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达岭长城尽头?

北十二楼就是游览区的尽头了,要原路返回到北十楼才能到长城的出口

二、长城资料简介(50字)?

长城始建于周朝,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所修建的。从古至今,历代君王都加固增修了长城,秦始皇更是动用了百万的劳动力修筑,筑成了一条全长近一万公里的长城,也被称为万里长城。

拓展资料: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两千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重要经验,接着司马迁又写入《史记》之中,之后的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险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有“易守难攻”的效果。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地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

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

明长城修建1570年

随着社会生产力进步,制砖技术不断发展,明代砖制品产量大增,已不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所以明长城不少地方的城墙内外檐墙都以巨砖砌筑。在当时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运建筑材料的情况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样的砖砌筑城墙,不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率,提高了建筑水平。其次,许多关隘的大门,多用青砖砌筑成大跨度的拱门,这些青砖有的虽然已严重风化,但整个城门仍威严峙立,表现出当时砌筑拱门的高超技能。从关隘的城楼上的建筑装饰看,许多石雕砖刻的制作技术都极其复杂精细,反映了当时工匠匠心独运的艺术才华。

三、八达岭长城关隘介绍?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八达岭长城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

明长城的八达岭段被称作“玉关天堑”,为明代居庸关八景之一。

四、长城西边的尽头?

2009年4月18日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的联合公布,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

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长城其实包括3段,东段起于现在内蒙古化德县内,向东基本上是沿着今内蒙古和河北交界处蜿蜒东行的。进入辽宁以后,折向东南,一直延伸到朝鲜境内的平壤大同江北岸,其终点即“辽东”。

明长城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经过壕堑359.7千米,自然天险2232.5千米。

同时在2012年6月5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关长城宣布,历经近5年的调查认定,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这是中国首次科学、系统地测量历代长城的总长度。

扩展资料:

长城两端以及其代表隘口:

1、山海关:山海关被称为“天下第一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是万里长城的入海处。全长26千米。

2、镇北台:镇北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距城区约3千米,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是万里长城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据险临下,呈方形,共4层,高30余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

3、嘉峪关长城:嘉峪关长城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隅,因建于嘉峪山麓而得名,是明长城西端起点,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明长城沿线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关,河西第一隘口,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关城平面呈梯形,面积3.35万余平方米,城墙总长733米,高11.7米。

4、金山岭长城:金山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区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交界的燕山山脉中。西起龙峪口,东止望京楼,全线10.5千米。

5、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是明长城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北京的重要屏障。

6、黄崖关长城:黄崖关长城地处天津市蓟州区北30千米的崇山峻岭之中,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

7、大境门长城:大境门长城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是唯一一座以门命名的长城关口,长城四大关口之一,修筑于明成化年间,坐落在东、西太平山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