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问
推进地标性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到2025年,以市级公共文化艺术场馆为中心,各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镇街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纽带的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布局基本确立深入挖掘长江沿线历史文化遗存、工业遗址、老建筑、生态节点等文旅内涵,积极参与滨江秀带建设。
02
2022年完成范罗山市图书馆功能区
首期改建项目并对外开放
打造城乡特色阅读空间。2021年建成首批城市书房。2022年,完成范罗山市图书馆功能区首期改建项目并对外开放。 到2025年,建成范罗山集展览、阅读、休闲等为一体的市民学习中心,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阅读体系。
03
推进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芜湖园区
城东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
优化文旅优势产业布局。继续推进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芜湖园区、城东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加快发展文旅企业平台经济、总部经济。着力推进文旅消费与数字创意等新业态融合,推进各类文旅消费活动。到2025年,基本形成龙头、产业链、支撑平台立体式复合型现代文旅产业体系。
04
构建欢乐芜湖演艺之城
2022年,完成全市公共文化场馆演艺功能提升,各县市区至少建成1处示范性演艺空间。2022年, 各县市区全面启动“欢乐芜湖·周末剧场”演艺活动,常态开展服务。
到2023年,全市建成与长三角相衔接、辐射周边、演艺产业带动性强的精品演艺场所不少于5个。城乡公共空间“+演艺”模式全面推广,学校、企业等社会主体演艺场所开放活跃。
到2025年,在城市和乡村各完成1处社区型、景观化、开放式的品质时尚周末剧场演艺空间品牌培育,实现主客共享。依托城市高端演艺载体,持续导入国际级、国家级优质演艺资源,歌剧、戏剧、话剧、交响乐、芭蕾舞等品牌演艺活动引领皖江,并在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
05
把芜湖打造成为
长三角区域乡村旅游目的地
支持湾沚、南陵等地开展全域旅游建设提升。2023年,构建以通达、便捷、生态为核心功能的旅游廊道为牵引,各乡村旅游集聚区差异化、品质化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到2025年,把芜湖打造成为长三角区域乡村旅游目的地。
06
动态完善文旅产品矩阵
打造创新文旅精品项目
到2025年,持续提升完善以奇瑞汽车、智能机器人、3D打印、通用航空为代表的工业旅游;以渡江第一船、新四军革命旧址集群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芜湖古城、鸠兹古镇、西河古镇、弋江古镇等古城古镇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以方特旅游区、松鼠小镇,马仁奇峰、大浦乡村世界等为代表的休闲旅游,建成特色明显、供给丰富、满足多元化需求的文旅产品矩阵。
2021年,推动国家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等创建。2022年,各县市区建立文物保护、研究、活化任务清单,并公布实施,文物保护的主体责任、直接责任和监管责任体系更加健全。2023年,完成“建筑可阅读”品质提升工程;各县市区至少创建“非遗在社区”示范点1处。 2025年,夜游、夜购、夜宿、夜读等多种夜间经济消费形态各具特色、互补发展。
07
加快旅游要素协同创新
支持各类文旅装备制造业发展,开展航空、机器人、房车、3D打印等文旅装备深度体验,打造特色住宿、餐饮等文旅融合、要素协同的文旅新空间和示范项目。2025年,培育一批跨界融合、要素协同的示范性文旅新空间、新项目。
08
构筑更完善的旅游交通体系
紧贴时代特点和芜湖实际,推进机场、高铁、高速、轻轨等城市交通枢纽与景区景点、文化场馆串联的交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城区与乡村交通衔接;畅达重点旅游区域内部交通循环体系。
09
构建优质数字服务平台
2021年,继续完善优化市、县市区、镇街三级公共文化机构需求征集、预约预订、在线互动等数字服务功能,建设智慧场馆。 将文旅数字建设融入智慧城市平台,实现功能衔接、资源共享。到2023年,市智慧文旅特色服务系统创新开发基本完成,为游客提供“全景式、全链条、全程化”文旅服务。到2025年,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基本构建。
10
实施文化阵地培基工程
2021年,建成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并发挥其文化传播作用。到2023年,完成省级农民文化乐园、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特色旅游名村等中心村电影固定放映点建设。推动文化创意融入生活场景,创新社区、乡村“嵌入式”文化空间建设和服务。到2025年,对标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各县市区建成文化形态完整、产业形态集聚的文化艺术乡村2个以上,基层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编实织密。
11
聚焦品质提升
实施文旅人才支撑行动
聚力优质品牌示范引领,到2025年,争创成功一批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聚力服务标准宣贯推广,芜湖公共文化服务标杆得到拉升,一些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全国知名。将全市文旅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市“紫云英人才计划”,到2023年,建成一批文旅服务和产品研发平台。各县市区创建文旅“名家工作室”。到2025年,聚焦编导、作曲、编剧、表演、创意设计等专业,建立1支门类齐全、高水平、专业化的文化旅游志愿者队伍,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领军人才。
12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与运营。到2023年,完成公共文化机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到2025年,基层公共文化场馆公益创投、委托管理试点深入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嘉许激励促进机制进一步健全,一批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全国知名。
13
提升“欢乐芜湖”文旅宣传合力
到2023年,持续提升文旅市场主体、公共文化场馆新媒体平台服务功能,培养具有高粘性的“粉丝”文化旅游社群。到2025年,实施文旅、商务、体育、宣传等单位平台融合和整合,集聚“欢乐芜湖”文旅传播声势,放大综合效应。
2022年芜湖规划哪些项目?
推进地标性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到2025年,以市级公共文化艺术场馆为中心,各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镇街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纽带的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布局基本确立。深入挖掘长江沿线历史文化遗存、工业遗址、老建筑、生态节点等文旅内涵,积极参与滨江秀带建设。
02
2022年完成范罗山市图书馆功能区
首期改建项目并对外开放
打造城乡特色阅读空间。2021年建成首批城市书房。2022年,完成范罗山市图书馆功能区首期改建项目并对外开放。 到2025年,建成范罗山集展览、阅读、休闲等为一体的市民学习中心,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阅读体系。
03
推进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芜湖园区
城东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
优化文旅优势产业布局。继续推进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芜湖园区、城东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加快发展文旅企业平台经济、总部经济。着力推进文旅消费与数字创意等新业态融合,推进各类文旅消费活动。到2025年,基本形成龙头、产业链、支撑平台立体式复合型现代文旅产业体系。
04
构建欢乐芜湖演艺之城
2022年,完成全市公共文化场馆演艺功能提升,各县市区至少建成1处示范性演艺空间。2022年, 各县市区全面启动“欢乐芜湖·周末剧场”演艺活动,常态开展服务。
到2023年,全市建成与长三角相衔接、辐射周边、演艺产业带动性强的精品演艺场所不少于5个。城乡公共空间“+演艺”模式全面推广,学校、企业等社会主体演艺场所开放活跃。
到2025年,在城市和乡村各完成1处社区型、景观化、开放式的品质时尚周末剧场演艺空间品牌培育,实现主客共享。依托城市高端演艺载体,持续导入国际级、国家级优质演艺资源,歌剧、戏剧、话剧、交响乐、芭蕾舞等品牌演艺活动引领皖江,并在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
05
把芜湖打造成为
长三角区域乡村旅游目的地
支持湾沚、南陵等地开展全域旅游建设提升。2023年,构建以通达、便捷、生态为核心功能的旅游廊道为牵引,各乡村旅游集聚区差异化、品质化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到2025年,把芜湖打造成为长三角区域乡村旅游目的地。
06
动态完善文旅产品矩阵
打造创新文旅精品项目
到2025年,持续提升完善以奇瑞汽车、智能机器人、3D打印、通用航空为代表的工业旅游;以渡江第一船、新四军革命旧址集群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芜湖古城、鸠兹古镇、西河古镇、弋江古镇等古城古镇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以方特旅游区、松鼠小镇,马仁奇峰、大浦乡村世界等为代表的休闲旅游,建成特色明显、供给丰富、满足多元化需求的文旅产品矩阵。
2021年,推动国家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等创建。2022年,各县市区建立文物保护、研究、活化任务清单,并公布实施,文物保护的主体责任、直接责任和监管责任体系更加健全。2023年,完成“建筑可阅读”品质提升工程;各县市区至少创建“非遗在社区”示范点1处。 2025年,夜游、夜购、夜宿、夜读等多种夜间经济消费形态各具特色、互补发展。
07
加快旅游要素协同创新
支持各类文旅装备制造业发展,开展航空、机器人、房车、3D打印等文旅装备深度体验,打造特色住宿、餐饮等文旅融合、要素协同的文旅新空间和示范项目。2025年,培育一批跨界融合、要素协同的示范性文旅新空间、新项目。
08
构筑更完善的旅游交通体系
紧贴时代特点和芜湖实际,推进机场、高铁、高速、轻轨等城市交通枢纽与景区景点、文化场馆串联的交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城区与乡村交通衔接;畅达重点旅游区域内部交通循环体系。
09
构建优质数字服务平台
2021年,继续完善优化市、县市区、镇街三级公共文化机构需求征集、预约预订、在线互动等数字服务功能,建设智慧场馆。 将文旅数字建设融入智慧城市平台,实现功能衔接、资源共享。到2023年,市智慧文旅特色服务系统创新开发基本完成,为游客提供“全景式、全链条、全程化”文旅服务。到2025年,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基本构建。
10
实施文化阵地培基工程
2021年,建成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并发挥其文化传播作用。到2023年,完成省级农民文化乐园、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特色旅游名村等中心村电影固定放映点建设。推动文化创意融入生活场景,创新社区、乡村“嵌入式”文化空间建设和服务。到2025年,对标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各县市区建成文化形态完整、产业形态集聚的文化艺术乡村2个以上,基层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编实织密。
11
聚焦品质提升
实施文旅人才支撑行动
聚力优质品牌示范引领,到2025年,争创成功一批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聚力服务标准宣贯推广,芜湖公共文化服务标杆得到拉升,一些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全国知名。将全市文旅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市“紫云英人才计划”,到2023年,建成一批文旅服务和产品研发平台。各县市区创建文旅“名家工作室”。到2025年,聚焦编导、作曲、编剧、表演、创意设计等专业,建立1支门类齐全、高水平、专业化的文化旅游志愿者队伍,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领军人才。
12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与运营。到2023年,完成公共文化机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到2025年,基层公共文化场馆公益创投、委托管理试点深入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嘉许激励促进机制进一步健全,一批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全国知名。
13
提升“欢乐芜湖”文旅宣传合力
到2023年,持续提升文旅市场主体、公共文化场馆新媒体平台服务功能,培养具有高粘性的“粉丝”文化旅游社群。到2025年,实施文旅、商务、体育、宣传等单位平台融合和整合,集聚“欢乐芜湖”文旅传播声势,放大综合效应。
汕头市是几级城市?
从地域说,汕头是地级市;粤东中心城市(汕头、潮州、揭阳、汕尾、梅州);人口约400万,属中等城市,二线吧~
看看资料
济南1301重点项目有哪些?
按照清单化、项目化思路,据悉,未来三年济南十大领域第一批1301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过2.4万亿元。《行动计划》对年度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其中2023年新开工项目545个,总投资超6600亿元。
重点一:聚力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在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上先行一步
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弯道超车的关键。济南将推进总投资1920.83亿元的90个重点项目,其中2023年新开工项目37个,总投资683.91亿元。
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济南将加快建设齐鲁科创大走廊,高标准建设中科院济南科创城,积极推进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等大科学装置。发挥好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等重大平台作用,支持广安门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构筑多层次实验室体系,谋划建设黄河流域(济南)水生生物监测实验室等黄河战略重点实验室。
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量子科学、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等重大原创性研究,实施高端芯片、人工智能、北斗星动能、氢进万家等科技示范工程。构建重大产业创新平台,积极创建空天信息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打造黄河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区域人才高地,推动创建济青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到2025年人才总量突破300万。
重点二:聚力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在构建更具韧性的现代产业体系上先行一步
在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方面,济南将推进总投资3110.49亿元的308个重点项目,其中2023年新开工项目154个,总投资754.63亿元。
大力培育产业共同体,2025年底前,济南将先期培育集成电路、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透明质酸、生物质材料、空天信息等产业共同体。围绕构筑数字经济高地,济南将增强浪潮云洲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影响力,建设“星火·链网”济南超级节点。用好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超算中心、行业数据中心和产业大脑。
济南将建设现代服务经济中心,优化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政策体系。到2025年培育形成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0个、省级服务业创新中心25个、市级特色产业楼宇30个,总部企业达到200家。增强信息技术服务国家级集群实力,创建生物医药产业国家级集群。加快建设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整车等项目,建成北斗导航、AIRSAT卫星星座等未来产业标志性项目,到2025年国家级、省级集群达到8个以上。
重点三:聚力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在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先行一步
当前国家正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围绕扩大内需,济南将推进总投资5420.69亿元的267个重点项目,其中2023年新开工项目100个,总投资1292.2亿元。
《行动计划》提出,济南将建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库,编制实施政府投资三年滚动计划,完善PPP项目清单发布机制,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快山左环球直采保税展示展销中心、LAOX跨境商品保税中心仓等项目建设,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拓展绿色消费、数字生活、生态体验等消费新场景新模式,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