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度使是什么意思?
节度使古代集地方军政大权的官职唐初在边境设置。后遍设于内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至北宋初解除了节度使的兵权。成为一种荣衔。
节度使制度的开端,是从唐开元、天宝年间所设立的缘边节度使。这和当时的边疆形势是分不开的。
二、北宋的节度使是个什么官?
节度使作为官名起始于唐朝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对隋朝中央官员设置体系进一步完善,为了保卫边疆,拱卫京师,设置节度使,即藩镇的军事长官。
唐睿宗景云元年,大将薛仁贵的儿子薛讷,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的身份,兼幽州都督,节度使的名字开始使用。景云二年,第一个正式的节度使是贺拔延嗣,被任命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唐天宝年间,唐朝共设有十个节度使,著名的有安禄山、史思明。
宋朝节度使名存实亡
五代十国时期,割据分裂,节度使成为一方诸侯,集军政于一身。作为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曾任归德军节度使。当上皇帝后,摆在宋太祖面前的头等大军就是消除藩镇割据,削弱武将权力,上演了一幕杯酒释兵权,把各节度使的权力削弱,集于君权,此后节度使之名不符实,名存实亡。
宋朝初期形成尊崇文人士大夫,贬低武官的风气。对于节度使采取架空,把军权、财政权、行政权架空,给以高待遇软权力,其中军权直接夺走,把各地节节度军中精锐直接调走编入禁军,归皇帝统领;行政权通过让各州刺史直接向中央汇报架空,并把节度使限制在州府之内,不能跨州;财政权又被各周转运使分去,至些节度使实权被彻底剥夺。
三、节度使是干嘛的?
节度使是唐朝为了守卫边疆设立的官职,但是因为不断放权导致各节度使做大不收中央控制,造成唐末后期藩镇割据。具体为:
节度使出现的原因
唐朝每个州(县)的最高军政长官被称为都督或者总管,其办公的地方叫都督府,其中一些比较大的州又设立大都督府(手底下管着好几个小州),这些职位通常是朝中忠臣或者皇亲国戚担任。
因为唐太宗开疆扩土,唐朝的疆域很大,唐太宗在位时周边的国家惧怕唐太宗所以俯首称臣,唐太宗就把内地的都督府全部都撤掉了,只留下边境的都督府。
等唐太宗去世以后,周边的国家开始不安分起来,不停地袭扰唐朝的边境,唐朝为了守住疆土不得不改变军事策略,改以前的军事进攻改为军事防守,在边疆地区设重兵把守,被称为军镇,其最高长官为都督。
节度使出现在历史舞台
唐睿宗景云二年,贺拔延嗣被任命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这个职位正式走入历史的舞台。而节度使及所统领的军队被称为藩镇。
这个时候的节度使只是中央用来抵御外敌的作用。但是因为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造成均田制的崩溃,建立其之上的府兵制也紧接着废除。为了抵御外敌,朝廷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允许各节度使自行招募兵马。因为天高皇帝远,朝廷不清楚各个节度使手上到底有多少兵马,节度使有了兵权。
节度使权力进一步扩大,形成藩镇割据
起初,藩镇节度使只有军权,后勤供给需要中央提供。这就让藩镇节度使不听命于中央的话就没有足够的财力组织作战,可是因为军队数量的不断扩大,中央财政无力为各藩镇提供及时、充足的供给,导致战斗力急速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央无奈之下把部分财政大权也交给了藩镇,这样藩镇就有了军权和财政大权,权力进一步扩大。
到了唐玄宗时期,唐玄宗为避免地方官对节度使军事行动的影响,又一次扩大了藩镇节度使的权力,将州刺史设置成了藩镇节度使的下级,这样来一样,权力大的藩镇节度使就掌管了数州的军权、财政大权和行政大权,藩镇节度使有了和朝廷抗衡的力量,这也是唐末后期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
四、唐朝四大节度使?
唐朝十大节度使
01.河西节度使: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设,掌控兵力7.3万人。
02.河东节度使:先天元年(712年)设,治所在太原,掌控军队为5.5万。
03.北庭节度使:先天元年(712年)设,掌控兵力2万。
04.范阳节度使:玄宗先天二年(713年,也是开元元年)设,掌控兵力9.1万。
05.陇右节度使:开元二年(714年)设,掌控兵力7.5万使。
06.安西节度使:开元六年(718年)设,掌控兵力2.4万。
07.剑南节度使:开元七年(719年)设,掌控兵力2.4万。
08.朔方节度使:开元九年(721年)设,掌控兵力6.5万。
09.岭南节度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掌控兵力2.4万。
10.平卢节度使:天宝元年或二年设,掌控兵力3.8万。
五、节度使制度什么意思?
节度使,是古代一种官名,因均田制的崩溃而设,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即节调度的军事长官,初设时负责管理调度军需的支度使,同时管理屯田的营田使,主管军事、防御外敌,唐朝天宝后,又兼所在道监督州县之采访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
到唐朝后期势力大大加强,已经到独揽大权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