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四省指的是哪四省?

东北四省是民国时期当然说法,分别是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热河省后来将热河省取消,才有了如今的东北三省的说法。

二、东北四省是哪四省?

东北四省是解放前的一种说法。因为当时的东北地区,除了今天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之外,还有一个热河省,所以被统称为东北四省。后来热河省被撤销了。

三、东北三省指哪三省?

东北三省指的是辽宁省,吉林省,黑龙冮省是这三省,东北三省地大物博,矿产丰富,名盛古迹也很多,名山大川风景秀丽,由其冬季我们东北会下雪,窗户的玻璃上会有美丽的窗花,这里她们南方昰看不到的,我们东北虽然不昊四季如春,我也很爱牫的家乡东北。

四、东北三省的介绍?

东北三省地处中国东北,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清朝时期至今也称之为东三省。事实上在1907年奉天、吉林、黑龙江设置行省之前,虽然是将军辖地,但“东三省”就已经是清朝对这一片区域的通称。比如《清高宗实录》中记载:“定简放东三省副都统城守尉例。论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向因风俗淳朴,地方宁谧,是以三省旗员皆放本处之人,即副都统、城守尉大员亦有简放本处者……”例嘉庆《大清会典》中明确指出:“留都曰盛京,其北曰吉林,又北曰黑龙江,是为东三省。”嘉庆时西清所撰《黑龙江外纪》一书中也称:“黑龙江今为东三省之一。”可见在清朝前期,即使还未设省,就已称呼东北地区为“东三省”了。到清末,“东三省”这一用语更加普遍,比如1885年曹廷杰所著《东三省舆地图说》、1902年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1905年《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等。1907年,东北改制,清廷正式将原属将军辖地的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设为行省,各省任命巡抚,并置东三省总督一员。至此东三省成为正式名称,同时也称之为东省地区。尽管后来有东四省、东北九省、东北四省区等说法,但“东三省”或“东北三省”是最流行的,直到当代仍在民间盛行。契丹,女真,汉族,蒙古等中华民族同胞自古繁衍生息于此,民族团结和睦。

五、东北一词由来?

东北一词源于近代。辛亥革命后,特别是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后,中华民国开始用东北来取代清朝发祥地的原有名称“满洲”。在中国用东北或者东三省、东北三省来称呼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这三个省份。后来东三省的西部划入内蒙古自治区,因此内蒙古东部(东五盟市)也属于东北地区。

从历史学角度看,东北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东北指代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前大清朝在东北方向上的全部领土。大致上西迄贝加尔湖、叶尼赛河、勒拿河一线,南至山海关,东临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囊括整个亚洲东北部海岸线,包括楚克奇半岛、堪察加半岛、库页岛、千岛群岛。辽东是东北南部的地理概念,一度用来指代广阔的东北地区。东北指代东北三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或说东北四省区(包括内蒙古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