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莆田过大年初四民俗?

莆田过年的习俗与别的地方不太一样,除了初二不能串门,再有就是年初四补过过年三十,全家再围炉一次,初五早上再吃一碗长寿面,俗称“做大岁”

二、莆田春节有什么习俗?

         我们莆田人过春节,是从腊月中旬就开始为这场盛大的节日做充足的准备。

        腊月初十开始大扫除、十六举行“尾牙”、贴白头春联、置办年货。

        这些前戏过后,便迎来他们的两次年,三十暝和初四暝。

        一直持续到二月初的头牙,那年味还意犹未尽呢。

       过年习俗:

      一、扫巡(扫尘)

        莆田人将家里认真地打扫一遍。将过去一年的灰尘污秽都被扫出家门,以崭新的气象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

       二、廿五日头

       农历腊月二十五日,相传为“天官赐福”的日子,也是行善积德的日子,大人要求我们在这一天里,事事都需要吉利。因此,要避免与他人产生矛盾,多做一些好事。也不能去要债。

       三、贴白头春联

       这个习俗要追溯到明朝的倭寇之乱,人们为了纪念那些在抗击倭寇的战争中牺牲的同胞们,便会贴上白头春联,来表达对英雄人民的敬佩与哀思。

        

        四、置办年货

        做豆腐、油炸豆腐、做红团等等。

        五、辞年

        除夕的前一天,人们将早早准备好的祭品拿出来,等到子时开始举行祭拜仪式。

家家户户摆好供桌,祭谢天地,点燃鞭炮,辞别旧岁。

       六: 除夕(三十瞑)

        除夕在莆田被称作“做岁”,也叫“三十暝”,全家人“围炉”在一起吃年夜饭。

       莆田还有关起门来吃年夜饭的说法,同样也要追溯到倭寇之乱时,有不让倭寇进来之意。

        吃过年夜饭,长辈给小辈分发压岁钱,大家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做游戏,好不热闹。

        七:正月初一

       “食面添蜀岁”,正月初一早晨,吃过线面才算又长了一岁,寓意着全家长寿美满。

        吃过线面之后,换上新衣服出门游玩,也被莆田人称作“游春”。

        八:正月初二

莆田有哪些风俗习惯(莆田的风俗是什么)

        正月初二,被莆田人叫做“探亡日”。源自倭寇之乱以后,各家相互探问伤亡情况。

        从而约定俗成,在这一天,各家互不串门。

       因此就形成了初二全城踏青出游或是亲朋、好友、同学聚会的盛况。

        九:做大岁(初四瞑)

正月初四,莆田“做大岁”。这一天和大年三十一样热闹隆重。

       十:做十

        到了天命之年,即虚岁五十岁,每逢十年便要祝寿。

        莆田民间祝寿,就称作“做十”。

        每年的春节,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是一年之中人最齐的时候。

       因此,莆田人选择在这个时候为家中的老人“做十”。

        摆寿宴,宴请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向老人贺寿。

         十一:元宵

        莆田的元宵节规模很大,时间不仅仅只在正月十五日这一天。从正月初三跨到二月,莆仙各村各社陆陆续续开始闹元宵。

       十二:头牙

       农历二月初二,又来到了每年第一个祭拜土地公的日子。

与“尾牙”相对应,这个日子被称作“头牙”。

       过完“头牙”,不仅代表着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同时也标志着新的一年丰富的生活正式开始。

        

三、莆田春节的十大风俗有哪些?

莆田

涵江冬至有吃汤圆,扫墓的习俗。

涵江中秋看白塘秋月的风俗

端午节的话,有去看宁海出日的习惯(我小时候去过)端午节按照“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吃一天”的程序进行。

其它的好像跟全国的都差不多了。

四、莆田正月十六风俗?

本来农历十六是“做牙”的日子,但“头牙”从二月初二开始,所以正月十六没有什么特别的风俗,倒是不少村在这一天闹元宵。莆田的闹元宵跟全国各地不太一样,各村各社日期各不相同,最早在正月初六,最晚的跑到二月初二去了

五、莆田头七风俗?

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计49天。

从死者卒日算起,丧家每隔七天就要举行一次烧纸祭奠,共有7次,俗谓“烧七”。一般是“三七”、“五七”比较重要,亲朋也要送来些纸、烛。

民间有“守七”的习俗,死者自去世之日起,其家属每隔7日要设祭1次,直到49天,第七个七日,俗称“断七”为止。其中以“头七”和“六七”(或“五七”)最为隆重。“头七”晚上祭祀死者,至亲好友厮守通宵,午夜吃“头七馄饨”,派人到他人地里“偷菜”,目的是要被偷之家咒骂,据说骂得越凶,财发得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