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德和品德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一、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社会道德與论和风气影响着个人品德的形成,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其中品德的直接根源是社会道德,道德的直接根源是社会规律。
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道徳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是社会道徳要求的局部反映,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一方面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它又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道德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而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二、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什么?
法律与道德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同时,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不同部分,法律与道德又有显著的区别。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一、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第一,法律与道德起源和存在的时间不同。
第二,法律与道德的形成方式不同。
第三,法律与道德的表现形式不同。
第四,法律与道德的使用范围虽有交叉但不完全相同。
第五,法律与道德的外部约束力不同。
二、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三、法律与道德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法律与道德的相同点, 它们的相同点表现为二者之间的纵的联系,所谓纵的联系是指它们和其他社会现象间的共同关系。
1法和道德都是由社会生活条件所决定的,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2同时,它们又都受到一定阶级的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并为实现一定阶级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服务。
3二者之间的纵的联系决定着它们的社会阶级本质和服务的总方向是共同的,因而它们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必然是一致的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区别: (一)表现形式不同 1 法意国家意志形式出现,主要表现在规范性文件中;而道德以社会意志形式出现,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社会舆论 2法律规范的假定,行为模式,后果三部分通常是明示的,而道德规范的假定部分和后果部分通常是暗示的 (二)违反的后果不同 1道德制裁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统一性;而法律制裁则是十分确定的 2 道德制裁无须经特定程序;而法律制裁必须有特定机关按一定程序进行 (三)调节人们行为的方式不同 1法通过权利义务的双向规定来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 2道德则主要通过为人们指出社会生活中的义务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四)调整对象不同 1法主要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关系和行为方式 2道德则要求人们的内在行为动机符合道德标准 (五)规范体系的结构不同 1法律调整行为的依据是由法律部门组成的法律规范体系 2道德规范体系则只是由个别的道德制度直接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