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触的结构为?
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
突触前细胞借助化学信号,即递质,将信息转送到突触后细胞者,称化学突触,借助于电信号传递信息者,称电突触。在哺乳动物进行突触传递的几乎都是化学突触;电突触主要见于鱼类和两栖类。
根据突触前细胞传来的信号,是使突触后细胞的兴奋性上升或产生兴奋还是使其兴奋性下降或不易产生兴奋,化学和电突触都又相应地被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的为兴奋性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效应的为抑制性突触。
二、突触结构的组成?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一小支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这种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三、电突触的结构基础?
突触连接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化学突触是将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进而在突触间传递;而电突触的突触小体内无突触小泡,无需转化为化学信号,可直接通过电紧张偶联传递电信号。
所以相邻细胞间(直接)点联系的结构基础是电突触,而电突触又称为缝隙连接。
四、化学突触的结构分为那两类?
突触前部(presynapticelement)神经元轴突终末呈球状膨大,轴膜增厚形成突触前膜(presynapticmembrane) 厚约6~7nm。在突触前膜部位的胞浆内,含有许多突触小泡(synapticvesicle)以及一些微丝和微管、线粒体和滑面内质网等。
突触后部(postsynapticelement)多为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部分增厚,形成突触后膜(postsynapticmembrane)。厚为20~50nm,比突触前膜厚,在后膜具
有受体和化学门控的离子通道。
突触间隙(synapticspace)是位于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细胞外间隙,宽约20~30nm,其中含糖胺多糖(如唾液酸)和糖蛋白等,这些化学成分能和神经递质结合,促进递质由前膜移向后膜,使其不向外扩散或消除多余的递质。
化学性突触,依靠突触前神经元末梢释放特殊化学物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来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和电突触区别主要在于前神经元释放的物质不同,电突触是依靠突触前神经末梢的生物电和离子交换直接传递信息。特点:以神经递质为媒介,单向传导 化学性突触是由突触前成份,突触后成份和突触间隙组成因为电突触的传导速度快,所以在人体保留下来,以便完成某些不是非常复杂但是要求速度的工作。
五、突触的两种类型。?
1.轴突与细胞体相接触;轴突与树突相接触。
2.突触后膜有两种:细胞体膜简称胞体膜、树突膜。
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传到另一细胞间的相互接触的结构。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
六、突触的定义是什么?电镜下的分类及结构?
突触(synapse)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互接触、并借以传递信息的部位。张香桐(1952)根据大脑皮质锥体细胞上的突触结合形式,将突触分为:
(1)包围式突触。
一个轴突末梢的许多分支密集地贴附在另一神经元的胞体上,这种结合形式使兴奋易于总合,相当于轴突-胞体突触。
(2)依傍式突触。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支与另一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的某一点相接触,这一结合形式起易化作用,相当于轴突-树突突触或轴突-胞体突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