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还是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
“河北”在唐代以前是个约定俗成的地域泛称唐以后称为行政区名称。古代的“河北”,因位于黄河下游以北而得名。
“河北”是个古老的名称,最早以地域名称见诸于战国史籍,唐初始成为大行政区的名称,“河北”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的《周礼·职方》,中有“河北之地”的记载。《战国策·赵策三》则有“赵有河北,齐有河东”。《尔雅·释丘》记载:“天下有名丘五,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文中的“河”,指“黄河”。黄河,古称“河”。后世以河水多泥沙而色黄,故称“黄河”。
战国时的黄河,由今河南省濮阳流向东北,经今河北省大名、馆陶,及山东省平原等地,于山东省庆云县入海。其北有赵,其东有齐。从黄河流经的地域,可知那时的“河北”,大抵包括今河北省中、南部广大地区和今山东省东北隅、河南省北部小部分地区。古代河北与今河北有着地域上的部分重叠关系。
《隋书·五行志》记载:“仁寿二年,河南、河北诸州大水”。“河北”,指太行山以东,黄河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今河北省及其相邻地区。
唐代初期,“河北”开始成为全国一级大行政区的名称,沿袭到宋、金两朝。《旧唐本·地理志》记载:“贞观元年,悉令并省。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一曰关内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东道,四曰河北道……”。这是“河北”成为大政区名称的开始。根据“山河形便”的命名原则,在黄河以北设道,名曰“河北道”,这是顺理成章的。河北道辖孟、怀、魏、博、相、卫、贝、澶、邢、洺、惠、镇、冀、深、赵、沧、景、德、定、易、幽、涿、瀛、莫、平、妫、檀、荆、营等29州及东安都护府。此时黄河已向南改道,即由河南省濮阳向东北经今山东省阳谷、东阿、禹城、商河、滨县等至利津入海。河北道的范围大体包括今河北省全部辖域及山东省、河南省北部一隅和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的南部地区。由上可知,当时“河北”的地域十分辽阔。
宋代将河北道改为河北路。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置,其地东滨海,西临太行,南临河,北据三关,即今北京霸县(今河北省霸州市)以南河北省之全境、及河南、山东黄河以北之地。治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治,统大名府及镇州、瀛州、贝州、博州、德州、沧州、棣州、深州、洺州、邢州、冀州、赵州、定州、莫州、相州、怀州、卫州、澶州、磁州、祁州、滨州、雄州、霸州、保州等二十四州,德清军、保顺军、定远军、破虏军、平戎军、静戎军、威虏军、乾宁军、顺安军、宁边军、天威军、承天军、静安军、通利军等十四军。庆历中分河北为四路,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定为东西两路,东路仍治大名府,西路治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治。
金代沿用河北路。
元代推行省制,便废除了河北路。
明代直隶于京师的地区为“直隶”。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朝自南京迁北京后,因称直隶北京的今河北、天津等地为“北直隶”;直隶南京的今江苏、安徽省为“南直隶”。
清初,改北直隶为“直隶省”,南直隶为“江南省”。明、清沿用元代行政区为“省”的名称,至今。
民国初期,中华民国政府定都北京,全国省级行政区设置多袭清制,大体在今河北省辖域。
二、河南和哪些省份搭界,分别是哪里?
河南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
分别是:
1、安徽,简称“皖”,省会合肥,位于中国大陆东部,属于华东地区。
2、山东,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简称“鲁”,省会济南。先秦时期隶属齐国、鲁国,故而别名齐鲁。
3、河北省,简称“冀”,因位于黄河以北而得名。地处华北平原,东临渤海、内环京津,西为太行山,北为燕山,燕山以北为张北高原。
4、山西,省会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
5、陕西,西北内陆腹地,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中部。
6、湖北,简称“鄂”,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武汉,因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