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嘀打车一定要微信支付吗?
2月18日,嘀嘀打车的微信支付补贴悄然升至12元据了解,从今天凌晨起,使用嘀嘀打车并用微信支付的用户将获得12—20元的随机不等补贴。
另有媒体报道称,从下个星期起,打车用微信支付10次以上的用户将获得微信打飞机游戏中相关道具,包括狮鹫战机、8888枚金币、200枚钻石,以及核弹等。
而在昨天早上,嘀嘀打车公布将对乘客、司机的奖励从之前的5元重回10元。当天下午,快的随之跟进将补贴提高到11元,并宣布永远比同行多一块钱。
打车软件的补贴大战开始于今年年初。在1月10日,嘀嘀打车在独家接入微信之后,发起了对乘客打车立减10元,司机补贴10元的活动。1月21日快的打车跟进,也推出司机乘客返单10元的奖励。
2月10日,嘀嘀打车宣布将补贴第二轮营销从每单10元降至5元,与之相对应,另一个打车软件快的打车,在2月12日也跟随下调补贴,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四个城市对出租车司机的奖励由每单15元调整为10元,其他城市则下调至每单5元,但对乘客补贴仍为10元。
此举被业内认为是放缓烧钱。但此轮营销只维持了一个星期,昨天嘀嘀打车再次宣布开始第三阶段营销,将对乘客补贴提升至10元。
对此,快的方面称“永远比同行多1块钱”,将补贴提升至11元。
此前嘀嘀打车曾公布,从1月10日至2月9日其补贴总额高达4亿元。而在昨日发起的新一轮营销中,嘀嘀打车称此次投入将达10亿元。
昨日,快的打车COO赵冬说,“不是突然增加,我们一直都是这样的策略。”
对于补贴烧钱的截止停止,赵冬称没有日期,看市场需要。
而嘀嘀打车联合创始人张博说“竞争是必然的,但潮水总会褪去。今年会尝试商业化,我们在做社会价值,最终从社会价值中取得企业价值。我们暂时不会进入在线商务租车领域,步子太大容易扯蛋。
以上大部分为媒体素材的引用,下面才是干货。
暴叔以为张博说的下面几句才是大实话:“我担心两点,第一这个市场是否有那么大,第二是否会遇到政策风险。”“在支付领域的战争中,不知是有幸还是不幸,嘀嘀快的站在了这一场世界大战的第一仗。”“对于腾讯来说,他们的诉求是更多的交易场景,而对于我们来说是需要更多的用户。”
纵观以上的烧钱过程,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嘀嘀打车与快的打车之间的竞争。创始人自己都不敢确认打车市场的规模是否有必要这么血淋淋无脑烧钱。而是幕后老板(腾讯与阿里)之间竞争的第一战!他们竞争的是用户出口。两家各自坐拥巨大的用户入口,而主营业务(即时聊天和电商)各自已经完全占领市场的绝对主导,并确保了市场的饱和状态。双方都做过攻击性的测试,但结果淘宝把拍拍打的体无完肤,微信把来往杀的屁滚尿流。我想日后大家在主营领域不太有可能再越过雷池。而想要扩展领地那就必须从其他商业服务中做产业布局占领消费出口。
电子支付领域一直都是支付宝占领了绝对高地,万万没想到过年出了微信红包这个奇葩,本来一个没被重视的小产品竟然撼动了支付宝的市场占有率,马云也吓得不轻,而马化腾貌似从这个点看到了攻击阿里的切入口。所以支付出口必定是两大巨头今年竞争的制高点。
两位老大这点很好,就是说做就做绝不犹豫,嘀嘀打车与快的打车正好赶上了这个茬。2月以前就是双方竞争的先驱战场,2月以后随着微信红包的鸡血效应,就在前几天更是发起了第二轮砸钱战争。
暴叔认为这场仗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今后的产业布局、项目控股、甚至开放平台的竞争:中小企业与创业团队到底应该选择跟谁混?!这是一个示范,到底哪家对控股项目支持更大,不惜投入成本也要帮你完成理想。
另一方面用户的消费出口竞争也到了白热化,尤其是腾讯,相对阿里来说他的实体经济出口相当薄弱,虚拟商品不是必要消费,而且都会有衰变期。第一轮的QQ空间,第二轮的端游都让腾讯突然爆发。但如今不管是原有用户的消费观成长也好,行业领域的生命周期也好,总之都在降温或者说是热点转移,谁都不知道下一个热点是不是还在腾讯手里。而阿里掌控的实体消费确永远不会缩水,就算他自己不努力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这个涨幅也是必然的(除非碰到大型金融危机),因为这是必要性消费。近几年他甚至霸占了线下实体经济的蛋糕,更在金融产业混蛋风生水起(要知道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都是靠的金融衍生品,可想而知有多重要)。
所以纵观这几年腾讯有多么叫好叫座叫人心叫体验叫用户基数,如果不考虑腾讯在金融产品上的翻盘机会,长期来看我还是更看好阿里。
红包这个机会让腾讯找到了发力点,而第一战的出口就是打车。但这绝对不是唯一的一战,今后会有更多的消费出口成为战场。
从目前表象看来,打车之战腾讯获胜几率偏。就着鸡血效应易讯京东合并了,大众点评被收编了,这是多大的手笔啊,腾讯在已经在电商和餐饮发起总攻的信号,争的也就是个实体消费出口。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衣(电商)食(点评、团购)住(携程、万科?)行(打车、公交),排除公共交通的政府主导因素,和房产的高市值与买房政策不确定性的因素(说不定什么时候会有动作,万科好像已经跟圈子里的某些巨头密切接触了)这些领域都会一轮一轮的来战个痛快。
其实双方不要出现一边倒,你来我往打的不可开交才是老百姓喜欢看到的,所以我是墙头草谁出现劣势了我就帮谁摇旗,原因你懂的。
而支撑这些商业行为的根本是什么?金融!
大家都在问
2月18日,嘀嘀打车的微信支付补贴悄然升至12元。据了解,从今天凌晨起,使用嘀嘀打车并用微信支付的用户将获得12—20元的随机不等补贴。
另有媒体报道称,从下个星期起,打车用微信支付10次以上的用户将获得微信打飞机游戏中相关道具,包括狮鹫战机、8888枚金币、200枚钻石,以及核弹等。
而在昨天早上,嘀嘀打车公布将对乘客、司机的奖励从之前的5元重回10元。当天下午,快的随之跟进将补贴提高到11元,并宣布永远比同行多一块钱。
打车软件的补贴大战开始于今年年初。在1月10日,嘀嘀打车在独家接入微信之后,发起了对乘客打车立减10元,司机补贴10元的活动。1月21日快的打车跟进,也推出司机乘客返单10元的奖励。
2月10日,嘀嘀打车宣布将补贴第二轮营销从每单10元降至5元,与之相对应,另一个打车软件快的打车,在2月12日也跟随下调补贴,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四个城市对出租车司机的奖励由每单15元调整为10元,其他城市则下调至每单5元,但对乘客补贴仍为10元。
此举被业内认为是放缓烧钱。但此轮营销只维持了一个星期,昨天嘀嘀打车再次宣布开始第三阶段营销,将对乘客补贴提升至10元。
对此,快的方面称“永远比同行多1块钱”,将补贴提升至11元。
此前嘀嘀打车曾公布,从1月10日至2月9日其补贴总额高达4亿元。而在昨日发起的新一轮营销中,嘀嘀打车称此次投入将达10亿元。
昨日,快的打车COO赵冬说,“不是突然增加,我们一直都是这样的策略。”
对于补贴烧钱的截止停止,赵冬称没有日期,看市场需要。
而嘀嘀打车联合创始人张博说“竞争是必然的,但潮水总会褪去。今年会尝试商业化,我们在做社会价值,最终从社会价值中取得企业价值。我们暂时不会进入在线商务租车领域,步子太大容易扯蛋。
以上大部分为媒体素材的引用,下面才是干货。
暴叔以为张博说的下面几句才是大实话:“我担心两点,第一这个市场是否有那么大,第二是否会遇到政策风险。”“在支付领域的战争中,不知是有幸还是不幸,嘀嘀快的站在了这一场世界大战的第一仗。”“对于腾讯来说,他们的诉求是更多的交易场景,而对于我们来说是需要更多的用户。”
纵观以上的烧钱过程,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嘀嘀打车与快的打车之间的竞争。创始人自己都不敢确认打车市场的规模是否有必要这么血淋淋无脑烧钱。而是幕后老板(腾讯与阿里)之间竞争的第一战!他们竞争的是用户出口。两家各自坐拥巨大的用户入口,而主营业务(即时聊天和电商)各自已经完全占领市场的绝对主导,并确保了市场的饱和状态。双方都做过攻击性的测试,但结果淘宝把拍拍打的体无完肤,微信把来往杀的屁滚尿流。我想日后大家在主营领域不太有可能再越过雷池。而想要扩展领地那就必须从其他商业服务中做产业布局占领消费出口。
电子支付领域一直都是支付宝占领了绝对高地,万万没想到过年出了微信红包这个奇葩,本来一个没被重视的小产品竟然撼动了支付宝的市场占有率,马云也吓得不轻,而马化腾貌似从这个点看到了攻击阿里的切入口。所以支付出口必定是两大巨头今年竞争的制高点。
两位老大这点很好,就是说做就做绝不犹豫,嘀嘀打车与快的打车正好赶上了这个茬。2月以前就是双方竞争的先驱战场,2月以后随着微信红包的鸡血效应,就在前几天更是发起了第二轮砸钱战争。
暴叔认为这场仗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今后的产业布局、项目控股、甚至开放平台的竞争:中小企业与创业团队到底应该选择跟谁混?!这是一个示范,到底哪家对控股项目支持更大,不惜投入成本也要帮你完成理想。
另一方面用户的消费出口竞争也到了白热化,尤其是腾讯,相对阿里来说他的实体经济出口相当薄弱,虚拟商品不是必要消费,而且都会有衰变期。第一轮的QQ空间,第二轮的端游都让腾讯突然爆发。但如今不管是原有用户的消费观成长也好,行业领域的生命周期也好,总之都在降温或者说是热点转移,谁都不知道下一个热点是不是还在腾讯手里。而阿里掌控的实体消费确永远不会缩水,就算他自己不努力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这个涨幅也是必然的(除非碰到大型金融危机),因为这是必要性消费。近几年他甚至霸占了线下实体经济的蛋糕,更在金融产业混蛋风生水起(要知道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都是靠的金融衍生品,可想而知有多重要)。
所以纵观这几年腾讯有多么叫好叫座叫人心叫体验叫用户基数,如果不考虑腾讯在金融产品上的翻盘机会,长期来看我还是更看好阿里。
红包这个机会让腾讯找到了发力点,而第一战的出口就是打车。但这绝对不是唯一的一战,今后会有更多的消费出口成为战场。
从目前表象看来,打车之战腾讯获胜几率偏。就着鸡血效应易讯京东合并了,大众点评被收编了,这是多大的手笔啊,腾讯在已经在电商和餐饮发起总攻的信号,争的也就是个实体消费出口。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衣(电商)食(点评、团购)住(携程、万科?)行(打车、公交),排除公共交通的政府主导因素,和房产的高市值与买房政策不确定性的因素(说不定什么时候会有动作,万科好像已经跟圈子里的某些巨头密切接触了)这些领域都会一轮一轮的来战个痛快。
其实双方不要出现一边倒,你来我往打的不可开交才是老百姓喜欢看到的,所以我是墙头草谁出现劣势了我就帮谁摇旗,原因你懂的。
而支撑这些商业行为的根本是什么?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