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话剧作者?

郭沫若

参考解析:话剧《蔡文姬》是郭沫若先生在1959年为北京人艺创作的五幕历史剧,剧情主要描写了距今两千多年前东汉才女蔡文姬的坎坷际遇郭沫若以磅礴的气势和浪漫的情调在剧中成功地塑造了蔡文姬的形象,从而赋予了“文姬归汉”故事以全新的诠释。全剧的舞台面貌大磅礴、生动感人。

郭沫若,1892年生,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现代历史学家、文学家、新诗人。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自此开启了他的新文人生涯,《蔡文姬》是郭沫若创作的最后一出历史话剧,在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介绍蔡文姬?

文姬名琰字文姬,又字明姬,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著名琴家。陈留圉人(今河南杞县)。其父蔡邕为当时文坛领袖,后来称霸一方的曹操,都经.常去蔡府请教。蔡文姬就生长在这样一个文化,政治氛围都很浓厚的家庭。

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多舛。十六岁初适卫仲道,不久夫亡归母家。后来,逢汉末群雄割剧,她被南匈奴掠走。有说嫁与左贤王生下两个孩子,但真实的情况可能是嫁给左贤王手下之人。因为两个孩子都没有封号,正史上也没记载。

留居匈奴十二年后,曹操北定中原,派使者带黄金白璧将她赎回。熬过漫长的十二年时光,文姬创作《胡笳十八拍》,动情倾诉自己的不幸。文姬终于要还“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的故乡,但喜悦转瞬即逝,“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与骨肉生离即死别,以后再也没有相见的机会了。

《胡笳十八拍》是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一代才女用自己的高才诉说着自己的薄命,曲高苍悠凄楚,曲低深沉哀怨,感情如狂潮涌动处曲终罢琴。郭沫若称它“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分量很高。

文姬归汉后,曹操把她嫁给董祀。其时文姬已三十五岁,而董祀才是二十多岁的翩翩少年。少年轻狂的董祀不喜欢年老色衰的文姬。有一次董祀犯了罪,被曹操判令当斩。文姬散发跣足,跑到曹操处苦苦求情,曹操被文姬的深情打动,网开一面,放了董祀。自此夫妻俩琴瑟和鸣,举案齐眉。文姬用自已的善良和担当赢得了爱情和自己的幸福。

文姬年少时家中藏书四千多卷,但都因战乱丧失了。文姬自己记下来的有四百多卷。曹操说,我派十人陪夫人写下来可以吗?文姬说给我纸笔,我一个人写给你就是。于是蔡文姬将自己所记下的四百多卷古籍内容写下来送给曹操,无一遗漏和错误。可见其过人的记忆力和深厚的文学涵养。

文姬的女儿后来嫁给了司马师做了国母。这位女儿肯定承继了母亲的美貌和文才风流,才能被司马家族相中吧!这也是一代才女通过女儿留给后人的最后遥想。

蔡文姬悲愤诗诵读?

《悲愤诗》是东汉女诗人蔡琰(yǎn)所作。蔡琰,字文姬,是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初嫁于卫仲道,夫死后回娘家,后来匈奴入侵,蔡琰被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生了两个儿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蔡琰赎回,将她嫁给董祀。蔡琰回到故乡后追思往事,写了《悲愤诗》,传说分两章,第一章是这首五言古诗,另一章是骚体诗,但成就不及本诗。现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这首《悲愤诗》是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最高成就。采用现实主义手法,真实生动地描写了汉末动乱的局势下人们的悲惨遭遇。全诗共108句,规模宏大,情感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