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春秋战国各诸侯称公,只有楚国称王?
公侯伯子男,是当时周朝给各个诸侯国的封爵。天下除了周天子是王爵,其他最高的就是公爵。楚国本来只被封为了子爵。但后来周昭王伐楚,楚国国君一怒之下自封王爵,表示与周王朝分庭抗礼。
二、战国时期的王公?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王、公这些都是周朝的爵位,周朝的爵位共分五等,分别是公侯伯子男,当然王爵在春秋战国之前只有周王可以用,其他的诸侯国身份最高的也就是公爵,所以这些王、公本身就没有什么命名的规则,比如周王册封宋襄公为公爵,那么他就可以叫宋襄公,反之如果周王册封宋襄公为伯爵,那他就只能叫宋襄伯。
在最开始也就是在西周的时期,所有诸侯国的爵位都有周王来分封,在当时能称为公的也只有宋国、杞国、祝国、焦国、蓟国、陈国、虢国七个,这七个除了虢国的开国君主是周文王的弟弟,其中六国的开国君主都是之前王朝君主的直系后裔,其中夏禹的后裔被分封在杞国,商汤的后裔被分封在宋国,黄帝的后裔被分封在蓟国、炎帝的后裔被分封在焦国、尧的后裔被分封在祝国、舜的后裔被分封陈国。
可以说春秋战国之前公爵爵位是十分显赫的,非王室后裔不可封。
三、春秋诸侯王称号由来?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爵位多为周王分封世袭而来,爵为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其中公爵的爵位最高、分封土地最多、实力最强,所以公爵们才有能力相互吞并壮大,出现了五霸七雄。
战国时期随着王室的没落,诸侯势力的壮大,实力雄厚的公爵们开始自我膨胀,公爵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野心与虚荣心,公爵的权利已经满足不了属下们的名利心,所以公爵们开始“相王”,也就是称王。
称王是合法的,有周天子赐胙肉为祝贺,也是无奈之举,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开始陆续称王。秦孝公以商鞅变法强秦,成为了秦国最后一个“公”,其子,继承大业,使秦国进一步强大,在龙门称王,史称秦惠文王。
王是统治者称号的下等,进一步表彰自己丰功伟绩、虚荣心与膨胀心的话,还有“帝”、“皇”。并不是秦始皇凭空编造出来的。齐缗王的王号是继承他祖辈,马陵之战后齐国君称王,号齐威王。缗王与秦昭襄王曾经互称“帝”。其实是秦昭王的骄兵之计,使齐缗王膨胀,导致五国灭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