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禽戏的发展?
五禽戏是汉代的著名神医华陀创立,是一种模仿五种动物动作的功法。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鹤五种动物的动作创编的一套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医疗气功。它是一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练的仿生功法。
自古有“健身五禽操,虎鹿熊猿鸟,形神兼具备,长练永不老”。
五禽戏是一种中国传统健身方法,由五种模仿动物的动作组成。五禽戏又称“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五禽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也是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其健身效果被历代养生家称赞,据传华佗的徒弟吴普因长年习练此法而达到百岁高龄。1982年6月28日,中国卫生部、教育部和当时的国家体委发出通知,把五禽戏等中国传统健身法作为在医学类大学中推广的“保健体育课”的内容之一。2003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把重新编排后的五禽戏等健身法作为“健身气功”的内容向全国推广。
“五禽戏”最初的动作主要是模仿虎的扑动前肢、熊的伏倒站起、鹿的伸转头颈、猿的脚尖纵跳、鸟的展翅飞翔。通过模仿这五种动物的动作,不仅能锻炼四肢的筋骨,而且还能使五脏六腑,得到全方位的运动。
五禽戏”在练习时不宜太累,以出汗为標准,適可而止。其锻炼要做到: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呼吸均匀,形神合一。
二、五禽戏的戏剧?
五禽戏不是戏剧!
华佗五禽戏,流行于安徽省亳州市的传统体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华佗五禽戏发源于亳州,是东汉医学家华佗继承古代导引养生术,依据中医学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运行规律,观察禽兽活动姿态,用虎、鹿、猿、熊、鸟等动物形象、动作创编的一套养生健身功法。华佗五禽戏,五种动作各有特点、各有侧重,但又是一个整体,如能经常坚持综合练习,就能起到调养精神、调养气血、补益脏腑、通经活络等作用,对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等慢性疾病,均有较好的治疗和康复作用。
华佗五禽戏的传人们都认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据史料记载,当时中原大地江河泛滥,湿气弥漫,不少人患了于关节不利之症。在这种情况下,古人想出了“乃制为舞”“以利导之”的锻炼方法。这种意在模仿飞禽走兽动作神态的“舞”,也正是远古中华气功导引术的一种萌芽。
《庄子》中曾这样描写:“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这其中的“熊经鸟伸”,就是对古代养生之士模仿动物姿势,习练气功的描写。
东汉时期的华佗继承了前人的导引术,同时根据自己的中医理论基础,创编了较为完善的五禽戏,世人将其称为“华佗五禽戏”。
关于华佗编创五禽戏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华佗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足,以当导引。”南北朝时期范晔在《后汉书·华佗传》中的记载也与此基本相同。这些史料有力地证明了华佗编创五禽戏确有其事。魏晋南北朝时期,华佗五禽戏有了很大发展,各种导引术专著和导引图相继出现,名目更加繁多。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记载有“龙导、虎引、熊经、龟咽、鸟伸、猿据”等各种名称。
隋唐时期,华佗五禽戏更为流行。唐代诗人柳宗元有“闻道遍为五禽戏”的诗句,宋代陆游也有“啄吞自笑如孤鹤,导引何防效五禽”“不动成罴卧,微劳学鸟伸”的诗句。可见在隋唐,两宋时期,华佗五禽戏便以其蕴含的深邃的中医原理和古老的养生妙谛而广为传播。
明清时期,华佗五禽戏有了较大发展,研究专著不断问世。影响较大的有明代周履靖的《夷门广牍赤凤髓》,他将华佗五禽戏的动作精心绘成图案,编入《夷门广牍赤凤髓》一书。清代曹若水的《万寿仙书导引篇》和席锡蕃的《五禽舞功法图说》等著作中,都详细地描述了五禽戏的习练方法。这些五禽戏功法与《养性延命录》所载的有较大出入,五禽动作均为单式,排序也变为“虎、熊、鹿、猿、鸟”。但其文字说明不仅描述了五禽的动作,而且还有神态上的要求,并结合了气血的运行。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18世纪晚期,华佗五禽戏由法国传教士Amiot传入欧洲,不但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接触到华佗五禽戏,还在国际层面上,对现代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现代流传下来的传统华佗五禽戏,套路上主要分为虎戏、鹿戏、熊戏、猿戏和鸟戏。
一、虎戏。习练虎戏时,需手足着地,身躯前纵后退三次,然后引腰、昂头,如虎行步,前进、后退七步。虎戏气势威猛,能升肾水之气以固肾,肾气固则精气足,气足则五脏六腑皆固。久练能通督脉,督脉通诸脉皆通,精力自然充沛。
二、鹿戏。习练鹿戏时,需双足着地,回头顾盼两次,然后左脚右伸、右脚左伸两到三次。较之虎戏的威猛,鹿戏则显得安详,需要以意领气,气蓄于丹田,能使气盈溢而散布到人体内各处,配合呼吸,气行血走,血液循环周流。正如华佗所述,血脉通,病不得生。
三、熊戏。习练熊戏时,需仰卧,两手抱膝抬头,躯体向左、右倾侧着地各七次,然后蹲起,双手左右按地。熊戏沉稳,模仿熊的形象,取其体笨力大敦厚之性。习练时,意随形动,形随意动,达到形意一体。熊戏主脾胃,练熊戏能起到四肢筋腱﹑肌肉发达、增长力气、灵活关节、强身壮体的作用。
四、猿戏。习练猿戏时,需双手攀物悬空,伸缩躯体七次,或以下肢钩住物体使身体倒悬。然后手钩物体做引体向上七次。猿戏灵巧,仿效猿的动作,外可练肢体灵活,内可抑情志动荡,即可练心。心神主血脉,血脉疏通可提神,因此久练猿戏,能够灵活脑筋、增强记忆、开阔心胸,也可防治健忘,心脑等疾病。
五、鸟戏。习练鸟戏时,需一足立地,两臂张开做鸟飞状。然后取坐位,下肢伸直,弯腰用手摸,再屈伸两臂各七次。鸟戏轻盈,仿效鸟展翅飞翔的动作,具有气脉、增强肺活量、疏通经络、灵活关节、疏导真气通三关达顶门之效,使上下运行而得安静,神静则气足,气足而生精,精溢而化气,从而达到精、气、神三元合一,体健身轻,延年益寿。
华佗五禽戏真实反映了中国人民群众健身文化的发展变迁,开创了祛病健身的体育医疗先河,展现了养生哲学和道家文化的深厚审美底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养生医疗价值。
华佗五禽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孕育、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地与哲学、文学、美学等其他文化形态相互交流与渗透,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心态模式,价值取向等都得以体现。五禽戏内和五行,外和三才,仿生自然,和谐统一,从动作、节奏和风格上都充分地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视自然万物为一体”的整体观念,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意境美。
三、华佗五禽戏到底是哪些戏?
华佗五禽戏包括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五种仿生导引术,动作柔和。华佗五禽戏是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根据中医原理、以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编创的一套导引术。“禽”指禽兽,古代泛指动物;“戏”在古代是指歌舞杂技之类的活动,在此指特殊的运动方式。
四、五禽戏的代表作?
此派以巴蜀已故老先生王礼庭的《五禽图》为版本,在四川、重庆两地流传较广,其支持者或弟子有曾嵩生、陈亚梅等。
其以强调吐、纳、呼、吸,运动为主,并配合拍气法,这些似与华佗的五禽戏有脱离。
此派的代表著作有《五禽图》、《五禽戏气功》、《五禽气功》等。
五、五禽戏的境界?
五禽戏是一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具备、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内外兼练的仿生功法,与中国的太极拳、日本的柔道相似。动作看似缓慢柔软,实则很费体力,锻炼效果极佳。柏夫人只打了一招便全身热血沸腾,春风拂面了。
在导引术发展史上,五禽戏是第一个形成套路的养生健身功法,由于这五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活动的方式也各异。人们模仿它们的形态进行锻炼运动,能使全身气血通畅,舒筋活络,阴阳调和,祛病健身而长寿。
五禽戏的特点是要求意守、调息、闭气和形体相配合。意守可使精神宁静,神静则可以培育真气;调息可以行气,气行则血脉通畅;闭气可以祛邪,却邪则散风除湿;形动可以强筋骨、利关节。
五禽戏对后世的导引,八段锦乃至气功、武术等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直为大众所喜爱并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