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汉七职高介绍?
武汉职高学校有武汉市东西湖职业技术学校、 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武汉市第一职业教育中心、武汉市第二职业教育中心、武汉市财贸学校、武汉市农业学校、武汉市财政学校、武汉市建设学校、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武汉市第一轻工业学校、武汉市艺术学校、武汉市旅游学校等。
扩展资料
武汉市东西湖职业技术学校(含武汉市东西湖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武汉市护理学校)是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首批国家级重点职校、首批省级重点职校、首批武汉市群众满意学校,是武汉市政府首批重点建设的唯一的`一所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学校,是最早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至1+8城市圈的学校。
武汉市第一轻工业学校于1979年4月经湖北省政府批准成立,是武汉市市属全日制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现与武汉市第一技术学校整合为武汉技师学院,隶属于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业国有控股集团公司。
二、请问在武汉有多少家省级示范学校呢?
现在武汉共有39所省级示范学校,名字如下:
江岸区
武汉市第二中学
武汉市第六中学
武汉市育才小学
武汉市育才二小
武汉市汉铁高级中学
江汉区
武汉市第一中学
武汉市红领巾小学
武汉市第十二中学
桥口区
武汉市第四中学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
武汉市崇任路小学 武汉市第十七中学
汉阳区
武汉市第三中学
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
武昌区
华师大一附中
武昌实验中学
武汉市第十四中学
武昌水果湖中学
武汉中学 武汉市第十五中学
武汉市东湖中学 武汉市中华路小学
武昌实验小学
武汉小学
武昌水果湖第一小学 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学
青山区
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第三中学
洪山区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洪山高级中学
卓刀泉中学
东西湖区 武汉市吴家山中学
新洲区
新洲一中
黄陂区
黄陂一中
江夏区
江夏一中
蔡甸区
蔡甸一中
汉南区
汉南一中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局直属
武汉外国语学校
希望能帮到你吧!
三、武汉对深圳历史贡献?
深圳,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起来的一座现代化大都市,改革开放之后,1979年成立深圳市,1980年设置经济特区,是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新兴移民城市。深圳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外贸出口、海洋运输、创意文化等多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中国的制度创新、扩大开放等方面肩负着试验和示范的重要使命。
深圳
深圳经过40年的发展就成为了国际性的大都市,成为中国仅次于北京、上海的特大城市,和国家的大力发展是分不开的,在深圳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安排全国很多城市支援深圳,而武汉在深圳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武汉,我国华中区域特大中心城市,2019年武汉整个GDP排名全国第八,可能有些人觉得这对于武汉而言,说明武汉发展的非常好了,但是了解武汉历史的人发现,现在这个水平是武汉应该占有的位置。
民国时期汉口高度繁荣,被誉为东方芝加哥,武汉三镇综合实力曾仅次于上海,位居亚洲前列。在民国时期,武汉的经济水平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所有就有了大上海、大武汉这一称呼。
而到了新中国时期,武汉经历了发展阵痛期,曾经排到了15名开外,但是武汉在整个国家发展过程中做出的贡献可是一点也没有少。就比如,在深圳早期建设时期,武汉贡献非常大。
作为第一批深圳建设的参与者,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当时还称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参与了深圳市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了深圳市第一本工程建设标准,设计了深圳市的第一座立交桥——洪湖立交桥,规划和设计了国家第一个保税区——福田保税区。
国贸夜景
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承担深南大道首次改扩建任务,实施深南中路段2.4公里道路设计工作。改革开放初期,深圳街头车辆极少。“当时出租车100台左右,主要供港商乘坐。”李前明回忆,根据当时城市总体规划,深圳市人口仅30万,改扩建的道路要兼顾板车、自行车、摩托车以及汽车出行需求,道路修多宽,修成什么样,都没有底,争论很大。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凭借总部在武汉的优势,派员踏勘汉口航空路等城市主干道,因为武汉江河多,所以立交桥很多,通过武汉的经验,综合考虑深圳未来发展,大胆提出50米宽路幅方案,设计为双向6车道,快车道、慢车道、分车带、人行道、绿化带俱全,超前的设计满足了后来深圳的发展,后期中冶南方派出深圳小组,就地扎营,成立了中冶南方深圳分公司,为特区的建设保驾护航。
同样来自武汉的企业中建三局参与建设了当年中国的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1982年武汉三局一公司挥师南下,告别了大武汉,这座楼由中南建筑设计院设计、中建三局建造,从1982年10月开始动工,至1985年12月,仅历时37个月宣布竣工,以3天一层的速度建成,不仅刷新了工程的全国记录,也诞生了深圳速度这个热词。
除了武汉的企业南下支援深圳特区的建设,当年的武汉也同样出人力和物力来支持特区,当年武汉百分之八十几的利税上交国家以支援沿海城市建设,只留百分之十五左右,建设深圳特区指定武汉援建,武汉要钱给钱要技术给技术,最后深圳和沿海城市都起来了,武汉是全国支援力度排名第二的,仅次于上海;同时听当年的一些长者说当年武汉也从建筑、医疗、教育等系统,调出人员支援深圳,当时深圳很多医院的院长还有学校的校长都是武汉人。
武汉
今天的深圳,一片焕荣,焕发着青春的气息,在今日武汉同样为深圳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武汉的高端人才外流到深圳是最多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都在深圳建立了研究所,和特区进行了深度的合作,我相信有了武汉和深圳的深度合作,两地的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