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1、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人大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法律体系,立法权为推进我国治理体系现代化搞好法律法规安排。这样可以提高人们意识。

二、2020-2035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5年努力,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是: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教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要实现2035年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各项目标,笔者认为,需要特别重视三个现代化,一是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二是教育投入保障体系的现代化;三是教育管理与办学制度的现代化。

三、共治共建共享是什么的理念?

共建是共同参与社会建设,要求突出制度和体系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是社会治理的基础;

共治是共同参与社会治理,要求树立大社会观、大治理观,打造全民参与的开放治理体系,是社会治理的关键;

共享是共同享有社会治理成果,要求社会治理的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是社会治理的目标。

(一)树立科学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首先是树立科学的社会治理理念。

(二)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体制机制具有全局性、根本性作用。

(三)创新方法手段。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离不开方法手段现代化。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重点任务:

(一)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关键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创造更多依靠基层、发动群众、就地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途径和办法,实现预防化解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提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能力的基础工程。

(三)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当前,公共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必须以完善的体制机制托起安全的底线。

(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社会治理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固本之策。

(五)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国家安全体系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掌握维护国家安全主动权的总抓手。

四、2035年教育现代化六个目标?

第一大板块,致力于“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发挥统领作用。要求“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协调发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互融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密切配合、良性互动,形成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教育体系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更加合理。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这将是让“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切实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的顶层设计方案。

第二大板块,涵盖国民教育体系各个关键阶段。围绕“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等六个重点,多方位进行细化部署。预计到2035年,我国在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广大青年乃至其他成年人将有更为多样化的就学、深造、进修、培训机会,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梁八柱”将更加稳固。

第三大板块,着眼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多措并举夯实教育现代化的制度基础。期望到2035年“教育管理体制和制度体系更加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形成政府、学校、社会依法共同参与教育治理的制度保障,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为坚持以教育治理现代化支持教育现代化、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明确了前进方向,廓清了重点方略。

总体上看,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下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设施、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现代化,尤其需要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步搭建起符合基本国情的、有利于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五、什么代表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基础设施可以按其所在地域或使用性质划分如下:

农村基础设施

参照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法规文件,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

(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

(2)农村生活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

(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是指为城市直接生产部门和居民生活提供共同条件和公共服务的工程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它对生产单位尤为重要,是其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必要条件之一。总的来讲,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主要包括:

1.住宅区、别墅、公寓等居住建筑项目

2.高档酒店、商场、写字楼,办公楼等办公商用建筑项目

3.石油、煤炭、天然气、电力等能源动力项目

4.铁路、公路、航空、水运、道桥、隧道、港口等交通运输项目

5.水库、大坝、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环保水利项目

6.电信、通信、信息网络等邮电通讯项目

一般讲城市基础设施多指工程性基础设施。(1)工程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六大系统:

A.能源供应系统:包括电力、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暖气等;

B.供水排水系统:包括水资源保护、自来水厂、供水管网、排水和污水处理;

C.交通运输系统:分为对外交通设施和对内交通设施。前者包括航空、铁路、航运、长途汽车和高速公路;后者包括道路、桥梁、隧道、地铁、轻轨高架、公共交通、出租汽车、停车场、轮渡等;

D.邮电通讯系统:如邮政、电报、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广播电视等;

E.环保环卫系统:如园林绿化、垃圾收集与处理、污染治理等;

F.防卫防灾安全系统:如消防、防汛、防震、防台风、防风沙、防地面沉降、防空等。

(2)按服务性质分为三类

A.生产基础设施。包括服务于生产部门的供水、供电、道路和交通设施、仓储设备、邮电通讯设施、排污、绿化等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设施;B.社会基础设施。指服务于居民的各种机构和设施,如商业和饮食、服务业、金融保险机构、住宅和公用事业、公共交通、运输和通讯机构、教育和保健机构、文化和体育设施等;C.制度保障机构。如公安、政法和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部门等。基础设施水平随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种类更加增多,服务更加完善。

(3)社会性基础设施一般指行政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金融保险、社会福利等设施。

(4)城市基础设施一般应具备以下特点:

A.生产性

B.公用性和公益性

C.自然垄断性

D.成本沉淀性

E.承载性

F.超前性

G.系统性

不同时期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完善、配套有不同的要求。城市基础设施作为城市运行的载体,与城市的自然附属物包括土地、水体、矿床等有紧密联系,它是在原有的自然附属物的基础上,经过人们的加工改造而建立起来的,受自然的制约;建设和改造城市基础设施时,必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城市基础设施在形态上具有固定性,实物形态上大都是永久性的建筑,供城市生产和居民生活长期使用,不能经常更新,更不能随意拆除废弃。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长株潭城市群在“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过程中,在一体化规划的引导下,确定三市组团式、串珠式发展,基础设施网状互联,共同构建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群,并致力于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长株潭城市群按照适度超前、合理布局、共建共享的原则,引导项目建设,为新型发展构筑强有力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平台。提出“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的“新五同”建设。长株潭城市群要建成布局合理、高效利用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安全可靠的能源体系、“三网融合”的信息平台、绿色生态体系和完备的湘江防洪设施体系,形成支撑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群的强大网络,率先为国家探索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管模式做出贡献。

基础设施发展模式

是指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经济增长战略时,安排基础设施建设与直接生产部门发展顺序的过程。主要的代表性理论有罗森斯坦-罗丹主张的“大推进”式的“优先发展论”和赫希曼的“压力论”。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基础设施发展模式主要分为超前型、同步型和滞后型三类。

超前型是指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直接生产活动超前一个时期,代表国家如英国;

同步型是指基础设施与生产消费引起的需要相适应,直接生产部门与基础设施的形成和扩大同步发展,代表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瑞典;

滞后型指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于直接生产部门,代表国家如前苏联、东欧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