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说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不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是北宋文坛领袖人物正是他推动了词的发展,改变了诗尊词卑的地位,开创了豪放词派。

我个人非常喜欢苏轼,喜欢他的豪放、喜欢他的旷达、喜欢他的随遇而安。我先分享一首自己非常喜欢的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乐观的面对人生,心情不过分强调自己的遭遇,总是一副从容不迫、落花流水皆无意的样子,令人不禁对他的心襟充满钦佩之感。

苏轼的仕途坎坷不平,因为政见的不同,苏轼不仅多次被流放,甚至差点丧失性命。所幸每次都是有惊无险,甚至成了各地美食的代言人。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广东、海南是苏轼最后生命的所在地,也正是因为他的存在,原来发配流放之地,逐渐有了诗词歌赋,甚至海南开始有了进士的诞生,这对于海南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海南符确成了有科举以来的第一个进士,而他正是苏轼的弟子。

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在警世恒言里面有苏轼的传说,很是有趣。题目为: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本来王安石本来挺欣赏苏轼的,但是苏轼是坚定的站在了保守派一方,与王安石政见相左,故王安石三难苏轼也是有一定的根据的,不过也是将这种同代文豪的恩怨以诗词形式表现出来。

一难,发配湖州。王安石先前致力于研究汉字的发展和形成,对各个字的形成认为是象形而来或合意而得。正如苏东坡的坡子,土的皮就是坡。谁知苏轼听了大肆讥讽,说到滑岂不是水的骨头。后来又以鸠鸟戏之,王安石大怒,将他贬到湖州去了。

二难,发配黄州。苏轼发配湖州三年,王安石气也消了,苏轼也该调回来了,在回京后,苏轼专门去拜访王安石,凑巧王安石还没睡醒,苏轼就在外书房里等待。能够在外书房等待,这证明苏轼与王安石的关系还是比较亲近的,毕竟外书房已经属于个人隐私之地了。王安石在外书房里看到王安石写的一首未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一看,狂才之气又发,笑道,菊花最为坚强,再冷只是枯萎在枝头,从不掉落花瓣。随手在后面加了一句:秋花不比春花落。王安石醒了一看,心想:这小子还是这么狂。本来消了三年的气又起来了,想着打发他回老家算了。不过王安石还是比较惜才的,觉得王安石是因为没有见过黄州的菊花才有这一说。苏轼到了黄州后,在一个雨后看菊花,发现菊瓣全部飘落在地上,不由心生忏悔。

三难,学问之考。苏轼想回来给王安石当面道歉,想起王安石曾托他带瞿塘中峡水,不曾想过了中峡,苏轼想着本是一源之水,有何分别,打了下峡水回来了,谁料王安石尝了出来。王安石也有心教化苏轼,就和苏轼聊了起来。王安石说我有24箱书柜,你随便拿一本,你念上句,我说出下句。王安石随便找了本,随便一问,果然不差。王安石说我也考考你吧,王安石出了三个对子: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谁料苏轼搜肠刮肚,竟然一个对不出。苏轼自此谦卑谨慎,发奋学习学问,终成大学。

我个人有时不禁为苏轼感叹,苏轼才华横溢,心性旷达洒脱,人生阅历起起落落,见识之广,与王阳明相差无几,但是苏轼终究在人生意义的探索上差了一筹,未能成圣,不仅令人惋惜。

二、古文八大家之首?

没有古文八大家的说法!

有唐宋八大家的说法。

唐宋八大家之首是韩愈!

三、大家都在问

没有古文八大家的说法!

有唐宋八大家的说法。

唐宋八大家之首是韩愈!

四、柳宗元为什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其中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