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容正经的词语?

1、正襟危坐

释义: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出处:《史记》:“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



2、不苟言笑

释义: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

出处:《礼记》:“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3、一本正经

释义: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

出处:葛洪《抱朴子》:“正经为道义之渊海,子书为增深之川流。”



4、郑重其事

什么正经的成语(正经什么什么的成语)

释义: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出处: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所以郑重其事,必得三日后方进门。”

二、“正经最初是什么意思?正经”最初是什么?

今天,我们评价某个人的品性的时候,常常说“某某很正经”,“某某不正经”,这里的“正经”是“正派庄重”的意思,那么,这个词最初是怎么造出来的呢?

“正经”一词最早见于东晋葛洪《抱朴子·百家》:“正经为道义之渊海,子书为增深之川流。”

其中的“正经”是指“正式的经书”,而“子书”是指“诸子百家之书”。这里,“正经”的本义是指儒家的经典著作。汉朝时共有五部儒家著作被列为正经,唐朝时增至九部,五代时增至十一部,南宋时增至“十三经”。

这“十三经”分别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清乾隆时期,为了大力弘扬儒教,便把“十三经”经文镌刻在石头上,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所以,称儒家的这十三部经典著作为“正经”,言外之意,其他的典籍都是不正派的“歪经”。

口语中的“正经”一词即是由此而来,取其“正派庄重”的意思。

三、含有正经的成语?

一本正经 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 正经八百

①正经的,严肃认真的。

②犹名副其实。 正经八板 正经的,严肃认真的。同“正经八百”。 正经八本 正经的,严肃认真的。同“正经八百”。 正正经经 ①严肃而认真。②形容正大光明。 作古正经 犹言一本正经。

四、带正字的成语有哪些?

风华正茂、矫枉过正、正襟危坐、正本清源、量凿正枘、寿终正寝、正大光明、刚正不阿、一本正经、拨乱反正、名正言顺、义正辞严、正中下怀、字正腔圆、义正词严、大中至正、正人君子、上梁不正下梁歪、改邪归正、不务正业、正气凛然、心术不正、歪打正着、言归正传、蒙以养正、明媒正娶、正法眼藏、正心诚意、正始之音、堂堂正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