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势包括哪些类型?
定势名词解释:亦译“心向”,亦称“反应定势”个体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续心理活动的趋势。
定势常常意识不到,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定势一词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G.E.缪勒和舒曼于1889年提出。定势主要有三种类型名词解释:运动定势,指在运动过程中进入某种运动反应的准备状态;知觉定势,指对刺激作特定知觉组织的准备;思维定势,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作特定方式的加工准备。
定势既可使个体在面对新的环境时,能运用已有的经验加速认识活动的进程,又可以使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惰性,使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
二、心理定势与思维定势的区别?
心理定势 (mental set ):一种活动的准备状态或行为倾向,通常是意识不到的 。又称心向。心理定势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例如:运动定势指个人从事某种运动反应的准备状态;注意定势指观察者准备接受特定信息的状态;知觉定势指人们按照期望和背景而不是按照实际物理刺激去感知刺激。问题解决定势则指心理定势对思维活动的影响。心理定势可以影响人的知觉过程,也影响人的记忆。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使人按照常规不费力地解决问题,但也妨碍创造性的发挥。创造性往往要求打破定势。
在心理学中,思维定势(Thinking Set),也称“惯性思维” ,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思维定势一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所以可以对应上面心理定势中的问题解决定势。
三、什么是定势?
定势论(set theory)是指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捷20世纪30年代在对多种感觉实验反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心理学理论。源于德国心理学家G.E.缪勒和舒曼1889年提出的定势概念。认为定势是心理的特殊现象,反映了没有形成意识的心理活动所特有的积极状态,应该成为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作为个体进行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反映了先前活动对后来活动的影响,可能有利于完成活动,也可能不利于完成活动。
乌兹纳捷发现,定势可以在催眠状态下形成,并能扩散到其他活动中。
它不是某种局部的心理状态,而是一种完整的心理状态或人格模式,是在需要和客观情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心理活动的内部条件,任何活动都是在定势的基础上进行的,相同的定势可以表现在不同的活动中。
被认为是一种与无意识有关的新型理论,对于揭示无意识现象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定势现象在注意、知觉、问题解决、运动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研究,但对于定势的本质仍然没有定论。心理定势指心理上的“定向趋势”,它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对以后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起正向的或反向的推动作用。思维定势(Thinking Set),也称“惯性思维” ,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
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四、如何利用流行心理定势来开展公关工作?
心理定势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热练,甚至达到自动化程度,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心理定势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会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也会给介决问题代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定势效应是指有准备的心理状态能影响后继活动的趋向、程度以及方式。随着定势理论的发展,我们不仅可以用定势这个概念来解释人们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倾向,也可用这一概念解释人们在社会态度方面的倾向。心理定势效应是指以前的心理活动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心理倾向,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活动。在对陌生人形成最初印象时,这种作用特别明显。人们因为局限于既有的信息或认识的现象,并且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使人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定势有积极的意义:心理学家迈尔于1930年研究过定势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在他的实验里,对部分参加试验者利用指导语给以指向性暗示,对另一些参加者则不给指向性暗示。结果,前者绝大多数被试能解决问题,而后者则几乎没有一个能解决问题。比如说,5岁练钢琴,练到15岁才能登台演出,目的是为了形成一种强烈的定势。10岁练小提琴,20岁指法才规范,十年就是为了形成规范的定势,在这个意义上,定势是主体对一定活动的一种预先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不仅是人的局部的心理活动,而且是主体的完善的个性状态。只有形成最完备、最全面定势的人,才幸运地成为演奏家。因此,当你工作顺利的时候、人见人爱、钱如潮而至,说明有良好的定势,千万不要动。同时,定势对问题解决也有妨碍作用,在很多现实事件中都可以理解到。有这样一个着名的试验: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的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将瓶子平放,瓶底朝着窗户。结果: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找出口,一直到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蜜蜂基于“出口就在光亮处”的思维方式,想当然地设定了出口的方位,不停地重复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