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几何原本的作者?

众所周知,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已成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他们两人只完成了《几何原本》前六卷的翻译工作,全本《几何原本》被译作汉语,要等到两百多年之后才宣告实现。

天主教徒徐光启

徐光启大概是在被讹传成小渔村的古代上海名气最大的人物。这当然不只是因为他官做得大(明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而是因为他对中外科技交流做出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徐光启

这一切是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开始的。当年,徐光启从家乡上海赴京应试,路过陪都南京时拜会了一位洋人,利玛窦。利玛窦(1552-1610年)出生于意大利中部的一个贵族家庭里,精通希腊语、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1571年,利玛窦加入天主教耶稣会,从此立志传教,不愿婚娶。1581 年,耶稣会派遣他到澳门学习汉语,为他们进内地传教做准备。虽然澳门(属粤语方言区)很难找到合格的“官话(北方话)”教师,但1585年10月20日,利玛窦在寄给耶稣会总会长的信中已经写道,“目前己可不用翻译,直接和任何中国人交谈,用中文书写和诵读也差强人意”。

利玛窦

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年),利玛窦等人向广东官员赠送了厚礼,终于被允许在肇庆建立了第一个教堂——花塔教堂,开始了耶稣会士在中国内地的传教活动。起初,这些天主教传教士被看成是“洋和尚”,为了赢得士大夫们的认可,从1592年开始,利玛窦改换儒士装扮,以儒者自称,生活习俗也全面儒化。他穿士人的丝质长袍、蓄胡须、雇仆人、乘轿子以及向有影响的人物赠送厚礼等,遂从“西僧”变成了“西儒”。“卷须、蓝眼睛和声如洪钟”的利玛窦不仅讲汉语穿儒服,而且通晓中国儒家经典,能够引诗书易礼和孔孟之道的相关典籍来论证基督教教义;再凭借他从西方带来的科学知识和机械原理,加上睿智、文雅的谈吐,很受明朝士大夫的欢迎。《明史·意大里亚传》中就说“其国人东来者,大都聪明特达之士,意专行教,不求禄利。其所著书多华人所未道,故一时好异者咸尚之”。

徐光启也是其中之一。与利玛窦交谈后徐光启盛赞其为“海内博物通达君子”。万历三十一年,徐光启再赴南京,另外两位耶稣会传教士接待了他,为他讲解天主教教义,并为他施洗,成了天主教徒,教名“保禄”(Paul)。就在他奉教的次年,徐光启终于高中进士,并考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他将这些都看成是神的恩赐,整个家族都皈依了天主教。做了京官的徐光启与同样定居京城的利玛窦的交往也更加紧密。按照《徐文定公行实》的记载,“(徐光启)公馆京邸,与利子(即利玛窦)交益密。”为了方便与利玛窦交往,徐光启还在利玛窦的“住宅附近租一房屋”居住读书,以便于向利玛窦请教。

上海徐家汇教堂

“几何”的创造

在徐光启眼里,“西泰诸书,致多奇妙”,相比之下,学习八股文章如同“爬了一生的烂路,甚可笑也”;而利玛窦等人“其教必可以补儒易佛,而其绪余更有一种格物穷理之学,凡世间世外、万事万物之理,叩之无不河悬响答、丝分理解,退而思之穷年累月,愈见其说之必然而不可易也。格物穷理之中,又复旁出一种象数之学。象数之学,大者为历法、为律吕,至其他有形有质之物、有度有数之事,无不赖以为用,用之无不尽巧妙者”。也正因此,他成了利玛窦眼里勤勉的学生:“他把从我们这里所听见的好事和有益的事,或是关于圣教道理,或是关于西方科学,凡可以加重我们声誉的,他都笔录下来,预备编辑成书……”

在利玛窦带来的众多书籍中,徐光启选中了《几何原本》。这是古代西方数学的经典之作。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公元前330-公元前275年)的巨著《几何原本》集当时希腊数学之大成,是用公理化方法建立起来的数学演绎体系的最早的典范之作,在西方甚至被称为“数学的圣经”。徐光启认为“几何原本者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因此,“此书未译,则他书俱不可得论”。反过来,利玛窦也认为,“把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译成中文,此举不但把科学介绍给大明帝国,提供中国人一种有用的工具, 而且也使中国人更敬重我们的宗教”——毕竟,作为传教士,利玛窦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仍然是在东方传播“福音”。

徐光启与利玛窦

实际上,早在1592年,一个名叫瞿太素的苏州浪荡公子已帮助利玛窦将《几何原本》的第一卷翻译成了中文。然而,此人结识利玛窦的最初目的,不过是听说西洋人懂得点石成金,指望从利玛窦这里学到炼金术从而发家致富。这自然是学不到的,而结果也可想而知,瞿太素对于《几何原本》的翻译工作浅尝辄止。利玛窦因此告诫徐光启:“除非是有突出天分的学者,没有人能承担这项任务并坚持到底。”

幸运的是,徐光启正是这样一位合适的人选。徐光启与利玛窦翻译的本子是根据16世纪欧洲数学家克拉维斯(1537-1612年)注释的拉丁文本,全书十五卷,前六卷为平面几何,卷七至卷十为数论,卷十一至卷十五为立体几何。徐光启几乎将全部业余时间和精力都扑在《几何原本》的翻译上。自万历三十四年秋至三十五年春(1606-1607),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徐光启每天下午前往利玛窦的住所,利玛窦逐句讲述,他逐字记录,碰到不明之处,总是虚心地询问,直到弄通为止。回到家里之后,他还要将记录的稿子加以整理、修改、润色,时常工作到深夜。

这对徐光启而言,自然是个艰巨的挑战,与同时代的中国士大夫一样,由于科举只考八股,不试数学,徐光启此前从未涉猎过与数学相关的书籍。幸运的是,在译著过程中,利玛窦发现“中文当中并不缺乏成语和词汇来表达我们所有的科学术语”。譬如“几何”一词,在汉语体系古已有之并有几重含义,可以表示多少、若干,用于询问数量或时间,如“所获几何?”;可以表示没有多久,所剩无几,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可以表示询问什么时候,如“其为宝也,几何矣?”。正是利玛窦与徐光启一道,将“几何”作为专业数学术语引入了汉语体系并沿用至今。

残缺的遗憾

结果,在“一年之内,他们就用清晰而优美的中文体裁出版了一套很像样的《几何原本》前六卷”。这是西方传教士翻译成汉文的第一本科学著作,揭开欧洲数学传入中国的新篇章。仅就数学术语的制定而言,点、线、面、直角、锐角、钝角、垂线、对角线、曲线、曲面、立方体、体积、比例等专用名词,都是由徐光启与利玛窦首先确定下来的。后世的梁启超评价,“徐利合译之《几何原本》,字字精金美玉,为千古不朽之作”。 这绝不是过誉之言。实际上,与一般人的想象相反,徐光启、利玛窦的《几何原本》译本不但是阿拉伯世界以外的第一个东方译本,而且与西方许多国家的初译本来比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质量上也都毫不逊色。例如,俄罗斯、瑞典、丹麦、波兰等文字译本的出现分别晚至1739,1744,1745和1817年。

《几何原本》

《几何原本》的翻译成功为利玛窦带来极高声誉,因为它“介绍了许多中国人前所未闻的知识,非常为中国人欣赏”;“那些矜持自傲的文人学士用尽了努力, 却也无法读懂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写成的书(指《几何原本》)”。

然而,徐光启仍然存有遗憾。《几何原本》前六卷译完之后,徐光启奉劝利玛窦继续翻译下去,利玛窦却搪塞道,“请先传此,使同志者习之,果以为用也,而后徐计其余”,婉言加以拒绝。对于个中原委,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利玛窦译完六卷后认为已达到了用数学来笼络人心帮助传教的目的,因此没有再答应徐光启的要求,《利玛窦中国札记》里就说,“利玛窦神父认为就适合他们的目的而言,有这六卷就已经足够了”。也有人认为其实利玛窦自己也没有完全掌握《几何原本》后九卷的内容,对于翻译也是心有余力不足。这种说法的根据是,在当时利玛窦学习的罗马学院中,的确有《几何原本》的学习计划,但那是分两次完成的,第一次在二年级,学习前六卷的平面几何部分,第二次在最后年级,学习后九卷。可是利玛窦急于到中国来传教,没有学习最后的课程就离开了。其后,利玛窦忙于各种教务,再也没有过学习后九卷的时间和机会,所以,他不熟悉后面的内容也是有可能的。

就在这时,另一个不幸的突发事件终于造成了历史的遗憾。1607年5月,也就是《几何原本》前六卷的翻译刚刚完成的时候,徐光启的父亲去世了。当时徐光启尽管已是天主教徒,但按照中国传统礼教的规定,仍旧在办理丧事之后扶柩返回上海,守孝三年(实为廿七个月)。等到“丁忧”期满,1610年12月徐光启才回到北京,这时利玛窦却已去世半年有余,两人再也没有合作翻译的机会了。

二、大家都在问

1、 山静日长

【拼音】: shān jìng rì cháng

【解释】: 山中静寂,时间过得很慢。指在山中闲居。

【出处】: 宋·唐庚《醉眠》:“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白话译文:群山环抱,一片寂静,好似万物都不存在的远古,一天就好像是一年。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不是打破了山间的静寂也无妨。

2、 清清静静

【拼音】: qīng qīng jìng jìng

【解释】: 安安静静,不嘈杂。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4回:“我这一进去,他又赌气走了,不如咱们回去罢,让他两个清清静静的说一回。”

3、 优游岁月

【拼音】: yōu yóu suì yuè

【解释】: 悠闲舒适地过日子。

【出处】: 茅盾《子夜》四:“可惜他这位儿子虽名为‘家驹’,实在还比不上一条‘家狗’,因此早该是退休享福的曾沧海却还不能优游岁月,甚至柴米油盐等等琐细,都得他老人家操一份心。”

4、与世无争

【拼音】: yú shì wú zhēng

【解释】: 世:世人,周围的人。不跟社会上的人发生争执。这是一种消极的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

【出处】: 《战国策·楚策四》:“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白话译文:它自己以为没有灾难,与哪个也不相争了。

【举例造句】: 既然人家同我不对,我也乐得与世无争,回家享用。

5、安之若素

【拼音】: ān zhī ruò sù

【解释】: 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出处】: 清·范寅《越谚·附论·论堕贫》:“贪逸欲而逃勤苦,丧廉耻而习谄谀,甘居人下,安之若素。”白话译文:某个人贪恋闲情和追求欲望,但是懒惰,遇到吃苦的事情就躲避,丧尽廉耻(或者不知廉耻)但是经常阿谀奉承。这样甘居人下,却仍然是毫不介意。

【举例造句】: 第二天宝小姐酒醒,很觉得过意不去。后来彼此熟了,见瞿太太常常如此,也就安之若素了。

三、和“岁月静好”相似的成语有哪些?

1、 山静日长

【拼音】: shān jìng rì cháng

【解释】: 山中静寂,时间过得很慢。指在山中闲居。

【出处】: 宋·唐庚《醉眠》:“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白话译文:群山环抱,一片寂静,好似万物都不存在的远古,一天就好像是一年。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不是打破了山间的静寂也无妨。

2、 清清静静

【拼音】: qīng qīng jìng jìng

【解释】: 安安静静,不嘈杂。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4回:“我这一进去,他又赌气走了,不如咱们回去罢,让他两个清清静静的说一回。”

3、 优游岁月

【拼音】: yōu yóu suì yuè

【解释】: 悠闲舒适地过日子。

【出处】: 茅盾《子夜》四:“可惜他这位儿子虽名为‘家驹’,实在还比不上一条‘家狗’,因此早该是退休享福的曾沧海却还不能优游岁月,甚至柴米油盐等等琐细,都得他老人家操一份心。”

4、与世无争

【拼音】: yú shì wú zhēng

【解释】: 世:世人,周围的人。不跟社会上的人发生争执。这是一种消极的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

【出处】: 《战国策·楚策四》:“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白话译文:它自己以为没有灾难,与哪个也不相争了。

【举例造句】: 既然人家同我不对,我也乐得与世无争,回家享用。

5、安之若素

【拼音】: ān zhī ruò sù

【解释】: 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出处】: 清·范寅《越谚·附论·论堕贫》:“贪逸欲而逃勤苦,丧廉耻而习谄谀,甘居人下,安之若素。”白话译文:某个人贪恋闲情和追求欲望,但是懒惰,遇到吃苦的事情就躲避,丧尽廉耻(或者不知廉耻)但是经常阿谀奉承。这样甘居人下,却仍然是毫不介意。

【举例造句】: 第二天宝小姐酒醒,很觉得过意不去。后来彼此熟了,见瞿太太常常如此,也就安之若素了。

四、剑器行杜甫全诗?

浏漓顿挫独出冠时——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菱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颖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践;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郎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泊外供奉舞女,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

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堆如界射九日落,矫如群帝珍龙翔。来如雷建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舞剑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顽洞昏王室。梨国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乘堆南木已拱,翟唐石城草萧瑟。珠楚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这首七言古诗是大历二年(767)十月,杜甫在夔州写下的。杜甫不仅是一位从事诗歌创作的伟大诗人,而且是其他艺术的热心爱好者和鉴赏家。在他的诗篇中,摄取音乐、舞蹈、绘画等,作为吟咏材料,借以抒情寄慨,是屡见不鲜的事。这一首《剑器行》,便是观舞而立意的作品。

在各艺术门类中,诸如诗歌、音乐、舞蹈,追本溯源,在原始的最初阶段,本都是挛生的姊妹艺术,彼此结合不分。再加上绘画,乃至书法艺术,彼此渗透影响,因而性质相通。杜甫在这首诗的序里,说到唐人张旭观看公孙大娘的剑器舞蹈之后,草书有了很大长进,便是鲜明例证。

由此也可以想见,当年公孙大娘的舞蹈艺术,也必定会给儿时观舞的杜甫以很大的启发和影响,使这位未来的诗人萌发出创作灵感的火花。事实证明就在此次观舞的第二年,即开元五年(717),杜甫就开始吟咏诗歌:“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并相继有了书法作品:“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难怪几十年后,诗人回想儿时观舞还记忆犹新呢。

这首诗与诸多杜甫诗歌的不同之处,是诗前原有一段序文。

诗未正式开篇,便先给读者讲述了与诗旨内容相关的娓娓动听的故事,可谓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它不仅揭示了写作缘起,而且加深了诗篇的思想内容。序与诗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正如卢世准《杜诗胥抄余论》所说:“序与诗,俱祭神品。”亦如李因笃所言:“绝妙好词,序以错落妙,诗以整妙。”诗篇是因观看李十二娘的剑器舞蹈,而引起诗人不胜今昔之感,即所谓“抚事慷慨”,全是为李唐王朝五十年间的兴衰治乱而发的。

诗人正是以“浏漓顿挫”的笔触,“豪荡感激”的气势,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公孙大娘及其弟子李十二娘精湛独特、一脉相承的舞蹈艺术,并通过这两代艺术家寂寞无闻和沦落异乡的不幸遭遇,以及诗人自己身世飘零,前途多艰的窘困处境,深刻地反映出了大唐帝国“风尘项洞”,江河日下的社会现实。正因为有如此明显批判的艺术锋芒,才博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赏。

全诗思想内涵,可分四层表达。开篇八句,是从忆昔开端,描述当年公孙大娘剑器舞蹈时惊动四方的生动场景,以及观者如山的轰动效应。表明公孙大娘确实不愧为唐代开元年间梨园教场之内的姣姣者,堪称超一流的女舞蹈家。唐代诗人司空图也曾歌颂过她:“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另一位晚唐诗人郑姆也曾作歌称赞:“公孙剑技方神奇”,并自注说:“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

从诗人们的交口赞誉中,可想而知公孙剑器舞技的不凡。所谓“剑器浑脱”,本为唐代流行的健武曲名。但究为何样,说法不一。有人说舞者仗剑,也有人说舞者徒手,更有人说舞者是手持彩帛。按唐代《剑器》武曲,本非一种,唐代以后《剑器》武曲的表演方式又有变化,所以,不可一概而论。

但就公孙大娘所舞“剑器浑脱”,以及几位诗人诗中描写的情景看来,当是舞者戎装,挥剑起舞,所表现的是一种威武雄壮的战斗精神。正像另一位同代诗人姚合诗中所描绘的那样:“阵变龙蛇活,军雄鼓角知。今朝重起舞,记得酣战时。”可以想见当年公孙大娘的舞姿神态,一定异常精彩壮观,难怪“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了。

接下六句,是由公孙大娘转到李十二娘,言公孙虽在寂寞无闻中死去,然而幸赖有弟子李十二娘,师承了她的舞技,替她传播了芬芳。所以,当诗人在白帝城中又重睹李十二娘演出“妙舞此曲”时,便引发了好奇与联想,经过与之交谈问答,得知其师徒两代传承由来,便又抚事生悲,不禁慷慨系之了。

再接下六句,是由抚今再转到追昔。对李唐王朝五十年间由盛转衰的现实变化,以及由此殃及梨园弟子由聚到散的可悲结局,特别是对公孙大娘和李十二娘师徒两代不同遭遇的今昔对比,流露出了无限深沉的惋伤之情。

结尾六句,是由追昔再回到现实中来,继续感慨岁月流逝,人事沧桑。想见唐玄宗陵墓上的树木已可拱抱,诗人自己也已沦落到草木萧瑟的瞿唐石城。眼下虽有夔府别驾的玳筵和急管繁弦的歌舞,也禁不住乐极哀来。直到曲终人散,不知所往,精神恍惚,身不由己了。总之,全篇“前如山之嶙峋,后如海之波澜,前半极其浓至,后半感叹,‘音响一何悲,弦急如柱促’也。”

这首诗表现的侧重点,初看似乎是在公孙大娘及其弟子,因为正如诗题所示,开篇就描述公孙之舞,接着又及于李十二娘。但实际上诗人并非专为他们感叹身世,树碑立传。“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抒发对时事政局的忧患意识,这才是诗篇主旨之所在。全诗处处用今昔对比的手法,以反映李唐王朝由盛转衰,先后两个不同的时代景象。

先是伤叹社会世道今不如昔,因观剑舞而思念起先帝;后是伤叹自身命运今不如昔,因沦落夔州而想起鄙城。正如王嗣爽所言:“此诗见剑器而伤往事,所谓抚事慷慨也。故咏李氏,却思公孙;咏公孙,却思先帝;全是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这正表现了杜甫艺术构思的高妙之处,及其“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诗人妙笔生花,致使一连串的设喻取譬,绘声绘色;传神写态,维妙维肖。

诸如“耀如”、“矫如”、“来如”、“罢如”等排句对舞蹈场景的描写,艺术地再现了一个可以驰骋想象的世界,不禁令人记起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美感的著名诗句,真是令人眼花缭乱,壁目结舌,惊心动魄,叹为观止。所以刘克庄曾说:“此篇与《琵琶行》,一如壮士轩昂赴敌场,一如儿女恩怨相尔汝。杜有建安黄初气骨,白未脱长庆体尔。”而语言锤炼,更见功力,尤不乏警策,只是“天地为之久低昂”一句,便令人感到奇幻绝妙,击节称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