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数效用论三个前提假设?
序数效用论用消费者偏好的高低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该理论建立在以下假定上: 1、 完备性,即指对每一种商品都能说出偏好顺序。 2、 可传递性,即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是有序的,连贯一致的。若A大于B,B大于C,则A大于C。 3、 不充分满足性,即消费者认为商品数量总是多一些好。
二、什么是消费者均衡效用的基数和序数?
消费者在特定条件下(如喜好,商品价格和收入既定等),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到各商品的购买中,以达到总效用最大。在这种情形下,消费者货币分配比例达到最佳,即分配比例的任何变动都会使总效用减少,
因此,消费者不再改变其各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这被称为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对于消费者均衡,基数效用理论与序数效用理论各有不同的描述。基数效用论中的描述:基数效用理论认为,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时,其最大满足受支付能力的制约。
如果消费者将其收入(R)全部都用于支出,那么他所购买的各种消费品的数量还必须符合一个条件,即预算支出等于收入总额(R=PAQA+PBQB+PCQC+……其中P表示商品价格,Q表示商品数量)。当消费者的支出既等于预算支出,又使每一种支出所得到的各种商品边际效用相等时,该消费者在其收入许可的条件下,已得到最大的满足,他再也不能从改变消费品构成与数量中得到更多的效用。该消费者不再改变其消费品构成与数量,这叫做消费者均衡。
序数效用中的描述:序数效用理论认为,假设消费者收入一定,并全部用于消费,同时假定商品X与Y的价格不变,那么消费者可能消费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必等于消费者收入,在平面坐标上会形成一条线ABAB线上在任一点,都是消费者收入(或预算)在许可的条件下两种商品可能的组合,所以AB线被称为消费者可能线。AB线上方的任一点,都表示消费者购买力不及;AB线下方的任一点,表明消费者没有取得他能够取得的商品量;AB线上的各点则是消费者在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以其收入可购得的两种商品的各种量的组合。
消费者为其收入许可条件下选择能获得最大满足的商品组合,应将其无差异曲线图(见序数效用理论)与消费可能线置于同一图中,由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切点来决定其应取的商品组合,消费者既然在其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切点所示的商品组合中可以取得最大的满足,就不再改变其消费品构成,所以被称为消费者均衡。这一分析与基数效用分析完全一致
三、微观经济学题目,求详细解题过程,已知消费者的收入为50元,Px=5元,PY=4元,假设该消费者计?
目标函数是M=60x+30y,限定条件是5x+4y≤50,x≥0,y≥0,且x,y均为整数,要是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所以应该选作案A
四、效用的基数和序数假设所得出的均衡条件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在基数效用论中,消费者消费n种商品时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或消费者应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即
MU1/P1= MU2/P2=… =MUn/Pn=λ。
在序数效用论里,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之点,用公式表示为:RCS1,2 =P1/ P2。由于RCS1,2 =P1/ P2=MU1/ MU2,所以有MU1/P1=MU2/P2,这与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均衡条件相同。
可见,虽然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在不同的假设条件下以不同的方法来分析消费者行为,然而,二者所得出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均衡条件的本质却是相同的。
五、什么是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是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我们需要假定,消费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和理性的,这也就是所谓的经济人假设: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
这个假设不仅是分析消费者行为的前提,也是整个经济学的一个基础。当然,这一假设只是一种理想化状态,现实中的情况并非总是如此。
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并不总是利己的,也不能做到总是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