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赤壁赋第三段,客是怎么抒发当时的情绪的,对此我们应如何看待?
客人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虽然他借客人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其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 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的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了事物的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不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平静超然的心态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还是积极的。
二、大家都在问
客人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虽然他借客人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其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 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的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了事物的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不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平静超然的心态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还是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