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起源于哪个朝代?
京剧早年叫“皮黄”戏,后来在徽戏和湖北汉调基础上,吸收京腔、昆腔等声腔演变而成,真正的京剧要从清代乾隆年间“徽班进京”算起,已200多年历史.京剧始于乾隆,盛于同治、光绪年间,历经几代艺人的努力和执著追求而成为中国最大剧种
京剧始于什么朝代,创始人是谁?
京剧创始人---程长庚 京剧创始人---程长庚 程长庚(1811-1880),字玉珊,安徽省潜山县程家井人,清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活动家,京剧的创始人。他十几岁时便入家班“四箴堂”学戏。初次登台,一鸣惊人。进京后誉满京都。道光至光绪初年,长期为“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老生台柱和班主,曾兼任京都梨园公会“精忠庙”会首长达30余年,名列同光十三绝之首。文宗皇帝曾卦赏五品顶戴,慈禧、慈安太后也有过赏赐。他博采众长,凝众多优秀弹腔高手之心血,集弹腔艺术之精华,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并用,熔徽调、汉调、昆腔于一炉,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演变剧种——“京剧”。程长庚因此被誉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伶圣”、“剧神”。 程长庚嗓音浑厚,唱腔高亢饱满,字正腔圆。善于用他那高、清、亮的嗓子,吸收昆曲、京腔、汉调的演唱技巧,演唱起来“声情交融”,有“刚健沉雄,大气磅礴”,“穿云裂石”、“余音绕梁”之势。艺术上重视人物塑造,长于表现典雅庄严的风度。他擅演老生,与当时的余三胜、张二奎并称“老生三杰”。他所演的《文昭关》之伍员、《取成就》之刘璋、《群英会》之鲁肃以及《战长沙》之关羽均著名,后来演出大多宗程。 程长庚管理戏班严肃认真以身作则,曾为维护本班全体利益,坚持拒演“大老板”。后代不少著名京剧老生,多受其培育,如孙菊仙为其北子,谭鑫培为其义子,汪桂芬为其琴师,杨月楼则为其指定之三庆班班主继承人。晚年创办三庆科班,先叫“小荣椿科班”,后改为“四箴堂科班”,培养了陈德霖、钱金福等着演员。 程长庚站在中国丰厚的传统戏曲的基础上,推动了徽戏向京剧的嬗变。他以匠心独运的唱腔艺术,声容殊众的老生艺术,因人施教的育才艺术,以德孚众的治班艺术,技艺超群的导演艺术,因人施教的育才艺术,以德孚众的治班艺术,在中国京剧史上铸起了一座丰碑。 程长庚是中华民族的光荣,是安徽人民的荣耀,更是潜山人民的骄傲。人民不会忘记这位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增添珍品的伟大艺术家。在1990年徽班晋京200周年之际,1991年程长庚先生诞生180周年和1996年程长庚先生诞生185周年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纪念和学术研讨活动。1996年5月潜山县又建立了程长庚陈列馆,展出有关程长庚实物、图片等资料300余件。1991年,程长庚故居遗址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京腔十三绝、弋腔十三绝、高腔十三绝正误 标签:京腔十三绝 弋腔十三绝 高腔十三绝 分类:戏曲博文 作者:戴和冰 (2008年8月31日) “京腔十三绝”、“弋腔十三绝”、“高腔十三绝”是清代戏曲史上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名称,但是,作为专用名词,“京腔十三绝”、“弋腔十三绝”、“高腔十三绝”却是一个沿用了数十年的错误。正因为如此,才有必要撰写此文。 所谓“正误”,就是“改正错误”的意思,正误并不是因为观点不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我们经常听人说,甚至是一些大家、学术权威说,学术问题不存在对与错,只是观点不同罢了,易中天就在中央电视台这样说过。学术需要研究,研究的基础是知识,对研究过程中所需知识的认识,却有对有错。自然,错误的知识会导致错误的结论,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十三绝”,就属于一个知识性的问题。易中天所言是有限定的。提及易先生,只是为了减少阻力,轻松地将正确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尤其是对中国戏曲感兴趣的人,以免他人费力来“正”我的“正误”,给我来个“背背书”。 本文的正误,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名称的正误 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所谓“专用名词”就是作为一个整体使用的名词,这种词是固定的,不能拆开,如“京腔十三绝”就不能说成“京腔的十三绝”、“十三绝京腔”等。“京腔十三绝”早已被列入辞书成为专门的条目,戏曲史和学者频频使用,似乎早就成了戏曲史上的专用名词。果真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这段史料: 我朝开国伊始,都人尽尚高腔,延及乾隆年,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称极盛焉。其各班各种脚色,亦复荟萃一时,故诚一斋绘《十三绝图像》悬于门额(注见前翰墨门)。 这是清道光年间杨静亭《都门纪略》一书中的一段话。《都门纪略》专记北京的事,是一部类似“向导手册”或北京“小百科”的读物,又有些像年鉴,虽然栏目大体相仿,但每次刊行新版时都要加入新的内容,删去过时的信息,有很强的实行性。 这段史料明确地写着“十三绝图像”,也仅限于“十三绝”,既没有说是“京腔十三绝”,也没有说“弋腔十三绝”,更没有说“高腔十三绝”。所谓的“京腔十三绝”、“弋腔十三绝”、“高腔十三绝”都是后来的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制造出来的现代新名词。为方便起见,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十三绝”前加上了“京腔”、“弋腔”或“高腔”的声腔标识,如《清代戏曲发展史》中即称“《京腔十三绝》”,将“京腔”二字都放到书名号中去了。 高腔是一个统括性称呼,不是一个具体的声腔名称。简单地说,“高腔”的范围大,“京腔”、“弋腔”的范围小,前后包括了后二者。我们可以说“京腔”、“弋腔”是“高腔”,却不能反过来说“高腔”是“京腔”、“高腔”是“弋腔”,这是一个逻辑关系。将“京腔”、“弋腔”、“高腔”三者循环等同,又是一个错误,本人将另撰博文说明。 史料中所说的“都人尽尚高腔”,并不一定都是“京腔”或“弋腔”,更不能说明“十三绝”全是“京腔”或“弋腔”艺人。 二、“十三绝”人名的正误 说了“十三绝”,接下来该轮到这十三个艺人是谁了。偏偏这十三个人的名单又出了问题,而且,一错又是好几十年。 为了弄清楚“十三绝”是哪十三个人,大藏书家傅惜华和著名学者王芷章,都曾进行过专门考证,不过,都是短文。傅先生1931年在《北京画报》上发表了《高腔十三绝图考》一文,经他考评的“十三绝”分别为: 大头官、嘟噜胡、老公李三、杨大彪、马年、唐套儿、池财官、虎张、肉粥、连喜、王七爸、金丑、火六(按火似霍之误)…… 三年后的1934年,王先生在《腔调考原》一书中,也论及“十三绝”,并进行了考证,指出“十三绝”为: 大头官、虎张、池财官、嘟噜胡、杨大彪、肉粥、老公李三、马年、连喜、霍六、唐套儿、王七爸、陈丑子。 但是,他们的考证都过于依赖田野考察,推测的意味也很重,其中,难免有自己的学术偏见。其实,杨静亭《都门纪略》那本书中就有现成的“十三绝”名单,而且,比傅惜华、王芷章的要早整整100年。后来,一些学者按照这个名单,依先后顺序照录了下来。即: 霍六、王三秃子、开泰、才官、沙四、赵五、虎张、恒大头、卢老、李老公、陈丑子、王顺、连喜。 但是,这个名单出现了句读错误。此后,“十三绝”的姓名就是采用了上述三个名单,大同而小异,被固定下来。例如,《中国曲学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 曲艺”卷,都有“京腔十三绝”条目,均采用了句读错误的名单和王芷章考证的名单,并打乱了原有的排列顺序;《中国戏曲通史》、《北京戏剧通史》列入了王芷章的名单,原有顺序也被打乱。 三个错误名单造成了不良影响,以至于缪种流传。傅、王二先生考察的错误自不必说,后者连标点符号都打错了,纯属低级错误。 众所周知,清代印的书是没有标点的,我们在利用古籍时需要断句,断句的差异表明对史料理解的不同,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记载“十三绝”名单的《都门纪略·翰墨门》“诚一斋”条,经本人重新断句标点,全文如下: 人物匾额,时人贺世魁画,所绘之人皆名擅词场,霍六、王三秃子、开泰、才官、沙四、赵五虎、张恒、大头、卢老、李老公、陈丑子、玉顺、连喜,号十三绝。其服皆戏场妆束,纸上传神,望之如有生气,来往观者络绎不绝。 将“赵五虎张恒大头”七字的三个人名,断为“赵五、虎张、恒大头”,形成了一个极为独特的断句方式,显然是一个错误,也未见有文字说明。而且,三个人名被打乱了原来的排列顺序。而按之常理,“赵五虎张恒大头”应断为“赵五虎、张恒、大头”——以姓为主,又兼顾了绰号,合情合理,这也是为人名句读的依据和原则。正因为句读出现了错误,所以,对这三个人名的考证就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如将“京张”与“虎张”、“张恒”对应;将“大头冠”、“恒大头”、“大头官”与“大头”对应;用“赵五”对应“赵五虎”,这种对应过于勉强,自然不能让人联想到他们就是同一个人。而且,认定“王七”或作“王顺”、“王七爸”,又是一个错误,因为“王顺”偏偏不姓“王”,却是“玉顺”之“玉”形近而误所致。 此外,上述史料称艺人们“号十三绝”,也未说是“京腔十三绝”。 “京腔十三绝”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对学者的恭敬和辞书所具有的权威性,国人对眼前的错误都深信不疑,以至于这些“成果”被戏曲史书吸纳,被载入史册。戏曲史上的常识性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皮簧戏兴盛于哪个朝代?
皮簧戏兴盛于清朝。起源乾隆五十五年(1790)。待到道光,光绪,宣统年间。
大家都在问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的起源与发展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这一历史时期,“昆曲”占领着北京的戏曲舞台。后来昆曲被封建统治者召进了宫廷,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口味,昆曲不断地加工、修改,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民间特色,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于是它在民间的地位就渐渐衰落下来。此时,由“弋阳腔”逐渐丰富、衍变而来的“京调”开始风行。
“弋阳腔”也叫“高腔”,诞生于江西弋阳一带,长期在民间流传,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在流动演出中,不断地从各地戏曲中吸收营养、掘取精华。明末清初,“弋阳腔”流传到北京后,与北京的语言相结合,逐渐丰富、衍变,就形成了“京腔”。
逐渐的,“京腔”在北京称盛,盖过了“昆曲”的风头。“京腔”演员一天比一天多起来,而不少“昆曲”演员也改演“京腔”戏。这一时期,“京腔”也着实辉煌了一段时日。
清朝庚戌年(公元一七九零年)九月二十一日是乾隆皇帝的八旬“万寿”。全国各省有名的戏班,都被召进北京演戏庆寿。首先,“安庆徽”戏班的名旦高郎亭应命率 “三庆班”入京祝寿,随后,“四喜”、“春台”、“和春”也接踵而来。这是徽戏第一次登上北京的戏曲舞台。当时,被统称为“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为乾隆皇帝的八旬“万寿”的庆典演出结束后,没有南返,留在了北京。从当年的十月中旬起,他们就转入民间戏曲舞台献艺了。
京剧有很大的国际影响,它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精粹。它不是土生土长在北京的地方剧种,而是在“徽戏”、“汉戏”的基础上,吸收“昆曲”、“梆子”、“弋腔”和诸多地方小调的精髓,又根据北京的语言特点,加以融化、衍变而成的“国剧”。
关于国粹京剧是如何起源与发展的?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的起源与发展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这一历史时期,“昆曲”占领着北京的戏曲舞台。后来昆曲被封建统治者召进了宫廷,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口味,昆曲不断地加工、修改,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民间特色,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于是它在民间的地位就渐渐衰落下来。此时,由“弋阳腔”逐渐丰富、衍变而来的“京调”开始风行。
“弋阳腔”也叫“高腔”,诞生于江西弋阳一带,长期在民间流传,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在流动演出中,不断地从各地戏曲中吸收营养、掘取精华。明末清初,“弋阳腔”流传到北京后,与北京的语言相结合,逐渐丰富、衍变,就形成了“京腔”。
逐渐的,“京腔”在北京称盛,盖过了“昆曲”的风头。“京腔”演员一天比一天多起来,而不少“昆曲”演员也改演“京腔”戏。这一时期,“京腔”也着实辉煌了一段时日。
清朝庚戌年(公元一七九零年)九月二十一日是乾隆皇帝的八旬“万寿”。全国各省有名的戏班,都被召进北京演戏庆寿。首先,“安庆徽”戏班的名旦高郎亭应命率 “三庆班”入京祝寿,随后,“四喜”、“春台”、“和春”也接踵而来。这是徽戏第一次登上北京的戏曲舞台。当时,被统称为“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为乾隆皇帝的八旬“万寿”的庆典演出结束后,没有南返,留在了北京。从当年的十月中旬起,他们就转入民间戏曲舞台献艺了。
京剧有很大的国际影响,它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精粹。它不是土生土长在北京的地方剧种,而是在“徽戏”、“汉戏”的基础上,吸收“昆曲”、“梆子”、“弋腔”和诸多地方小调的精髓,又根据北京的语言特点,加以融化、衍变而成的“国剧”。
西班牙曾经被称为什么?
西班牙被人们誉为“无雨之国”、“欧洲菜园”、“地中海陆地”、“旅游王国”、“海上强国”、“野兔国”、“永不沉没的航空舰”、“通往欧洲、非洲、中东和拉丁美洲的桥梁”、“橄榄王国”、“欧洲的果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