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郡与州的行政区划?
在行省制诞生前,中国的地方管理体制有过多次反复,大致在二级和三级之间变动,展现出中央对于地方的矛盾心态如果层级过多,难免降低行政效率和信息传递,不利于政令贯彻;如果层级过少,朝廷就要直面很多的地方政府,事务过繁。
秦实行郡县制,汉前期郡国并行,以郡统县。名义上郡和国地位相当,但由于汉初朝廷直辖只有十五郡,其余诸郡都在王国,所以事实上王国高于郡,王国丞相的级别高于郡守。但随着王国问题逐步解决,郡国真正平等,而且王国相还低于郡守了,郡真正成为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单位。
汉武帝时设刺史,每年六月巡行郡国,以六条问事,于京师设司隶校尉,职同刺史。每一刺史负责一州部,此时的州是监察区,非行政区。刺史在地方也没有固定治所,是名副其实的中央官。
东汉扩大刺史职权,开始有了固定治所,而且能过问地方选举,事实上成为郡国守相的上级。汉末丧乱,改刺史为州牧,使之典军,州真正成为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单位。
东晋立国江左,为笼络流民,置侨州郡县,或有实土,或无之。又由于士族门阀轮番执政,政治倾轧贯穿一代,为利益之争,又设分割许多州郡。所以州郡县之辖土越来越小,乃至几十户为一县。虽经土断,但这一现象仍未完全改变。南朝延之。
十六国北朝,州仍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但北族王朝为强化征服成果,在一些战略要地和边地,设置许多军镇。镇是一种特殊的管辖体制。北魏中后期曾改一些镇为州,但北方六镇一直保存。六镇之乱最终成为颠覆元魏的导火索。
杨隋代周,天下的情况是“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乃罢郡。地方行政由此变为州县两级制,炀帝一度改为郡县两级,唐代仍为州县。此时,州仍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单位。
唐代又有所谓道,初为十道,后渐多。道一开始类似汉初之州部,为监察区,非行政区。但中晚唐时也逐步过渡为一级大政区,领其事者多为节度使、观察使之类。唐后期藩镇割据,河朔诸镇不用王命,道愈发成为一级行政单位。
逮至天水一朝,名义上仍是州县两级制。州一级单位分四类,为府州军监,府为要地,比如东京开封府等,又有上下之分;军为军事要地,一般设在边地;监为产盐铁之地。另外,宋代有所谓路,路由唐代的道转化而来,本为监察而设,实际上也成为一级行政单位。
蒙元地方最高行政单位是行省,共十行省,如岭北行省等。省下的层级较多,为路、府、州、县。这里的州,等级就比较低了。
明代废除行省,改设承宣布政使司,共13个,但习惯上仍称为行省或省。布政司之下有二级政区,为府(直隶州)、县(属州)。我们看这里有两种州级政府,直属于省的地位较高,同于府;隶属于府的,地位和县相当。
清承明制,地方政区为省(边疆特别行政区)、府(直隶州、厅)、县(散州、厅)三级。我们看这里有两种州级政府,直属于省的地位较高,同于府;隶属于府的,地位和县相当。
二、大家都在问
在行省制诞生前,中国的地方管理体制有过多次反复,大致在二级和三级之间变动,展现出中央对于地方的矛盾心态。如果层级过多,难免降低行政效率和信息传递,不利于政令贯彻;如果层级过少,朝廷就要直面很多的地方政府,事务过繁。
秦实行郡县制,汉前期郡国并行,以郡统县。名义上郡和国地位相当,但由于汉初朝廷直辖只有十五郡,其余诸郡都在王国,所以事实上王国高于郡,王国丞相的级别高于郡守。但随着王国问题逐步解决,郡国真正平等,而且王国相还低于郡守了,郡真正成为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单位。
汉武帝时设刺史,每年六月巡行郡国,以六条问事,于京师设司隶校尉,职同刺史。每一刺史负责一州部,此时的州是监察区,非行政区。刺史在地方也没有固定治所,是名副其实的中央官。
东汉扩大刺史职权,开始有了固定治所,而且能过问地方选举,事实上成为郡国守相的上级。汉末丧乱,改刺史为州牧,使之典军,州真正成为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单位。
东晋立国江左,为笼络流民,置侨州郡县,或有实土,或无之。又由于士族门阀轮番执政,政治倾轧贯穿一代,为利益之争,又设分割许多州郡。所以州郡县之辖土越来越小,乃至几十户为一县。虽经土断,但这一现象仍未完全改变。南朝延之。
十六国北朝,州仍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但北族王朝为强化征服成果,在一些战略要地和边地,设置许多军镇。镇是一种特殊的管辖体制。北魏中后期曾改一些镇为州,但北方六镇一直保存。六镇之乱最终成为颠覆元魏的导火索。
杨隋代周,天下的情况是“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乃罢郡。地方行政由此变为州县两级制,炀帝一度改为郡县两级,唐代仍为州县。此时,州仍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单位。
唐代又有所谓道,初为十道,后渐多。道一开始类似汉初之州部,为监察区,非行政区。但中晚唐时也逐步过渡为一级大政区,领其事者多为节度使、观察使之类。唐后期藩镇割据,河朔诸镇不用王命,道愈发成为一级行政单位。
逮至天水一朝,名义上仍是州县两级制。州一级单位分四类,为府州军监,府为要地,比如东京开封府等,又有上下之分;军为军事要地,一般设在边地;监为产盐铁之地。另外,宋代有所谓路,路由唐代的道转化而来,本为监察而设,实际上也成为一级行政单位。
蒙元地方最高行政单位是行省,共十行省,如岭北行省等。省下的层级较多,为路、府、州、县。这里的州,等级就比较低了。
明代废除行省,改设承宣布政使司,共13个,但习惯上仍称为行省或省。布政司之下有二级政区,为府(直隶州)、县(属州)。我们看这里有两种州级政府,直属于省的地位较高,同于府;隶属于府的,地位和县相当。
清承明制,地方政区为省(边疆特别行政区)、府(直隶州、厅)、县(散州、厅)三级。我们看这里有两种州级政府,直属于省的地位较高,同于府;隶属于府的,地位和县相当。
三、郡县制和现在的省市是一样的吗?谢谢?
不一样啊,随着时间发展慢慢在改变。 郡县制是一种地方行政规划制度,秦国商鞅变法后正式实施,在之前普遍是分封制,封国下面只是简单的以城池为中心进行管辖。郡县制将全国分成若干郡,郡下设县,西汉武帝设刺史之后又,全国逐渐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直到隋文帝废郡改为州县两级,郡这一级别才撤销。州郡县制只是地方行政划分,就像我们今天的省县乡一样,没有县制一说,只是元朝行省制度之后才算完备。
四、古代一个郡管多少县?
一郡所统之县﹐多少不等﹐一般约为二十县上下﹐属县最多之郡当推西汉的琅邪郡﹐有属县五十一﹔最少者为玄菟郡﹐仅辖三县。
郡县制下,共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相当于省长)、尉(相当于防区司令)和监(相当于监察专员)各一。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秦代至此成为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全境推行“郡县制”的朝代。至汉代仍承袭这个制度,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管理,自此成为日後各朝地方政制的基础,直到唐朝,才被道路制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