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家都在问
一个地主家的放牛娃,一个备受欺压的小和尚,一个为保命而奔波的小乞丐,一个战无不胜的乱世英豪,一个权倾天下的开国皇帝,所有的身份都指向同一个人--明太祖朱元璋。这个贫家子弟,依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决心,一步步改变着自己的命运,成就了从朱重八到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的传奇人生。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凭借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从一个走投无路的游方和尚,到参加元末红巾军起义,历经十多年,开创帝国,走上九五至尊的皇帝宝座。他的经历,在我国历代开国帝王中独一无二,充满传奇色彩。
朱元璋出生于赤贫的农家,因此是出身于中国社会的最底层,他是唯一的具有这种背景的一代皇朝的开国之君: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尽人皆知的事实。他在1328年10月21日生于濠州县(今安徽中部凤阳县,在重要的铁路交叉线和工业城市蚌埠的正东南)的钟离村,他的幼年非常困苦。他的父母和祖父母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方设法找一个地方做佃户,以便在这块干旱和时疫肆虐的土地上过仅能糊口的生活。他在他父母的四子二女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以外,其余孩子都因家庭无力抚养而已送人扶养或嫁出。到了14世纪30年代淮河地区已经变成了红巾军叛乱的摇篮,它的弥赛亚式的教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遭受痛苦折磨的人们的支持。人们相信,在这个最黑暗和孤寂的时刻会发生转变,重新出现明教的光明,而弥勒佛会从西方极乐世界来统治这个世界,使人们的命运来个戏剧性的乌托邦式的改变。年轻的朱元璋的外祖父——一个算命先生和在13世纪70年代反抗过蒙古最后征服阶段的汉人军队的老战士——给这个童子的耳朵里灌满了魔法事件和高度冒险的种种奇妙故事。这些就是朱元璋幼年成长时期的环境。
1344年当朱元璋16岁的时候,在5月份和 6月份的三个星期内,时疫并伴随着夏季的蝗虫和旱灾夺去了他家大部分成员——他的父亲、母亲和还生活在家里的已婚的长兄——的生命。他的长嫂及其幼子和另一分居的已婚哥哥是除他以外仅有的幸存者。苟活下来的人因太穷而不能很好地埋葬已逝的亲人,更不用说去扶养朱元璋了。10月末,他因此被送入了附近的一个佛教寺院做小行童,当杂差,以实践他在幼儿生病时他父亲许下的愿。与此同时他已长大成人,变成了一个高大强壮的小伙子,其显著特点是脸面有皱纹而痘点斑斑,颚部突出,这副奇异的样子使人望而生畏,而且看起来预示将来有不凡的品质。他无疑地具有这些品质,可是他兴起于赤贫而无文化的农民之家,而后登上皇帝的宝座,成为一个新兴伟大王朝的开国之君,这个故事就有些像虚构小说那样的不真实。
几个星期以后,即1344年12月,皇觉寺(当时可能叫玉觉寺)①的僧徒们被迫把所有小行童放出去行乞。据我们所知,朱元璋在1345到1347年在淮河地区做游方和尚游荡了三年,也可能他因此熟悉某些军事生活,并且一个时期当过兵——可能是在蒙古军队中当兵。除此之外,可以肯定他很了解叛乱的内幕和对叛乱镇压的情况。在1347年或1348年他回到了寺内,在那里大约从20岁呆到24岁。在这时他似乎开始学习认字并简单地研修佛教经文。他的理解力很好,记忆力也很强。
到了1352年,叛乱在淮河中游到处爆发,它们采取了许多形式,当然多数是红巾军运动。在钟离村以西与之紧邻的濠州县城在1352年2月16日被一股红巾军徒众所攻占。叛乱领袖郭子兴(1355年死)是一个算命先生与一个富人的盲女儿所生的儿子;这个家庭据说很善于积财。郭子兴被认为是一个勇敢和能干的战士,但脾气不好,跟别人合不来。他相信弥勒佛教义,所以他深信那个乱世预示着要有一个大变动。为了应付大变动的到来,他花钱大方,广交朋友,以便约集志同道合的人和忠诚的战士。郭子兴和他的四个伙伴自称元帅,率众攻打了濠州。郭子兴可能只是名义上的领袖,别人马上成了挑战者。他们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不稳固的。
元当局并不想立即收复濠州。相反地,他们派出无纪律的部队四出骚扰无辜乡民,焚烧寺庙,把抓来的老百姓指认为红巾军,以便邀功请赏。朱元璋所在的那个农村寺庙正处在战火纷飞的地带;1352年2月它不知被哪一边的士兵放了火,并被劫掠一空。朱元璋和其他和尚及行童均四散逃逸,但后来又回到了这些被毁的建筑物内,因为没有地方可去。他后来在写到这段经历时说,他好多次收到叛军内朋友们的信息,警告他有危险,并劝他参加叛军。4月15日,这个年在二十四、五岁的青年和尚来到了濠州城门附近,要求加入郭子兴的部队。这是他一生命运中意外的转折点。他马上变成了一个受宠遇的徒众、受信任的帮手、弁目(亲兵)和郭子兴家中的一名成员。郭子兴有二妻,年长者有与朱元璋年岁相当的两个儿子。年轻些的妻子劝郭子兴把这个年青有为的人和他们郭家的命运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所以招他为他们的养女之婿。这名年轻的女人当时有19岁,是一位马姓密友的女儿;马某临死之前不久把他唯一的孩子托付给了郭子兴照管。她就是后来的马皇后。朱元璋和郭子兴这位年轻一些的妻子的关系后来显得很重要;在朱元璋和郭子兴的儿子们有纷争时她最后站在了他一边,他也把她的女儿纳为妾。
1352年和1353年,朝廷派出的元军企图肃清被叛军占领的淮河地区的中部和东部。将近1352年底他们把芝麻李从他在江苏北部徐州的根据地赶走,而到了1353年初他的两名将军投奔濠州避难,使这个小城市本来已经很紧张的资源更形拮据。他们自己称“王”,盛气凌人地要高踞于郭子兴及其伙伴元帅们之上。派系斗争发展了。郭子兴支持了其中的一人,另一人便把他拘禁了起来。从远征战场上回来的朱元璋发现了这个情况。他随身带了郭子兴那位年轻妻子及其孩子们亲赴另一派领袖的营寨内,终于找到了挽救的办法,救了郭子兴一命。
从1352年冬末起直至1353年6月,濠州被从徐州派来的元军所包围。元军野战指挥官(中书左丞)、水利专家贾鲁(他在1351年曾领导治河工程)之死,使濠州解了围,因而挽救了这块根据地。后来,朱元璋离开了军中回到他的村里,他在家乡招募了700余人的部队,由24名他往日的朋友和童年的伙伴——包括他将来的幕僚长徐达(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在内——带领。这个军事领导集团在以后20年中形成了他私人随从的核心。在往后的几个月中他继续参与范围广泛的出击和野战指挥活动,学习为将之道,并形成了他自己的战术意识。1353年秋,郭子兴给了他一个单独的任命,许他脱离濠州日益紧迫的派系斗争。这是独立活动的事业的起点;他的官衔是镇抚。 在接着而来的战斗中,他最初拔掉了南边的定远县城。他甚至更向南前进,沿途收容了大量败兵和逃兵,并赢得了几次重要战斗。到了年底,他占领了滁州(在安徽和江苏边界附近)及长江北岸上的附近各县。他在滁州滞留了整个1354年一年,并一直呆到1355年上半年。这里成了他的大营根据地,他在此建立了忠于自己的军队,据说其数已达3万人,并且开始凑集了一个地方管理班子。李善长(1314—1390年)是他的第一位顾问,他原是乡村中的精英人物,业儒,他于1354年投奔朱元璋,并开始以历史教训来影响这位热心向学的青年学子。李善长被他任为掌幕府书记。
在1355年的最初几个月他胜利地保卫了被元军围攻的和阳(或和州,在长江北岸,今和县)之后,开始注视着富庶的长江南岸了。最重要的是他看中了大城市南京——当时称为集庆,此地控制着长江下游地区。1355年初郭子兴已死于和阳。郭子兴的儿子们认为自己是他们父亲的后嗣和继承人;红巾军宋帝韩林儿授予郭子兴年长的儿子和郭子兴的一位旧军官张天佑——即郭之妇弟——以高级职位,而任命朱元璋为他们的副手。但是,朱元璋下面又围绕着24名伙伴,还另外有一些从其他叛乱中跑来归顺他的重要军事领袖;这是靠朱元璋的个人威信而不是靠红巾军的旗帜把他们团结到他周围来的。在这些新归附的人中有常遇春,他在后来的岁月中是朱元璋军中最进取有为的将军,被信任的程度仅次于徐达。另外自动来投奔朱元璋的有沿安徽内陆水道的舟师头目廖永安和俞通海。他们用小舟和驳船组成的船队给了朱元璋以渡过长江的手段,使他能用水师和陆军在广阔的前线作战。
1355年7月10日预期已久的渡江行动开始了。接着在8月中旬首攻南京。初战未得手,但朱元璋的军队逗留在南京未去,荡平了周围地区一些小城镇。10月末第二次攻打南京,郭子兴的在世的年长儿子和张天佑被杀,这样就去掉了朱元璋的两位顶头上司。整个指挥权此时就由他一人掌握了。 1356年4月10日,经过多次接战之后朱元璋终于拿下了南京,马上把它定为新的首都,并立即给它改名为应天。就在那同一个星期之内,张士诚也渡过了长江,把苏州定为他的首都。那一年的早些时候,倪文俊拥立徐寿辉为南翼红巾军的皇帝,国号天完,其新首都定在长江岸上的汉阳。攻下南京后的下一个月,韩林儿任命朱元璋为江南行省平章,郭子兴仅存之子则当了他的副手。郭子兴的这个儿子谋叛被发觉,因而被处死。朱元璋现在成了以长江为根据地的北方红巾军中无人敢与争锋的领袖,也是整个北方叛乱军中那位傀儡皇帝的守护人。他崛起于群雄角逐之中,成为佼佼者了。
朱元璋是一位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经过自己的努力拼搏,最后登上皇位的传奇人物,实现了草根逆袭。无疑,他成功了。在那个混乱纷争、民不聊生的时代,活下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上天偏偏眷恋这个可怜的放牛娃,赋予他一副好身板儿。当年的瘟疫和饥荒在半个月的时间夺走他家好几口人的性命,而他却顽强的活下来了,而且一直活到七十一岁,那个时代真的是高寿了。
它能够成功有这样的几个因素:
第一,够幸运,后世有个世学家走访过朱元璋起家的路线,各方面比较来看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不由竖起大拇指,这个人真幸运!就说洞庭大战陈友谅最后决战时刻就快追上朱并准备杀掉他时,一支乱箭正好飞来射中陈友谅,敌兵看大势已去,只好鸟散。从朱手下战将谋士看:刘基、朱升、李善长,徐达、常遇春、胡大海,李文先、朱文正、邓愈。个个都是留名后世的大腕。做一个善于谋取机会的智士,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接近自己的成功目标!大家知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机会是不等人的,如果白白放过,就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机遇是人成功的一个有利因素,有的人善于驾驭机遇,有的人则放弃机遇。
第二,做对事,从做农民起义军郭头领的付统领时就知道郭的两个儿子处处要至他于死地,于是外出边躲避边招兵买马,扩充实力。打败陈友谅之前,接受陈升提议:广积粮,缓称王。先打激进的陈友谅。果然张世成只是乘陈朱打得火热时试探的打一下,被早做准备的常遇春打的缩头而去。朱元璋做人极显眼力,他善于抓住机会,把机会变成成功的有力跳板,因此可以说朱元璋是善谋机会的人。不难发现,朱元璋已经从眼光,气度、谋略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做大人物的资格。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终于使他心想事成。
第三,时间短,朱元璋从做付统领到当皇上只用了十几年时间,是历史上白手起家当皇帝用时最短的,陈友谅如果慢慢跟他打,他未必能胜得了陈。可那个陈友谅就是喜欢赌一把大的主,而且还不找张士诚帮忙,而那个张士诚更没脑子,屁大个地方就要称王,搞得陈不太爱搭理他,熟不知,陈这找不到帮手的前后两次决战,把整个江山的权力都赌输掉了!
第四,善于求贤人辅佐。朱元璋在角逐天下的过程中,他胸中有一股不可遏制的霸气,时时涌动在心头。他知道自己现在还较软弱,他知道只有招贤纳士,才能成大事。总之,在朱元璋的用人方略中,“找能人来帮忙”为一大学问。朱元璋对人才的招揽,是动真格的,就是对俘虏中的人才,他也多加优待珍惜而用之。他坚持“神武不杀”的宽大处理政策,这都充分说明,朱元璋虽然布衣出身,仍然对人才的作用深有见地,并且还专门派人去各地寻访人才,尤其是德高道深、富有战略眼光、文武兼备的方家。
第五,得民心。朱元璋在实力积累过程中,非常讲究原则,遵守主流思想,比如拜郭子兴为义父,就一直甘于其下,于兄弟同甘共苦,这样易于收揽人心,传播威名。朱元璋认为,得人心而后得天下。得人心,才能创造“人和”的良好态势,有利于平定天下。有这么一段论民心的话值得后来者深思:“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或衅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天下之所衅,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是非常深厚的以民为本的做人之道。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朱元璋这个人,能够起身草莽,组织一帮弟兄,从成吉思汗的子孙手中夺得天下,打造造福十数代子孙的伟业本身,就证明了他的强大人格魅力。如果朱元璋真象现在一些文人描绘的那样阴险狡诈,形象猥琐,能将那个时代的汉族精英聚集在自己身边吗?像刘伯温这样的一大批英雄,难道都是不识货盲从的傻瓜吗?可见其人格魅力还是非常强大的。正是有了这些因素,最终他才能够成为一代开国皇帝。“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得民心则昌,失民心则衰,”这些都是成大事者对于得民心的认识。朱元璋重视民心,每到一处地方,便得一处民心,朱元璋的天下就是由此而来。朱元璋没有忽视人民,而且懂得爱民才是最大的政治,他任用当地德高望重的人做官,对百姓来说就是一件大喜事。
同时他能够成功,跟自己在社会的最底层的生活经历也有很大的关系,饱尝了人世间所有的世态炎凉。由放牛娃到砍柴烧水的小和尚,再到云游四海的穷和尚,尝到了人间百味,看到了社会百态,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这对心胸开阔的朱元璋来说,是任何人抢不走的无价之宝。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独当一面的坚强性格。看到底层社会的疾苦,使他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那就是勤劳、务实。在与陈友谅鄱阳湖大决战时,朱元璋镇定自若,指挥有方,一举击溃了兵力大于自己几倍的陈友谅。在反元斗争过程中,与其他义军始终保持低调,“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使自己成为其他义军目标的风险大大降低。
这样的一个人,既能够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也能够让自己视贤才如宝,最后能够统一天下,也是正常的。不过也因为他的出身问题,最后导致朱元璋非常的多疑,最后那些帮助他打天下的好兄弟,大部分都被他以各种理由处理掉了,这也是非常可悲的。你怎么看这样的一位开国皇帝呢?
二、朱元璋怎样一步步成为开国皇帝的?
一个地主家的放牛娃,一个备受欺压的小和尚,一个为保命而奔波的小乞丐,一个战无不胜的乱世英豪,一个权倾天下的开国皇帝,所有的身份都指向同一个人--明太祖朱元璋。这个贫家子弟,依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决心,一步步改变着自己的命运,成就了从朱重八到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的传奇人生。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凭借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从一个走投无路的游方和尚,到参加元末红巾军起义,历经十多年,开创帝国,走上九五至尊的皇帝宝座。他的经历,在我国历代开国帝王中独一无二,充满传奇色彩。
朱元璋出生于赤贫的农家,因此是出身于中国社会的最底层,他是唯一的具有这种背景的一代皇朝的开国之君: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尽人皆知的事实。他在1328年10月21日生于濠州县(今安徽中部凤阳县,在重要的铁路交叉线和工业城市蚌埠的正东南)的钟离村,他的幼年非常困苦。他的父母和祖父母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方设法找一个地方做佃户,以便在这块干旱和时疫肆虐的土地上过仅能糊口的生活。他在他父母的四子二女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以外,其余孩子都因家庭无力抚养而已送人扶养或嫁出。到了14世纪30年代淮河地区已经变成了红巾军叛乱的摇篮,它的弥赛亚式的教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遭受痛苦折磨的人们的支持。人们相信,在这个最黑暗和孤寂的时刻会发生转变,重新出现明教的光明,而弥勒佛会从西方极乐世界来统治这个世界,使人们的命运来个戏剧性的乌托邦式的改变。年轻的朱元璋的外祖父——一个算命先生和在13世纪70年代反抗过蒙古最后征服阶段的汉人军队的老战士——给这个童子的耳朵里灌满了魔法事件和高度冒险的种种奇妙故事。这些就是朱元璋幼年成长时期的环境。
1344年当朱元璋16岁的时候,在5月份和 6月份的三个星期内,时疫并伴随着夏季的蝗虫和旱灾夺去了他家大部分成员——他的父亲、母亲和还生活在家里的已婚的长兄——的生命。他的长嫂及其幼子和另一分居的已婚哥哥是除他以外仅有的幸存者。苟活下来的人因太穷而不能很好地埋葬已逝的亲人,更不用说去扶养朱元璋了。10月末,他因此被送入了附近的一个佛教寺院做小行童,当杂差,以实践他在幼儿生病时他父亲许下的愿。与此同时他已长大成人,变成了一个高大强壮的小伙子,其显著特点是脸面有皱纹而痘点斑斑,颚部突出,这副奇异的样子使人望而生畏,而且看起来预示将来有不凡的品质。他无疑地具有这些品质,可是他兴起于赤贫而无文化的农民之家,而后登上皇帝的宝座,成为一个新兴伟大王朝的开国之君,这个故事就有些像虚构小说那样的不真实。
几个星期以后,即1344年12月,皇觉寺(当时可能叫玉觉寺)①的僧徒们被迫把所有小行童放出去行乞。据我们所知,朱元璋在1345到1347年在淮河地区做游方和尚游荡了三年,也可能他因此熟悉某些军事生活,并且一个时期当过兵——可能是在蒙古军队中当兵。除此之外,可以肯定他很了解叛乱的内幕和对叛乱镇压的情况。在1347年或1348年他回到了寺内,在那里大约从20岁呆到24岁。在这时他似乎开始学习认字并简单地研修佛教经文。他的理解力很好,记忆力也很强。
到了1352年,叛乱在淮河中游到处爆发,它们采取了许多形式,当然多数是红巾军运动。在钟离村以西与之紧邻的濠州县城在1352年2月16日被一股红巾军徒众所攻占。叛乱领袖郭子兴(1355年死)是一个算命先生与一个富人的盲女儿所生的儿子;这个家庭据说很善于积财。郭子兴被认为是一个勇敢和能干的战士,但脾气不好,跟别人合不来。他相信弥勒佛教义,所以他深信那个乱世预示着要有一个大变动。为了应付大变动的到来,他花钱大方,广交朋友,以便约集志同道合的人和忠诚的战士。郭子兴和他的四个伙伴自称元帅,率众攻打了濠州。郭子兴可能只是名义上的领袖,别人马上成了挑战者。他们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不稳固的。
元当局并不想立即收复濠州。相反地,他们派出无纪律的部队四出骚扰无辜乡民,焚烧寺庙,把抓来的老百姓指认为红巾军,以便邀功请赏。朱元璋所在的那个农村寺庙正处在战火纷飞的地带;1352年2月它不知被哪一边的士兵放了火,并被劫掠一空。朱元璋和其他和尚及行童均四散逃逸,但后来又回到了这些被毁的建筑物内,因为没有地方可去。他后来在写到这段经历时说,他好多次收到叛军内朋友们的信息,警告他有危险,并劝他参加叛军。4月15日,这个年在二十四、五岁的青年和尚来到了濠州城门附近,要求加入郭子兴的部队。这是他一生命运中意外的转折点。他马上变成了一个受宠遇的徒众、受信任的帮手、弁目(亲兵)和郭子兴家中的一名成员。郭子兴有二妻,年长者有与朱元璋年岁相当的两个儿子。年轻些的妻子劝郭子兴把这个年青有为的人和他们郭家的命运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所以招他为他们的养女之婿。这名年轻的女人当时有19岁,是一位马姓密友的女儿;马某临死之前不久把他唯一的孩子托付给了郭子兴照管。她就是后来的马皇后。朱元璋和郭子兴这位年轻一些的妻子的关系后来显得很重要;在朱元璋和郭子兴的儿子们有纷争时她最后站在了他一边,他也把她的女儿纳为妾。
1352年和1353年,朝廷派出的元军企图肃清被叛军占领的淮河地区的中部和东部。将近1352年底他们把芝麻李从他在江苏北部徐州的根据地赶走,而到了1353年初他的两名将军投奔濠州避难,使这个小城市本来已经很紧张的资源更形拮据。他们自己称“王”,盛气凌人地要高踞于郭子兴及其伙伴元帅们之上。派系斗争发展了。郭子兴支持了其中的一人,另一人便把他拘禁了起来。从远征战场上回来的朱元璋发现了这个情况。他随身带了郭子兴那位年轻妻子及其孩子们亲赴另一派领袖的营寨内,终于找到了挽救的办法,救了郭子兴一命。
从1352年冬末起直至1353年6月,濠州被从徐州派来的元军所包围。元军野战指挥官(中书左丞)、水利专家贾鲁(他在1351年曾领导治河工程)之死,使濠州解了围,因而挽救了这块根据地。后来,朱元璋离开了军中回到他的村里,他在家乡招募了700余人的部队,由24名他往日的朋友和童年的伙伴——包括他将来的幕僚长徐达(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在内——带领。这个军事领导集团在以后20年中形成了他私人随从的核心。在往后的几个月中他继续参与范围广泛的出击和野战指挥活动,学习为将之道,并形成了他自己的战术意识。1353年秋,郭子兴给了他一个单独的任命,许他脱离濠州日益紧迫的派系斗争。这是独立活动的事业的起点;他的官衔是镇抚。 在接着而来的战斗中,他最初拔掉了南边的定远县城。他甚至更向南前进,沿途收容了大量败兵和逃兵,并赢得了几次重要战斗。到了年底,他占领了滁州(在安徽和江苏边界附近)及长江北岸上的附近各县。他在滁州滞留了整个1354年一年,并一直呆到1355年上半年。这里成了他的大营根据地,他在此建立了忠于自己的军队,据说其数已达3万人,并且开始凑集了一个地方管理班子。李善长(1314—1390年)是他的第一位顾问,他原是乡村中的精英人物,业儒,他于1354年投奔朱元璋,并开始以历史教训来影响这位热心向学的青年学子。李善长被他任为掌幕府书记。
在1355年的最初几个月他胜利地保卫了被元军围攻的和阳(或和州,在长江北岸,今和县)之后,开始注视着富庶的长江南岸了。最重要的是他看中了大城市南京——当时称为集庆,此地控制着长江下游地区。1355年初郭子兴已死于和阳。郭子兴的儿子们认为自己是他们父亲的后嗣和继承人;红巾军宋帝韩林儿授予郭子兴年长的儿子和郭子兴的一位旧军官张天佑——即郭之妇弟——以高级职位,而任命朱元璋为他们的副手。但是,朱元璋下面又围绕着24名伙伴,还另外有一些从其他叛乱中跑来归顺他的重要军事领袖;这是靠朱元璋的个人威信而不是靠红巾军的旗帜把他们团结到他周围来的。在这些新归附的人中有常遇春,他在后来的岁月中是朱元璋军中最进取有为的将军,被信任的程度仅次于徐达。另外自动来投奔朱元璋的有沿安徽内陆水道的舟师头目廖永安和俞通海。他们用小舟和驳船组成的船队给了朱元璋以渡过长江的手段,使他能用水师和陆军在广阔的前线作战。
1355年7月10日预期已久的渡江行动开始了。接着在8月中旬首攻南京。初战未得手,但朱元璋的军队逗留在南京未去,荡平了周围地区一些小城镇。10月末第二次攻打南京,郭子兴的在世的年长儿子和张天佑被杀,这样就去掉了朱元璋的两位顶头上司。整个指挥权此时就由他一人掌握了。 1356年4月10日,经过多次接战之后朱元璋终于拿下了南京,马上把它定为新的首都,并立即给它改名为应天。就在那同一个星期之内,张士诚也渡过了长江,把苏州定为他的首都。那一年的早些时候,倪文俊拥立徐寿辉为南翼红巾军的皇帝,国号天完,其新首都定在长江岸上的汉阳。攻下南京后的下一个月,韩林儿任命朱元璋为江南行省平章,郭子兴仅存之子则当了他的副手。郭子兴的这个儿子谋叛被发觉,因而被处死。朱元璋现在成了以长江为根据地的北方红巾军中无人敢与争锋的领袖,也是整个北方叛乱军中那位傀儡皇帝的守护人。他崛起于群雄角逐之中,成为佼佼者了。
朱元璋是一位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经过自己的努力拼搏,最后登上皇位的传奇人物,实现了草根逆袭。无疑,他成功了。在那个混乱纷争、民不聊生的时代,活下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上天偏偏眷恋这个可怜的放牛娃,赋予他一副好身板儿。当年的瘟疫和饥荒在半个月的时间夺走他家好几口人的性命,而他却顽强的活下来了,而且一直活到七十一岁,那个时代真的是高寿了。
它能够成功有这样的几个因素:
第一,够幸运,后世有个世学家走访过朱元璋起家的路线,各方面比较来看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不由竖起大拇指,这个人真幸运!就说洞庭大战陈友谅最后决战时刻就快追上朱并准备杀掉他时,一支乱箭正好飞来射中陈友谅,敌兵看大势已去,只好鸟散。从朱手下战将谋士看:刘基、朱升、李善长,徐达、常遇春、胡大海,李文先、朱文正、邓愈。个个都是留名后世的大腕。做一个善于谋取机会的智士,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接近自己的成功目标!大家知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机会是不等人的,如果白白放过,就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机遇是人成功的一个有利因素,有的人善于驾驭机遇,有的人则放弃机遇。
第二,做对事,从做农民起义军郭头领的付统领时就知道郭的两个儿子处处要至他于死地,于是外出边躲避边招兵买马,扩充实力。打败陈友谅之前,接受陈升提议:广积粮,缓称王。先打激进的陈友谅。果然张世成只是乘陈朱打得火热时试探的打一下,被早做准备的常遇春打的缩头而去。朱元璋做人极显眼力,他善于抓住机会,把机会变成成功的有力跳板,因此可以说朱元璋是善谋机会的人。不难发现,朱元璋已经从眼光,气度、谋略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做大人物的资格。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终于使他心想事成。
第三,时间短,朱元璋从做付统领到当皇上只用了十几年时间,是历史上白手起家当皇帝用时最短的,陈友谅如果慢慢跟他打,他未必能胜得了陈。可那个陈友谅就是喜欢赌一把大的主,而且还不找张士诚帮忙,而那个张士诚更没脑子,屁大个地方就要称王,搞得陈不太爱搭理他,熟不知,陈这找不到帮手的前后两次决战,把整个江山的权力都赌输掉了!
第四,善于求贤人辅佐。朱元璋在角逐天下的过程中,他胸中有一股不可遏制的霸气,时时涌动在心头。他知道自己现在还较软弱,他知道只有招贤纳士,才能成大事。总之,在朱元璋的用人方略中,“找能人来帮忙”为一大学问。朱元璋对人才的招揽,是动真格的,就是对俘虏中的人才,他也多加优待珍惜而用之。他坚持“神武不杀”的宽大处理政策,这都充分说明,朱元璋虽然布衣出身,仍然对人才的作用深有见地,并且还专门派人去各地寻访人才,尤其是德高道深、富有战略眼光、文武兼备的方家。
第五,得民心。朱元璋在实力积累过程中,非常讲究原则,遵守主流思想,比如拜郭子兴为义父,就一直甘于其下,于兄弟同甘共苦,这样易于收揽人心,传播威名。朱元璋认为,得人心而后得天下。得人心,才能创造“人和”的良好态势,有利于平定天下。有这么一段论民心的话值得后来者深思:“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或衅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天下之所衅,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是非常深厚的以民为本的做人之道。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朱元璋这个人,能够起身草莽,组织一帮弟兄,从成吉思汗的子孙手中夺得天下,打造造福十数代子孙的伟业本身,就证明了他的强大人格魅力。如果朱元璋真象现在一些文人描绘的那样阴险狡诈,形象猥琐,能将那个时代的汉族精英聚集在自己身边吗?像刘伯温这样的一大批英雄,难道都是不识货盲从的傻瓜吗?可见其人格魅力还是非常强大的。正是有了这些因素,最终他才能够成为一代开国皇帝。“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得民心则昌,失民心则衰,”这些都是成大事者对于得民心的认识。朱元璋重视民心,每到一处地方,便得一处民心,朱元璋的天下就是由此而来。朱元璋没有忽视人民,而且懂得爱民才是最大的政治,他任用当地德高望重的人做官,对百姓来说就是一件大喜事。
同时他能够成功,跟自己在社会的最底层的生活经历也有很大的关系,饱尝了人世间所有的世态炎凉。由放牛娃到砍柴烧水的小和尚,再到云游四海的穷和尚,尝到了人间百味,看到了社会百态,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这对心胸开阔的朱元璋来说,是任何人抢不走的无价之宝。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独当一面的坚强性格。看到底层社会的疾苦,使他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那就是勤劳、务实。在与陈友谅鄱阳湖大决战时,朱元璋镇定自若,指挥有方,一举击溃了兵力大于自己几倍的陈友谅。在反元斗争过程中,与其他义军始终保持低调,“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使自己成为其他义军目标的风险大大降低。
这样的一个人,既能够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也能够让自己视贤才如宝,最后能够统一天下,也是正常的。不过也因为他的出身问题,最后导致朱元璋非常的多疑,最后那些帮助他打天下的好兄弟,大部分都被他以各种理由处理掉了,这也是非常可悲的。你怎么看这样的一位开国皇帝呢?
三、郑州五中高中部新址2021?
11月7日,在郑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中立,管城回族区委副书记张艳敏等的见证下,管城回族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苏莹玺代表管城回族区政府与郑州五中校长张天佑现场签订了郑州市第五中学高中部外迁用地协议书并备案。
郑州市第五中学高中部外迁用地位于豫六路与明月路交叉口C2-02-02地块,系十七里河以南大棚户区合村并城项目,占地面积约67.5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