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风俗文化?

是因为北京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我们中华民族拥有这样世界级的文物遗产,拥有这样的文化瑰宝,是无尚光荣的,自豪的。

我们不仅要保护好伟大的故宫,还要挖掘其艺术精华,文化精华财富,服务于中华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起到应有的作用,推动我们社会快速发展进步,早日实现强国,富民的蓝图,踏上小康之路,建设好我们伟大的祖国。

北京故宫的历史比较久远,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即公元1406年。经过明清两个朝代二十四个皇帝的扩建发展,规模随着时间的延伸,越来越大,最终发展成今天的模样,迄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故宫是明清两代封建皇帝统治全国的中心。截止末代皇帝的结束,这座皇城终于回归到人民的手中,成为历史博物馆,供游人观赏。

我们今天步入这座雄伟壮丽的殿宇巍峨,宫阙重叠,画栋雕梁,占地七十二万多平方米的神圣皇宫,面对它曾经的辉煌,曾经的时代,让人感慨万千……是时间的流水把年轮拉开,让时光的隧道不断的延伸,世界是在变化中演变升迁,这是亘古不变哲理。想当年,我们平民百姓怎么能只身步入这戒备森严的紫禁城呢?

今天则是信步徜徉在这富丽堂皇的宫殿中,左右观赏,欣赏着那个时代的艺术精华,赞美祖先们的精巧、绝伦的艺术佳作。感受着“皇帝”般的经历,过一下至高无上的权贵生活。历史是无情的,也是最为真实的,不管你怎么生活,怎么个活法,最终还是要定格在那个时期,成为永久的历史,封存在历史的档案中,对与错,功与过自由后人鉴赏评定。

浏阳家乡习俗作文?

我的家乡浏阳,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如果你到了浏阳,定会为这里风景的优美和人们的智慧赞叹不已。

  浏阳是个美丽的地方,有巍巍的大围山,有峻美的道吾山,有秀美的浏阳湖,还有那条早已唱入全国人们心中的浏阳河。浏阳人们特别热爱这条母亲河,时时刻刻把她装扮得像一个美丽的新娘。因为浏阳河打小城流过,人们就在河的两边铺了一条宽阔的油沙路。路边有花坛,种着各种各样的花草,还有一排排桂树和柳树。城内的河段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桥,每一座桥的式样都不同。一到晚上,路灯亮起来了,桥上的灯也亮起来了,路变成了彩色路,桥也变成了彩色的桥。于是,人们都喜欢到这条路上来散步,看看浏阳美丽的夜景。

  其实,浏阳不只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还是个经济发达的小城。你知道哪儿盛产菊花石吗?你知道哪个地方盛产花炮吗?是浏阳。浏阳盛产的东西还很多很多,菊花石和花炮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一朵朵菊花开在青石上,那是多么神奇啊!而这些石头竟然藏在浏阳河底。需要经过很多工序才能让它的美丽显露出来。花炮就更不用说了,每次放烟花,天空就像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多么好看啊!浏阳每年都有烟花节,这一天人们会燃放很久很久,很多很多特别漂亮的烟花。看过浏阳烟花的外地人,都会翘起大拇指说:“浏阳人,真聪明

宣化家乡的习俗作文?

我的家乡宣化

京西第一府——宣化,是我的家乡。它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它的春天很有特点。

宣化是一座北方城市,春天来得比较晚。立春过后,天气还很冷,北风呼呼的乱跑,有时雪花还在天空中飞舞。一点也感觉不到春意。

从三月中旬开始,天气渐渐变暖。但有时也会突然降温,风还是经常的刮,但不在刺骨,也温柔多了。洋河滩上的小河流开始融化了,有时还可以看见几条小鱼在河水里快乐的游来游去。小草悄悄地从大地妈妈的怀抱里探出了头,好像是在试探天气的冷热。河边的柳树,近看呈灰色,远看呈黄色,细瞅瞅,枝条上已经长出了小米粒大的疙瘩。风一吹,柳枝就随风舞动。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从遥远的南方飞回来了,落在电线上或树枝上,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好像在讲述旅途的故事。

人们脱去了厚厚的棉衣,换上了春装。小朋友们在广场上高兴得放风筝,农民伯伯们兴高采烈的在田野上忙碌起来了。街道两旁粉红色的桃花和黄灿灿的迎春花都开放了。

风三天两头的刮,经常是刮得天昏地暗,一直刮到百花齐放,绿树成荫。

这就是宣化的春天,它冷,赋予了宣化人的坚强;他风大,赋予了宣化人的豪爽。我喜欢宣化的春天!

建瓯风俗介绍作文550字?

我的家乡在建瓯,有着与众不同的民俗:每逢节日到来之际,人们都要举行挑幡活动。


我很早就听过过挑幡。传说是民族英雄郑成功为了夺回宝岛台湾,在建瓯这一带地区招兵。最后,战争胜利了,将士们回到了建瓯,家家都办喜宴迎接,还搭台表演,将带回来的军旗放在高高的竹竿上摇摆,来纪念牺牲的战友,这就是挑幡的原型。


北京的风俗(北京的风俗作文600字)

今天来到了江滨公园,终于要近距离接触真正的挑幡了!我看到了三根巨大的竹子,底面的直径起码都有30厘米,幡的顶上有着很美丽的立体图案,是一根一根的小木头拼成的,再用一层一层透明的幡布黏上去,还有一面红色的小旗,随风舞动,真精致!每一个幡下面都有一个老人扶着它,准备表演。


我心想:“这些幡,至少都有7。8米高,又那么粗,这些老人不要说表演,我怀疑他们连举起来都很困难。”


突然,一阵悠扬的歌声响起,打断了我的思绪,表演开始了!伴着歌声,那位金发的老人,一下子举起了幡,那姿势,那力度,一点都不像老人,甚至比二三十岁的壮小伙更有力!他将幡的顶部放在脚背上,突然,用力一顶,整个幡悬了起来,台下瞬间想起了掌声,完了,要倒了!我想错了,转眼间,幡已经停在了他的手上,如果是我,哪怕是一根细细的,小小的扫把棍子,也会歪来歪去,马上就倒,可是这个七八米高的幡在他的手上,却像定型了一样,不管老爷爷做什么动作,幡都稳稳地立在他手上,一动不动,真像一棵长在地里的巨大竹子。


高难度动作来了,他行云流水,像乾坤大挪移一样,手十分柔软,仿佛没有骨头一样,一下转到后面,转眼间又到了另一只手上,让我们这些观众眼花缭乱。虽然老爷爷目不转睛地盯着幡的作文顶部,但他丝毫不紧张,左右手不停地交换着,而幡却纹丝不倒,小红旗也迎风飘动。


然后,两个老奶奶上场,老奶奶们和老爷爷们比起来丝毫不逊色。只见老奶奶们一手接过巨大的幡,和她们瘦小身体比起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奶奶将幡放在脚上,用力一顶,瞬间,幡已经稳稳地停在了肩膀上,同学们鼓起了响亮的掌声。


还有更高难度的!只见后面的老爷爷们掏出了手绢,放到了老奶奶手上,手绢像一个伞一样旋转了起来,腰上也转起了呼啦圈,我以为老奶奶坚持不住了,可那个幡仍然一动不动地立在老奶奶额头上。


此时没有掌声,并不是因为表演得不好,而是观众们惊呆了,呆得连掌声都忘了。表演,最后在观众们热烈的掌声中完美谢幕了。


后来,我去试着扶了一下那根巨大的幡,一开始,我将它抱了起来,正要说不重时,突然顶上的重心倒了,我赶紧用力地抵抗它,可是太重了,要不是被老爷爷扶住就要倒了,这可真是太重了!可他们却能撑住,还表演类似杂技的挑幡,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他们在背后洒下了无限的汗水,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他们之所以创造了奇迹,是因为他们背后的努力。在年少时,可能别的孩子在那里玩耍,他们在那里练习;别的孩子在享受父母们带来的浓浓的爱,而他们,还是在练习;别的孩子摔倒了,有人扶起,而他们在练习中受伤、摔倒,要自己忍受,自己爬起,不断地练习,才有了今天的辉煌,今天的奇迹!在他们这一辈的努力下,才让我们这个传统民俗入选了吉尼斯纪录,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家乡的艺术——挑幡,不仅是高难度的艺术代表,还是一种精神。我对家乡的独特民俗文化感到无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