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大飞跃一大成就?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二、三大步伐的转换要领?

1 明确结论:是指在舞蹈中从一个步伐转换到另一个步伐的技巧和方法。

2 解释原因:是舞蹈技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能够让舞者在表演中流畅地切换步伐,使得整个舞蹈更加优美。

3 内容延伸:包括身体姿势、步法、姿态等方面的技巧,例如通过调整重心、脚步的位置和方向等来完成转换。

此外,还需要注意节奏和音乐,让舞蹈的转换与音乐的节奏相呼应,更加协调流畅。

三、三大规律对事物发展的意义?

基本概念:

  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内因,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重点论,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规律

  2、意义:

  第一,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在以往考试末以大题形式出现过,应予以重视。

  第二,内外因辨证关系中不要以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并不等于内因决定外因。

  二、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基本概念:

  联系,发展,运动,静止,规律,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2、意义:

  第一,把握规律与认识、规律与真理的区别。规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质必然联系,具有客观性。真理则是对规律的认识,属意识领域。

  第二,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不等于承认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社会历史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生作用,并不是历史事件的重复发生。历史事件是历史活动中主客体、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它是不可重复的,这一点与自然发展的规律有所区别。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基本概念:

  肯定,否定,新生事物,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

  2、意义:

  第一,明确否定之否定的含义。

  第二,发展的上升性、前进性,这是事物发展的总的趋势。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循环。

  第三,事物发展呈现周期性,特别要注意出发点的确定,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事物自身具有的,并不是人为加在客观事物上的。

  第四,重复性,但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简单的

四、中国近代史纲要三个伟大飞跃?

第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

第三、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五、三大工人运动实现了什么飞跃?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了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代表着欧洲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马克思恩格斯纵览时代风云,吸收时代精华,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1867年,马克思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系统地阐释了剩余价值学说。1880年,恩格斯发表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六、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是指哪几个历史时期?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世界文明古国,5000年没有中断过的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历史曾有过杰出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王朝的腐朽,使得国家积贫积弱、民族内忧外患、人民生灵涂炭,于是孙中山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国家和民族的出路才真正找到了,中国人民的命运才开始发生转变。新中国70年的历史,概括起来说就是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

历经艰难坎坷“站起来”:成立新中国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生根本转折

今天,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之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在水深火热之后过上小康生活,中国在满目疮痍之后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一切伟大转折,都是从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的,也是从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开始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终结,标志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政权的建立。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面对帝国主义封锁等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开展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大斗争,并相继采取没收官僚资本、“三反”“五反”、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恢复国民经济、取缔旧社会丑恶现象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紧接着绘制社会主义建设蓝图进行了必要准备。

从1952年党和政府提出“一化三改”过渡时期总路线,到1956年提前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后来我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政治前提和根本制度基础。随着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新中国进行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犯了反右扩大化、“大跃进”等错误。更不幸的是,发生了从1966年到1976年的10年“文化大革命”。应该说,在我国如何进行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必然有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错误和挫折在所难免。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是宝贵财富,毛泽东思想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思想武器。

“吃水不忘挖井人。”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和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创造性地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起了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历史已经证明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断言:“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作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把握历史机遇“富起来”: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古人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从“文革”困境中走出来的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改革开放,最突出的标志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显著的成就是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总体上实现小康。这是继辛亥革命、成立新中国之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新的里程碑。

1981年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拨乱反正任务基本完成。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后,改革开放浪潮在全国兴起,给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民生活带来了空前深刻的变化。改革首先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逐步向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推进,先后制定了加快农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按照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三步走”发展战略,经济建设如期完成从“七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同时兴办经济特区,开放东南沿海城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香港、澳门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回归祖国。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发表重要谈话,阐述了一系列重大问题。邓小平理论是继毛泽东思想以后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飞跃。

从1978年到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3.5倍,年均增长9.5%,远高于世界经济同期年均2.9%的增速,经济规模从1978年世界第11位到2010年跃居世界第2位,中国人民从温饱迈向全面小康。我国短短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实现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脱贫夙愿。

邓小平指出:“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立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让人民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从而使我国避免了苏东剧变的厄运,社会主义旗帜在中国高高飘扬,挽救了世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奇迹,改变了国家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是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势不可当坚定“强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伟大复兴目标

历史是对过去的记忆,也是对未来的指引。党的十九大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意味着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将在世界高高举起,意味着我国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蹄疾步稳地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改革举措全面发力、重点突破、纵深推进;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明显改善;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等等。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变革,都是新时代的显著标志。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指导新时代。近年来我国各项事业之所以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根本原因就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时代不会停步,历史没有终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必然结果。新时代,在党和国家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