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1年社会发展趋势?
一是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2020年,在主要国家经济普遍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实现了2.3%的增速,可谓一枝独秀;2021年我国GDP实际增速预计达到8%左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仍将高于世界其他绝大部分主要经济体。受益于制造业较强的韧性,2021年我国出口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制造业在GDP中所占比重有所提升,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更为突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增长势头也较为亮眼。
二是就业形势在市场力量拉动下整体平稳。全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提前实现,调查失业率保持在预期目标值以内。灵活就业人群保障范围和力度加大、农民工欠薪基本清零、劳动纠纷化解效率提高,各类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护。
三是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得到增强。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的位次提升至第12位,实现了自2013年以来连续九年稳步提升。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带动作用有所增强。在新技术的带动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电子信息制造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继续保持高增速;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商品消费逐步从低端迈向中高端,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消费较为旺盛。
四是营商环境改善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市场主体活力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种外在表现,也是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先后推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减税降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多项改革举措,2021年在此基础上又推出了金融让利、阶段性税收缓缴等政策,持续激发和保护市场主体活力。多个省市积极制定并实施“链长制”方案,靶向瞄准产业链供应链上的断点、堵点、难点,贯通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也有助于稳定产业链上相关市场主体的信心和预期。
五是多措并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经济恢复的特殊时期,我国体现出了高度的定力,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大力推动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下一步推出分行业分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形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产业链长什么意思?
「链长制」就是由各省、市主要领导挂帅,每人负责一条产业链,利用地方最高负责人的综合协调优势,在更高层面上保障各个产业链的完整、稳定和发展。
这里的「链长」有几个主要任务:
1、以地方负责人的身份,把相关部门(招商、经信、科技、财政等)串联起来,统一目标,协同作战;
2、负责主导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一把手招商),对相关产业招商指标负责;
3、牵头制定产业链图谱、招商引资地图,安排产业链工作计划,统筹负责产业链企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重大事项;
4、研究制定支持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职责范围内为产业发展「谋福利」;
5、协调相关领导、部门,解决链上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6、组织开展产业链相关的各项重大推介活动、论坛等。
三、链长企业是什么意思?
链长,就是聚焦产业链,积极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打造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主要负责人。
链长制,着眼于贯通上下游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通过介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沟通协同环节,以“链长制”方式在要素保障、市场需求、政策帮扶等领域精准发力,形成稳定、发展、提升的长效机制。
链主企业,一般指的是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据优势地位,对产业链大部分企业的资源配置和应用具有较强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力,并且对产业链的价值实现予以最强烈关注,肩负着提升产业链绩效重任的核心企业。
四、哈尔滨市2021年有什么规划?
记者从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上获悉,2021年哈尔滨市将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一)全力推动经济提速提质提效
创新驱动发展
深化产学研用合作,争取在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突破和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促进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创新生态链,实现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支持哈工大创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规划打造环大学创业生态圈,推进学府路—大直街—南通大街科创产业带建设。
实施“雏鹰计划”“展翅计划”“瞪羚计划”,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00户以上。
推进工业强市
全面落实工业强市战略,壮大实体经济,推动工业量质并进,提高工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抓龙头抓配套抓集群,落实省“百千万”工程,重点推动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农产品深加工3个产业向千亿级迈进。
加快培育航空航天、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石墨、新材料等产业集群,推进钢铁等产业园建设。
以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发展,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智能)车间培育发展计划,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制造业深度融合,建设国家大数据中心重要基地。
推动民营企业与央企技术对接,提高本地配套率。
发展现代服务业
持续推动金融、现代物流、商贸会展、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中高端延伸,推动体育、医疗、健康、养老、育幼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推动文化旅游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做精一批“必游必到”旅游节点、线路、打卡地,巩固国际冰雪旅游目的地领先地位。
狠抓产业项目
推动产业项目数量体量质量再上新台阶。
紧扣“4+4”产业新体系,瞄准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狠抓产业链招商、市场化招商、专班招商,着力引进龙头型平台型总部型项目,特别是技术先进、竞争力强、规模大、带动力强的产业项目。
(二)畅通融入大循环、深入参与双循环
激发消费潜能
落实促消费扩内需政策。推动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等特色街区提档升级,发展夜间经济,打造更多高品质特色消费场景。
引导企业利用新模式拓展内销市场,发展“线上引流+实体消费”,培育壮大新的消费增长点。
扩大有效投资
抢抓政策窗口,瞄准国家重大战略投资导向和产业政策导向,谋划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配套、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项目。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工业地产、公共服务等领域,进一步释放民间投资潜力。
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合作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提升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功能,加强以对俄为重点的全方位多领域开放合作。
抓住中国(哈尔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契机,完善跨境供应链体系,加快发展服务贸易。
推进跨境物流通道建设,打造集航空、铁路、公路“三位一体”的跨境物流新格局。
持续复制移植深圳体制机制和政策经验。
实施哈长城市群规划,促进哈大绥一体化发展。
(三)持续攻坚全面深化改革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咬定全国最优目标不放松,“创新+复制”完善政策措施,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非必要的审批都要取消。
探索“区块链”电子证照应用,巩固“办事不求人”成果。
充分运用营商环境评价结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扎实推进全面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科学配置机构编制资源,推动事业单位机构重塑、效能提升,确保6月底前高质量完成改革任务。
提升国资国企改革质效
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
继续推进“引进外部投资者发展混合所有制、鼓励管理层和骨干员工持股、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具备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加快处置‘僵尸企业’”五项重点改革,全面推广“三项制度”改革经验。
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精准有效落实减税降费、纾困惠企政策,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直接惠及市场主体。
坚决破除“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等歧视性限制和隐性障碍,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实施民营企业梯度成长培育计划,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提高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占比。
(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聚焦工业、突出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谋项目,以项目建设带动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推进县域园区特色化、专业化提档升级,突出发展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探索县域园区跨区域合作模式,完善合作招商、财税分享等机制,实现9区9县(市)携手共建、协调发展。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综合产能。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广食用菌、大榛子,扩大种植规模,因地制宜推广蔬菜、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实施“两牛一猪一禽”工程。
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完善路、水、电、气、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引导公共服务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
强化县城综合服务功能,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标扩面,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
强化农村产业、就业、金融、消费等后续扶贫措施,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
(五)充分释放新区自贸试验区叠加效应
推进制度协同创新
整合新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临空经济区、内陆港等开放平台功能和体制机制优势,结合哈尔滨实际,打造龙江版“新浦东”。
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
坚持走产业高端化、集群化、绿色化发展道路,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引进实施一批投资额度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项目,建设深哈产业园、利民医药产业园等百亿级、千亿级产业园区。
打造对俄合作物流链、金融链、科创链、产业链,建设开放产业集群。
完善提升配套服务功能
坚持以人为本、产城融合,推动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向新区导入,构建便捷交通网络体系。
深入推进智慧新区建设,叫响新区品牌,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节约集约用地,强化开发强度、人均用地指标等要求,促进资源要素高效配置。
(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办好惠民实事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拓宽重点群体就业渠道,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积极发展康养产业、银发经济。
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支持哈尔滨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进一步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等重大主题,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壮大市属综合医院,做强专科医院,增强县级综合医院诊治能力,加强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实施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减轻百姓、政府负担。
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品质
落实强省会战略,进一步优化功能、提升品质、补齐短板。
突出城市更新和综合品质提升,完成棚改三年行动计划,高标准高质量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
推进地铁2号线一期、3号线二期、智轨试运营,实施机场第二通道高架桥、哈西大街打通等路桥建设工程,加快公共停车泊位补欠账,发展智能交通。
实施松花江水源上移、华能热电厂搬迁、哈东区域排水工程、临空经济区污水厂、老旧管网更新等源网设施项目。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大违法建设拆除力度,改造提升无障碍设施,整治市容市貌,加强园林绿化。
改善环境质量
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深入实施“三重一改”行动方案,加强散煤治理,推进农村秸杆综合利用和生物质能源替代。
强化河湖长制,实施阿什河防洪及河道整治工程,推进少陵河、蜚克图河专项整治和松花江全流域综合治理,提升水环境质量。
开展土壤监测调查和污染防治。
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七)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支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围绕“十四五”规划实施,开展立法、监督等工作。
支持市政协发挥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完善市委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协商机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聚焦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鼓励群团组织创新工作,提高服务群众水平。
进一步强化党管武装工作,深化“双拥”共建,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强化法治建设
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鼓励区县(市)因地制宜探索综合执法新模式。
全面启动“八五”普法。
建设全市“两快、两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
创新市域社会治理
深化“居政剥离”社区治理新模式改革,完善基层社区治理机制。
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深入开展向东莱街派出所学习、弘扬新时代“东莱精神”活动,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完善大调解工作格局。
开展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巩固相关领域信访突出问题。
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评估,建设市、区县(市)和乡镇(街道)三级应急救援组织体系。
升级完善立体化、智能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扫黑除恶常治长效,全面铺开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