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门的标志在门的哪里?
王力门分为两种,一种是防盗门,标志在门的上方中心处,另一种是普通门,标志在门把手上方三厘米左右处
砅与砯的区别?
“砅”音读“lì”。有三个义项。①履石渡水。《说文·水部》:“砅,履石渡水也。从水,从石。《诗》曰:‘深则砅。’”今本《诗·邶风·匏有苦叶》作“深则厉”。清代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六:“余与陈沈两君皆下与步行,履石渡水者数次,诗人所谓‘深则砅’也。”②渡水用的踏脚石。严复《有如三保》:“往者江浙之间有石通神,淫祀也。天大雨淫潦,一狂生取其像横水中,为砅以过。”③质地较粗的磨石。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三“梵摩喻”引《尚书》:“砅砥砮石。”今本《书·禹贡作“砺砥砮丹”。
至于“砯”,情况就要复杂一些。这主要表现在对“砯”的读音的不同认识上。就我目前所见到的工具书来看,对“砯”的标音有以下三种:
一读“pēng”。采用这一读音的工具书我只见到《大学古诗文辞典》(张培恒、王国安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这一种。
二读“pīng”。采用这一读音的工具书有:《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王力古汉语字典》(王力主编,中华书局2000年6月第1版)、《古今汉语字典》(刘庆隆、李金兰、刘霜秋编著,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年6月第2版)、《古代汉语词典》(祝鸿喜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古今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商务印书馆2000年1月第1版)、《古今汉语实用词典》(吴昌恒、陆卓元、韩敬体、吕天琛、陆尊梧、李志江、李玉英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中华古汉语字典》(金文明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唐诗三百首辞典》(左钧如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等。
三读“pìng”。采用这一读音的工具书主要有:《辞源》(中华书局1981年12月修订第1版)、《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编,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第1版)等。
以上是许多工具书对“砯”的不同标音。此外还有许多唐诗选本,其注音也不外乎这三种情况。
主张读“pēng”的选本主要有:《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编,陈婉俊补注,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中国历代诗歌选》(林庚、冯沅君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1月第1版)、《历代诗歌选》(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选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3月第1版)、《新选唐诗三百首》(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4月第1版)、《唐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月第2版)、《中国古代文学读本》(上海教育学院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64年9月第1版)、《古代汉语》(郭锡良等编,北京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李白诗选译》(詹锳等译注,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第1版)、《唐诗经典》(郁贤皓编注,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等。
主张读“pīng”的选本主要有:《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月第1版)、《唐诗三百首新注》(金性尧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于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等。
主张读“pìng”的选本,也许因我的孤陋寡闻之故吧,目前只见到《唐诗三百首(图文本)》(盖国梁等注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版)一种。
我写这篇拙文的目的,第一,“砅”和“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切莫混为一谈。第二,“砯”的异读现象显而易见且非常普遍,已经造成了极为混乱的现象,读者也是无所适从又无可奈何,希望引起国家语委和有关专家的重视,以求尽快规范。
王力锁属于什么等级?
三代王力,基本上算是超B得了,但是如果您防盗门上有门镜的话,那就得注意了,这个锁是快开锁体,外面上提锁门里面下压开门,如果有人不通过锁孔而是门镜那块的话也可以打开门的。所以有门镜就加个猫眼护锁器。
王力的锁体怎么调整锁舌?
王力的锁体怎样调整锁舌?
把锁舌用钳子拽出来,左右都能调整
大家都在问
“砅”音读“lì”。有三个义项。①履石渡水。《说文·水部》:“砅,履石渡水也。从水,从石。《诗》曰:‘深则砅。’”今本《诗·邶风·匏有苦叶》作“深则厉”。清代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六:“余与陈沈两君皆下与步行,履石渡水者数次,诗人所谓‘深则砅’也。”②渡水用的踏脚石。严复《有如三保》:“往者江浙之间有石通神,淫祀也。天大雨淫潦,一狂生取其像横水中,为砅以过。”③质地较粗的磨石。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三“梵摩喻”引《尚书》:“砅砥砮石。”今本《书·禹贡作“砺砥砮丹”。
至于“砯”,情况就要复杂一些。这主要表现在对“砯”的读音的不同认识上。就我目前所见到的工具书来看,对“砯”的标音有以下三种:
一读“pēng”。采用这一读音的工具书我只见到《大学古诗文辞典》(张培恒、王国安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这一种。
二读“pīng”。采用这一读音的工具书有:《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王力古汉语字典》(王力主编,中华书局2000年6月第1版)、《古今汉语字典》(刘庆隆、李金兰、刘霜秋编著,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年6月第2版)、《古代汉语词典》(祝鸿喜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古今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商务印书馆2000年1月第1版)、《古今汉语实用词典》(吴昌恒、陆卓元、韩敬体、吕天琛、陆尊梧、李志江、李玉英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中华古汉语字典》(金文明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唐诗三百首辞典》(左钧如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等。
三读“pìng”。采用这一读音的工具书主要有:《辞源》(中华书局1981年12月修订第1版)、《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编,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第1版)等。
以上是许多工具书对“砯”的不同标音。此外还有许多唐诗选本,其注音也不外乎这三种情况。
主张读“pēng”的选本主要有:《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编,陈婉俊补注,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中国历代诗歌选》(林庚、冯沅君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1月第1版)、《历代诗歌选》(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选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3月第1版)、《新选唐诗三百首》(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4月第1版)、《唐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月第2版)、《中国古代文学读本》(上海教育学院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64年9月第1版)、《古代汉语》(郭锡良等编,北京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李白诗选译》(詹锳等译注,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第1版)、《唐诗经典》(郁贤皓编注,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等。
主张读“pīng”的选本主要有:《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月第1版)、《唐诗三百首新注》(金性尧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于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等。
主张读“pìng”的选本,也许因我的孤陋寡闻之故吧,目前只见到《唐诗三百首(图文本)》(盖国梁等注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版)一种。
我写这篇拙文的目的,第一,“砅”和“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切莫混为一谈。第二,“砯”的异读现象显而易见且非常普遍,已经造成了极为混乱的现象,读者也是无所适从又无可奈何,希望引起国家语委和有关专家的重视,以求尽快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