苦头,那么六七就由判官定你的罪,到了七七就按照阴间判官,定刑该送地 狱的送地 狱,送天堂的送天堂。
三、人死过七七都有什么讲究?
七七指停灵的天数(一七指7天,七七指49天)这期间不杀生,不沾荤,不说大话,不说恶毒话,不嫖娼,不说慌,多念经。
具体步骤如下:
指停灵的天数(一七指7天,七七指49天)停灵要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而定。人死停灵一七、三七、五七、七七不等。生活富裕的家庭,长辈人死可停灵七七四十九天,生活困难的家庭人死后随时出殡。近些年一般都停灵三天,分大三、小三。小三指晚上死时就算一天,大三指晚上死不算一天,而且入殓和出殡同时进行。停灵时,“孝子”不能离开灵棚,朝夕守灵。
人死后,亲属每七天设斋会奠祭(或称追荐)一次,前后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民间俗信对此尚有种种讲究,如第一个“七”称头七,例由儿子为亡父(母)设木主焚纸钱,延请和尚诵经;二七则请道士还受生经;三七、四七俗称“散七”,可由外甥、侄辈来做;五七倍受重视,另有“回煞”仪式;六七由女儿备酒饭,无女则由侄女;七七称“断七”,由丧家供奉酒菜祭奠,并诵经除灵等。事实上,做七习俗并不是儒家所倡导的传统丧葬礼俗的内容。有关做七习俗的来源及其信仰内涵等问题,至今聚论纷纭,尚无定论。
“做七”也叫“七七”,是民间举办丧事活动时普遍举行的一种祭奠仪式。之所以普遍,是因为民间相信灵魂的存在,人死还会转生。通常“做七”要举行超度死者亡灵的佛事。从做“头七”起,就要为死者设灵堂,并早晚供食如生时一般,直到“;断七除灵”为止。但是,现在民间在“做七”过程中,也有在“整七”的时候才供放祭品的。
四、人死后头七是指哪一天?
人去世后,头七,从死亡的当天计算,死亡当天算作一天。 对逝者的祭奠包括:三天圆坟、烧头七、三七、五七、七七、百天、烧头周、烧三周等。这些祭奠时间的计算是:三天圆坟是从下葬开始计算,下葬当天算作一天。其余都是从去世当天计算,去世当天算作一天。烧周是按照农历计算,月日对应月日。 古代对逝者的祭奠有许多规定,至今仍然在延续的是:戴孝期间不能穿红色衣服,三年之内,过年不能贴红对联。其余的规定都已经发生了变化:例如,结婚,逝者过百天就可以结婚。戴孝,在下葬之后就可以把孝布取下。理发、洗澡等,在烧七之后,就可以进行。 传统习俗对逝者祭奠的核心是:通过耳目濡染无言之教,教育后代,建立“尊老、爱老、敬老”的良好社会风气。只要我们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达到了传统习俗的核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