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业的作用?
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通过旅游使人们在体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况,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2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如推动商业、饮食服务业、旅馆业、民航、铁路、公路、邮电、日用轻工业、工艺美术业、园林等的发展。
3旅游业的发展促使这些部门不断改进和完善各种设施、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日益显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二、什么是旅游商品的发展?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随着境外游客陆续涌进,中国的旅游商品应运而生。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旅游业逐渐发展并兴旺起来,但作为旅游要素之一的旅游购物,却长期处于缓慢的自然发展状态。
2009年,国务院41号文件提出了发展旅游购物,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比重的要求。国家旅游局也连续7年举办了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中国旅游商品论坛等活动,为旅游商品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从2009年至今,中国的旅游商品进入了政府引导的发展期。中国的旅游商品也逐渐从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农副产品的小圈子,逐步向旅游工业品等更广阔的旅游商品领域迈进。
2014年8月,国务院31号文件将扩大旅游购物消费,列为旅游业发展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的旅游商品终于走进了快速发展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旅游习惯和旅游观念的转变,中国的旅游商品发展呈现出六大主要趋势。
趋势一:向大旅游商品发展
中国的旅游商品在很长一段时期发展缓慢,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旅游商品的狭隘理解。由于种种原因,人们误把纪念品、工艺品、农副产品理解为全部旅游商品,而人们生活所需的生活类工业品没有被纳入到旅游商品中,以至于各地开设的旅游商品店主要是旅游纪念品店、工艺品店和农副产品店。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旅游纪念品在旅游商品中的比重逐年下降。旅游工艺品在旅游商品中的比重也属于雷声大雨点小。在一些工业落后地区,旅游工艺品在旅游商品中的占比稍高一些;而在一些大城市和工业发达地区,旅游工艺品在旅游商品中的占比越来越低。游客对“华而不实”的工艺品的兴趣是逐渐降低的,其购买量也逐年下降。尤其在出境游比例扩大后,游客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购买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在旅游购物中占比微乎其微。这些出境游客主要购买的是生活类工业品,包括化妆品、服装、鞋、包、电子产品等。
近年来,在国内的旅游商品销售中,生活类工业品在高速增加,在旅游购物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旅游时,游客购买的生活类工业品在旅游购物中的比重已高达80%。
为了和过去以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农副产品为主的传统旅游商品相区别,我们把包含了生活类工业品等的旅游商品称为大旅游商品。
事实上,在大旅游商品做得好的地区,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的比重和旅游购物绝对值都是巨大的。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向全品类的大旅游商品发展成为旅游商品发展的必然趋势。
趋势二:向生活化方向发展
很长一段时间,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上主要强调文化、科技特征。经营者多从文化、科技角度去设计、研发、销售旅游商品,形成了旅游商品市场上貌似新产品很多,但游客购买量却不大的“叫好不叫座”的现象。片面强调文化,结果造成印有景区图案、标志或者著名景观造型的商品比比皆是,而商品的功能反而被忽视。
反观国外的旅游商品,普遍没有明显的文化特征。无论在电子产品上还是在服装、鞋、帽、箱包等上面,很少看到文化符号、景区的名字、图案等。没有文化特征为什么游客喜欢?有人说是因为国外的商品有品牌。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国外没有品牌的、能提高生活品质的商品也被游客大量购买。
为提高生活品质而开发旅游商品,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是中国旅游商品能够实现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甚至是中国原创商品能够走出去的必然趋势。
趋势三:各类旅游商品同步发展并相互促进
无论是传统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农副产品,还是新型的生活类工业品,它们既有各自的发展方向,又在互相促进,不断创新。目前,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在向实用化、生活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那些冷冰冰的工业品也借鉴了很多传统工艺品的图案、纹饰、造型等,使工业品在保留实用性的同时,更有艺术性、观赏性,也易于受到游客的喜爱。
不同类别的产品,包括农副产品,它们的包装也有很大变化,已不再是简单的传统纸盒、粗布布袋、印有花纹的传统纹饰的包装材料,而是一种新型的包装材料,既简洁又生动,又有实用性,还具有安全性。
趋势四:旅游商品销售与“游”深度结合
长期以来,旅游商品销售主要是在专门的旅游购物店或普通商店的自然销售。大多数商店与旅游关联不大,更没有主动与旅游相结合。现在很多商店已经开始与旅游结合来销售旅游商品,包括商店位置的选择,建设特色商业街、特色购物街,针对游客宣传促销等。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旅游商品的销售,使人们在旅游的时候得到方便轻松的购物享受。尤其是商业街和商店内外旅游吸引物的出现,使旅游购物店、旅游商业街、旅游购物街呈现景点化趋势。
趋势五:旅游商品与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同步发展
人们一讲到旅游商品销售的地点就谈到景区。其实旅游商品的主要购物地点不是在景区,景区只是旅游目的地中的一部分。旅游商品销售主要在特色商业街、特色购物街和商场、商店,包括工厂店、免税店、保税店等。
很长一段时间,旅游目的地建设很少被提及,人们主要重视旅游酒店和旅游景区的建设,甚至把景区当成了旅游目的地。景区的主要作用是供游客游览。人们在景区里面主要目的是“游”。
旅游目的地的主要作用则包括了旅游的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的服务。旅游目的地是包括旅游景区的一个完整的旅游服务系统,让游客不光是游,还要留下来,在这里住,在这里吃,在这里玩,在这里娱乐,在这里购物,而旅游购物所买到的商品就是旅游商品。所以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好坏与旅游购物密切相关。
像香港、新加坡等地都是比较成功的旅游目的地。它们将旅游中的各要素融合在一起,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又享受了购物的乐趣。现在旅游目的地的建设逐渐被人们重视,突出旅游目的地特色的旅游商品也大量出现。旅游目的地也越来越重视旅游商品的销售,旅游商品与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同步发展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趋势六:旅游购物店与互联网融合
传统的旅游购物店都是一些实体店。互联网出现之后,实体店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做一些宣传,更深的融合比较少。而利用互联网电商开店,直接就能把货物卖给所有人。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不是在旅游中购买商品,因此也很难把电商的销售计算为旅游购物或旅游商品销售。
现在出现的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模式,也就是O2O模式,人们在线上浏览选择商品,并在旅游中寻着途径到线下的实体店里确认选择,并在线上付费。这种新的模式对旅游商品的销售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微店等,也在尝试进行旅游商品的销售。但是,无论哪种利用互联网的旅游商品销售模式,都要考虑到旅游的特点,游客的需求。
有人提出未来互联网将取代实体店,旅游购物将不存在,这是非常荒唐的。游客在旅游中逛实体店本身就有游的感觉,是一种享受。旅游购物店与互联网不会互相取代,而是融合发展,并成为一种趋势。
旅游商品产业是旅游业中涉及面最广的一个产业,也是旅游业中潜力最大的一个产业,更是一个关乎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对扩大内需、扩大消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顺应旅游商品的发展趋势,认真地、勇敢地、实事求是地面对,中国的旅游购物在旅游总收入中的占比才能赶上旅游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的旅游业才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三、服务对旅游的业的重要性?
古人云:知微见着,可见天下事,必要于细。
细则成,细则胜。这是 历史 的证明。 旅游是人的一种活动。旅游服务就是为旅游者服务。对人的服务,更要从细微做起,方能使人觉得周到,感到温暖。反之,则失误,甚至失败。在旅游服务中忽视细枝末节所付出沉重代价的投诉屡见不鲜。服务体现在细微上,而细微服务是旅游服务取胜的法宝。 细微服务源自旅游行业职工一颗为旅客充满着真挚,充满着无私奉献的真诚的心,时时把握游客的需求动向,并不断满足游客的需求和期望。随着游客越来越个性化的需求,只有从小处着手,从细微入手,在服务中真正做到“无微不至”,才能及时地、准确地为客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忽视了服务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使服务质量大打折扣,导致优质服务的失败。反之,服务水平则得到了提高。众所周知,优质服务提升竞争力,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旅游业的竞争就是服务质量的竞争,要想长久地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就必须有优质的服务作保障,才能赢得游客的回头率。”旅游消费观念日益成熟的今天,游客在衡量一项服务产品的价值时,已经用“值不值”的消费意识替代了以往传统的“贵不贵”的消费意识。因此,在服务中要尽可能地为客人提供超出他们期望值的服务,给客人惊喜,让他们满意,培养景区的忠诚游客。 精细化服务活动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细致工作,更是一项做好旅游服务的永恒主题,这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有更高地追求。精细化活动应作为旅游活动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举措,持之以恒,不懈努力,以真正细致入微的服务为游客提供一个舒适、文明、和谐、 自然 的旅游环境。
四、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现状:
1.游客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中产阶级的崛起带来旅游热。
3.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涉及面广。
4.在线旅游和移动旅游逐渐兴起。
趋势:
1.出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旅游将同步快速发展;
2.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将进一步得到确立;
3.旅游区域间协调发展重现生机;
4.国内旅游消费将呈多元化趋势;
5.旅游业的发展有无烟工业、无废物工业和永恒绿色工业的美誉。
五、2021年旅游业发展趋势?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旅游业逐步恢复,旅游企业生产经营向好,旅游业投资保持恢复势头。
(1)旅游企业预期继续改善。
旅游业有望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但是,国内疫情防控压力犹存,接触性、聚集性旅游消费恢复相对滞后,旅游业恢复不平衡、基础不牢固问题仍较明显。
(2)旅游新业态加速演进。
线上化、数字化加速向更多旅游业场景延伸。旅游大数据平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云旅游平台、线上数字化体验、沉浸式旅游场景等加速发展。
(3)“七普”数据释放积极因素。
我国有14亿人口,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人口流动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人口数量红利在向人口质量红利转换,作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4)“一老一小”成为市场热点。
我国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双双上升。在生育政策潜力充分释放的同时,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的长期基本国情。研学旅行、亲子旅游、老年旅游、康养旅居等具有广阔市场前景。
(5)幸福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品质化、便利化、定制化需求不断提升,旅游与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
(6)碳中和催生绿色旅游发展。
实现“双碳”目标带来旅游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将促进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