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感器的应用举例?
很多
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外部环境并将感知到的信息转化为可用信号的装置。
常见的应用举例有以下三个方面:1. 工业自动化:在工业制造管理过程中,满足自动化与信息化需求,传感器可以用于广泛行业,如机械加工、航空航天、汽车制造、钢铁厂等等。
2. 医疗保健:传感器在医疗保健方面,比如一些智能健康设备中,如血压计、心率计、药品分配器等等。
3. 智能家居:在智能家居领域,传感器可以检测环境与用户的需求,以自动化的方式控制家庭环境。
如恒温器、安全监测系统、智能门锁等等。
综上所述,传感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从工业自动化到医疗保健、智能家居,都有它的身影。
传感器的应用在未来将会更加普及化。
二、联通客户感知运营附加产品是什么?
联通附加产品一般是指号码额外产生了除套餐月固定费用以外的如流量包月、短信费用、增值业务费用等。可通过以下方式查询消费情况:
1、话费查询方式:登录中国联通手机营业厅APP,点击“服务>查询>话费业务查询”,了解实时话费以及历史账单等消费情况;
2、如想了解消费明细,或查询账单后仍有疑问,可登录中国联通手机营业厅APP通过各类详单核查:通话详单:点击“服务>查询>话费业务查询>通话详单”;上网流量详单:点击“服务>查询>流量业务查询>上网流量详单”;其他业务查询:点击“服务>查询>其他业务查询>短、彩信详单/增值业务详单”;
3、如查询后有疑问,建议可致电号码归属地联通客服反馈。
三、旅游厕所对景区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在风景区建设厕所,要看是哪种类型的风景区,如果是在海滩景区,怎么建一个都是很难看的,如果在寺庙内,那又要结合寺庙的情况,有的景区很大,比如纳木错湖,有的景区很小。真的需要因地制宜来回答。
四、什么是“文化感知”与“文化记忆”?
感知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与感知的立义形式有关,即感知性的(perzeptiv)立义形式。胡塞尔认为,所有意识行为要么是原本的行为,要么就是非原本的行为。在感性行为的领域中,原本性这个词就意味着感觉材料的特征,感觉村料构成了感知的体现性内容,或者说,自身展示的内容。与之相反,所有其他的感性意识行为都是非原本的,它们事实上都只是一种在最广泛意义上的对感知的再造(Reproduktion)。
“文化记忆”是一个如此庞大的话题。为了说话方便,我把我的发言圈定在“文化记忆和虚假的文化记忆”这个小小的范围之内。但即使我们只触碰一个相对窄小的话题,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由它引出的诸多问题。我想从几件具体的事情说起。
2002年夏天我在北京接待过一对德国夫妇。女士是一位画家,先生是一位教师,同时还是一位老嬉皮。他们想在处处高楼的北京找到“真正的”北京(几乎所有外国人都在潜意识里认为,只有旧北京才是真北京),我便带他们去了北海的后海,也叫什刹海。北京是一座缺水的城市,什刹海难得有一片湖水,与中南海湖水相连。由于那片湖水和环湖的老房子,那片区域成了北京的白领、小资和外国人喜爱的地方。于是众多酒吧应运而生。那是一个黄昏,我们坐在什刹海边上的一个酒吧的门前。该酒吧地近从前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银锭观山”。眼前是湖水.远处是绵亘的西山,太阳正在落下。老嬉皮由衷感叹道:“这景色太美了,这简直是日本!”我知道他没有别的意思。他只是不知道如何来形容眼前的景色,如何来表达自己当时的感受。我抢白他说:“这明明是中国,怎么是日本?”老嬉皮只好以傻笑回应我的抢白。但事后我自忖,也许那老嬉皮说得有点道理,也许那景色真有点日本味呢!至少关于那类景色的当代命名,在老嬉皮的脑海里,是被“日本”这样的概念占了先!
什刹海酒吧街不是中国惟一具有所谓“中国味”的酒吧街。广西阳朔。云南大理都有同样的酒吧街:同样的大屋檐,同样的卡布奇诺。山水、屋檐是中国的,但酒吧或咖啡馆是新生事物,是西来的东西。坐在酒吧里的人们,需要这种富于“异国情调”的东西。西方人舒舒服服地觉得这是东方,中国人即使不完全觉得这是过去的中国,也会被大屋檐唤起自己对过去的想象。并且,这种在想象中消费过去的行为带有某种国际色彩。很明显,大屋檐酒吧所呈现出来的“记忆”不太可靠。这种东西也许会在将来变成我们文化记忆的一部分(这是另一个问题),但是在当下,它们不是。生活的觉醒可能会需要记忆的觉醒,但记忆的觉醒可能会有所选择,有所回避,有所遮掩,有所发明。它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条件下指向一种虚假的文化记忆,并以虚假的记忆抵消真确的记忆.甚至有可能把本来真确的记忆对象改造成虚假的记忆符号(例如在某些地方的墙上被特别保留下来的文革口号,几乎不再服务于历史记忆,而是服务于消费)。由这些现象引发出的问题,涉及身份、遗忘、文化焦虑与文化建设。虚假的记忆把历史打造为传奇和神话,把生活打造为段子和戏说。从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来看,也许记忆的生成方式不是由过去而现在,而是相反,记忆产生自需要和想象。
因此,在这里,在什刹海或大理或阳朔的酒吧街上,可以说,所谓中国文化仅仅是一个躯壳。此一现象的实质是消费主义的,而此一消费主义又是左右逢源的。它既符合全球化对于消费异国情调的需求,也符合地方主义保护地方文化遗产、文化特色的要求。此外,对地方来说,这也是一件“好”事:如果没有消费主义借助中国文化作为躯壳的兴起,上述地方实在也得不到发展,因为维护和发展文化记忆是需要钱的;不向这类地方注入资金,那么记忆还是记忆,文化还是文化,但与追求现代化的社会目标相矛盾。2005年7月到10月,我因参与由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组织的“北京现场”项目而走访过一些北京古老的宗教建筑。在北京西郊一座大型购物中心现代化的、五光十色的建筑背后,有一座年久失修的道教建筑。根据文物部门的要求,谁开发某一地面,谁就得负责保护和维修该地面上的古建筑(文物部门没钱维修保护.除非是国家级古建。文物部门通常把“不够档次”的古建的管理权转移给当地房管部门,而房管部门同样无钱投入)。于是,该购物中心只好半心半意地施工维修这座破烂的道教建筑。在我走访该地时.购物中心只投入了所需维修费用的一半,并且目的是要将该道教建筑改造成一座茶馆或酒吧。也就是说.他们要把一个文化记忆的载体生生改造成一个虚假的文化记忆符号。
而那些没有可能被改造成茶馆或酒吧的旧日的庙宇,其惟一的命运可能就是自行倒塌了。北京西四那一带有两座废庙。一座名“双帝庙”,原本是一座道教庙宇,内中原本供奉“双帝”,即关羽和岳飞。一般北方的此类庙宇只供奉关羽,南方只供奉岳飞,像这样双帝共奉的庙宇在中国北方颇为罕见。另一座为佛教废寺,名“隆长寺”,其大雄宝殿现为“西四日杂”的仓库,其配殿和僧房完全被居民住成了“大杂院”;内部私搭乱建的小平房、小厨房和煤池子让出“曲径”,但这“曲径”并不通“幽”,而是通往其他小平房、小厨房和煤池子。隆长寺和双帝庙均紧邻繁华的西四大街,而这“繁华”竟然禁不起偏离大街半步的探测!据双帝庙中的居民讲,双帝庙大概是明代建筑,不过如今已是破烂不堪;房管部门无钱维修,或许他们更认为这样的破庙根本也没有必要维修。居住其中的老百姓原本是50年代被民政部门安置在这里的无家可归者。50多年过后,他们或他们的后代依然居住在这里。他们想搬走,但无处可搬,原因当然是:没钱。他们的抱怨.那才真正是“老北京”式的抱怨,从用词到语调(文化记忆活生生地扎根于人们的抱怨)。
关于究竟是拆除还是保护老建筑,拆除多少、保护多少老建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土木建筑的寿命极限(与西方砖石建筑不同)、保护老建筑的成本(高于建造现代化建筑的成本)、街道拓宽与建筑的比例(汽车工业的发展要求拓宽街道)、居民对于自身生活的预期,等等。过一种有质量的传统中国式的生活是极其昂贵的,只有有钱的中国人和有钱的外国人才过得起这样的生活,普通中国人如今只是力求生活方便而已。即使在知识界,对于老建筑的态度也并非一边倒地倾向于保护。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应该具有博物馆意识,像保护文物一样保护老建筑。另一种观点认为,土木建筑的天然寿命有限,中国人传统上所保护的其实是营造的技艺(因此便有了北京的平安大道:拆毁老房子,再伪造出新的“老房子”)。事实上,有关保护老建筑的呼声颇具反讽色彩:我们是从西方人那里学来了保护老建筑的意识。也就是说,我们保存文化记忆的愿望所借助的精神资源竟然外在于我们的文化记忆。北京的城市规划部门和政府决策机构只是在近五六年才将发展城市的榜样由美国置换为欧洲。在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时我不想简单地站在先知先觉的英雄人物梁思成一边,尽管我赞成尽可能多地保护我们已经所剩不多的老房子。
再说一遍: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极其重要。但是在这里,我的意思不是要把话题轻飘飘地递进到呼吁保护老房子。我之所以谈到双帝庙、隆长寺,还有那座购物中心背后的道教庙字,是想用它们的处境衬托出什刹海、大
理和阳朔的酒吧街所代表的虚假记忆.在今天取得了怎样的记忆话语权。这类虚假的记忆符号对于真确的记忆形成了侮辱。所谓文化记忆,不可能仅仅依赖几个貌似的传统文化符号的再现来得到传承,甚至几个真正的文化载体,也无法道尽文化记忆的复杂性。在中国历史上,过去和现在,出于政治的需要,对于记忆的篡改屡见不鲜。经王莽所篡改的儒家典籍甚至已经生根在我们的文化记忆当中。既然过去被篡改的记忆对我们文化的走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么我们现在对记忆的篡改将来也定会产生同样深刻的影响。我们无需为此而特别担心,因为历史常常就是这样演进的,但我们也许需要为建立在虚假记忆基础之上的历史演进做好心理准备。另一个时时修正着我们记忆的因素,便是遗忘——主动的遗忘和被迫的遗忘、全体的遗忘和部分的遗忘。造成遗忘的,除了我们的生理因素,更致命的是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或许我们当下经济的快速增长正”得益”于我们的“遗忘”,使我们没有负担,一往直前。“文化记忆”是一个容易使人陷入虚无的话题。虚假的文化记忆同样是历史的一部分.但由于它关乎我们此时此刻的文化身份.我们此时此刻对于生活的判断和预期,所以我们无法对它掉以轻心。
涉及文化记忆的问题非常复杂,当然不应由我们简单的生存处境、道德立场、怀古幽情、现代化观念等等蛮横地决定记忆的走向。要讨论文化记忆,我们就得首先面对对记忆的分类,包括国家记忆、社会记忆、集体无意识记忆、个人记忆,等等。其次,记忆又可区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效记忆,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所诱发的文化、经济和政治结果各不相同。第三,时代性的、暂时的文化、道德。政治立场会为记忆罩染上颜色,会使我们对于记忆不自觉地做出时代性评价。如此这般对记忆的评价有可能导致记忆的失真(除非我们对于记忆的真确与否无所谓)。失真的记忆大概可以分为四类:1,标准化记忆对于集体和个人记忆的修正和驱逐,例如文革中对于儒法斗争史的整理,例如昨天的革命化记忆和今天的消费性记忆对于个人真确记忆的压倒性胜利;2.记忆的一边倒或单一化,例如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会出现单一保留痛苦记忆或单一保留快乐记忆的情况.无视记忆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我们若以此来看待五四或文革或80年代或我们的个人生活,我们就会别无选择地走上偏执之途;3,以别人的记忆来充当自己的记忆,例如政治上的自我洗脑,例如文化上的自我殖民;4.在记忆缺失的情况下以自己胡编乱造的东西来填补空白(这里不涉及艺术创造)。
既然文化记忆如此复杂,我们就无法期望仅仅使用几个文化符号来表达我们的文化记忆,更别说使用虚假的符号了。这一点在跨语际、跨文化交流中尤其重要。对于一个外国人,或者一个旁观者来说,某一种文化的呈现往往是静态的,而对于该文化的参与者来说,文化记忆是一个动态的东西(举一个例子,对于烧香拜佛的老太太们,莲花座上的佛像是老的还是新的无所谓,她们只需要朝拜的对象;而对于佛教的旁观者们或者游客们来说,他们希望看到的是古老的塑像)。造成这种不同的文化感受的原因可能是,外国游客和旁观者在面对某一文化时只承担”文化道德”,而对于本地人来说,他们除了要承担“文化道德”,还要承担“生存道德”。而缺少生存内容的文化记忆很容易走样成虚假的文化记忆。有一个指标性的标准可以用来区分真确的文化记忆与虚假的文化记忆,那就是,真确的文化记忆其内部充满了自我辩驳,而虚假的文化记忆呈现出来的仅仅是静态的文化符号。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前面说到,在讨论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时候.我不想在今天,简单地站在先知先觉的英雄人物粱思成一边的原因(当然这也不意味着我要站在他的对立面上。把任何事物仅仅区分为黑与白都是有欠考虑的)。
回到对于老建筑的态度上。历史上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汉族人.真的对于老建筑那么上心吗?我们今天拥有紫禁城.是得益于满族人。满人入关时其文化落后于汉文化.所以羡慕汉文化,因而保留下来了那些明代的宫殿。如果是汉族人内部的改朝换代,真不能想象那些宫殿的命运。在《文馆词林》这部书中保留下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三国时期的大诗人曹植。他被封作鄄城侯的时候,那地方有一座旧宫殿,是汉武帝的行宫。他派人予以拆毁.于是有人便借神话来反对。为此曹植下令道:”昔汤之隆也,则夏馆无余迹。武之兴也,则殷台无遗基。周之亡也,则伊、洛无只椽。秦之灭也,则阿房无尺稆。汉道衰则建章撤;灵帝崩则两宫燔。……况汉氏绝业,大魏龙兴,只人尺土,非复汉有。是以咸阳则魏之西都,伊、洛为魏之东京,故夷朱雀而树阊阖,平建阳而建泰极。况下县腐殿,为狐狸之窟藏者乎!”历史学家顾颉刚在读到这段文字时感叹道:“他说得多么爽快。有了新朝就该把旧朝的东西完全摧毁了!看了这文,谁还敢说中国人好古!”(《中国辨伪史要略》)
所以,摧毁旧建筑,原也是传统,原也是我们文化记忆的一部分。中国人好古,好的只是一部分古,或许是一大部分,但仍然不是全部。从曹植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中,的确是充满了辩驳的。20世纪的中国人受到西来的激进革命的鼓荡,孜孜以求于现代化之途,打倒孔家店,移风易俗,改天换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但历史的诡谲之处在于,以如此粗暴的方式谋取现代化,或许多多少少暗合了我们文化记忆中的某一方面,否则一种全然西来的思想怎么会在这片土地上从胜利走向胜利?到90年代市场经济完全展开以后,消费主义借助普遍的历史遗忘,以现代化的面貌迅速登场。在消费主义看来,最好的消费主义便是没心没肺的消费主义。在这种情况下,老房子还能保得住吗?直到刚刚过去的这一个世纪之交,人们才对消费生活的文化质量略有担心,举目一看,老房子已经推得差不多了,剩下的该保护了,而这种博物馆意识竟然也是西来的东西,当然它也暗合了中国人文化记忆的另一部分内容:好古。所谓现代化观念是西来的,所谓暴力革命是西来的,所谓市场经济是西来的,所谓消费主义是西来的,如今所谓博物馆意识也是西来的。也许它们都暗合了我们的文化记忆,也许它们都改造了我们的文化记忆,或也许它们都被我们的文化记忆改造了,那么我们还有必要讨论我们真确的文化记忆吗?这个问题太大了!
我们的老祖宗对于世界是有他们一套想象的。他们不像我们,只能在当今所谓全球化的背景下想象西方,又在对西方的想象的刺激下想象我们自己。像印度人、拉丁美洲人一样.如今我们也遇到了“身份”问题。这时候.我们似乎失去了想象世界的能力和权利,而失去了想象世界的能力和权利,我们也便开始了在想象西方、想象我们自己的时代文化背景下制造虚假记忆的“伟大”工程。反对什刹海、大理和阳朔的酒吧街没有意义,它们当然是我们努力想象西方,努力满足消费主义需求的结果,我们的文化状况就该产生这样的文化现象。与此同时,只为那些坐以待毙的老房子长吁短叹也没有意义,除非我们能够改变我们今天的文化生态。如果我们打算这样做,那么,我想,超越消费主义可能是我们需要迈出的第一步。然后,让我们也来试着想象一下世界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
五、什么是旅游体验?
以"体验"为经济提供物的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新经济形式。在体验经济时代,随着旅游者旅游经历的日益丰富而多元,旅游消费观念的日益成熟,旅游者对体验的需求日益高涨,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旅游产品,更渴望追求个性化、体验化、情感化、休闲化以及美化的旅游经历。以"体验"为经济提供物的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新经济形式。在体验经济时代,随着旅游者旅游经历的日益丰富而多元,旅游消费观念的日益成熟,旅游者对体验的需求日益高涨,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旅游产品,更渴望追求个性化、体验化、情感化、休闲化以及美化的旅游经历。 一、背景 在体验经济时代,随着旅游者旅游经历的日益丰富而多元,旅游消费观念的日益成熟,旅游者对体验的需求日益高涨,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旅游产品,更渴望追求个性化、体验化、情感化、休闲化以及美化的旅游经历。 二、概念 所谓体验式旅游是指“为游客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使游客从感悟中感受愉悦。”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在中国一度兴起的城里人到农村“住农房、吃农饭、干农活”就是体验式旅游的雏形。人们开展旅游活动大多是为了扩展个人视野,感受不同的生活体验或者获取个人生活范围以外的信息。传统的观光式旅游,仅仅依赖一些自然资源或者历史遗产为游客提供一种游览的满足感;而后兴起的探险式旅游则更多的是追求感官或者感受的刺激,例如漂流,攀山等,但是也有体验式旅游的雏形;另外度假式旅游着重是提供一种休闲的氛围让游客轻松愉快享受假期。对比于这几种,体验式旅游更着重的是给游客带来一种异于其本身生活的体验,比如为城市人提供乡村生活的体验;为游客带来不同地域,或者是不同年代生活的体验等等。 三、定义 2001年6月,在一份关于澳大利亚旅游业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到“体验式旅游”这个新概念,随之国外一些学者也给出了相应的概念,但目前国内学者对体验式旅游未给出明确的定义。相关的概念有徐林强(2006)的定义:体验式旅游是一种预先设计并组织的、游客需要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的,对环境影响小、附加值高的旅游方式,游客通过与旅游产品间的互动,获得畅爽旅游体验,实现自我价值。宋咏梅(2007)从旅游供给者和旅游者的这两个角度加以对体验旅游的定义。我们认为体验式旅游是一种以追求心理愉悦体验为终极目标的旅游,是继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后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是旅游者消费心理走向成熟的结果。 四、体验式旅游的特点 注重个性化 体验旅游与传统旅游不同,它追求旅游产品的个性化,力图以独一无二、针对性强的旅游产品,让游客感受这种特性,满足求新求异的心理。如自驾车旅游、暑期国外夏令营等。 强调参与性 通过旅游者的参与和互动活动,旅游者能更深层次的感受旅游消费的每一个细节,体会旅游产品的内涵和魅力,获得更直观和深刻的旅游体验。如参与主题公园的庆典游园活动,参与滑草滑雪活动、小学生参与红军小指挥员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都强调了旅游者的角色模仿和参与,更加全身心的投入旅游活动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与传统观光旅游相比,体验旅游注重的是游客对旅游产品的感受、体验、享受的过程,而不是一味追求“到此一游”的旅游结果,从某种程度上更强调心理感知和理解。如外国人参与包饺子的活动,通过揉面、擀饺子皮、包饺子的过程亲身体会中国的传统习俗,而并不强调包出的饺子如何漂亮、好吃。现今流行的许多传统手工艺制作、乡村绿色瓜果采摘活动以及寻求惊险刺激的旅游活动等追求的就是这样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 体验式旅游的类型 游客的体验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称为“4E”(Entertainment,Education,Escape,Estheticism),即娱乐、教育、逃避与审美。游客离开日常居住的环境(逃避现实),接受不同文化与异域风情的洗涤(审美),尽情享受休闲时光(娱乐),并通过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心灵感受,获取精神的成长(教育)。 1.娱乐体验 娱乐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愉悦身心的方法之一,也是最主要的旅游体验之一。游客通过观看各类演出或参与各种娱乐活动使自己在工作中造成的紧张神经得以松弛,让会心的微笑或开怀大笑抚慰心灵的种种不快,从而达到愉悦身心、放松自我的目的。迪斯尼乐园匠心独运地设置出“西部乐园”、“探险乐园”、“新生特区”、“未来世界”、“梦幻乐园”等体验旅游项目,不同的娱乐主题为不同年龄的人们塑造了属于自己的娱乐经历。 2.教育体验 游客在旅游中见前所未见、闻前所未闻、尝前所未尝,每一次旅游都会有新的收获。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点,总会以其独特的、蕴藏其中的自然知识或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传统、高超的建筑技艺等令人耳目一新,学习自然而然地就融入旅游的全过程当中。近几年兴起的参与体验式的“土地认领”,是新生代农家乐旅游项目,也属于教育体验。游客通过交纳租金的方式在农家田园认领一块土地,由游客决定栽种蔬菜、花草、果树或庄稼,种子、农家肥料则由园方免费提供,最后收获的农作物等归游客所有。这种旅游形式可使游客在田间尽情呼吸新鲜空气,品尝自己亲手种植的纯天然绿色蔬菜等食物,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种植、管理知识,并在亲自躬耕于农田时体会到种植和收获的乐趣。另外通过土地认领还可以丰富现在孩子尤其是都市里孩子的田野知识,让他们真正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逃避体验 工作的压力、日常生活的烦恼、人际交往的复杂、生活空间的拥挤与喧闹使人们希望能定期到尚未城市化的地方修心养性,忘却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寻找生活中另一个摆脱束缚的真实自我。近几年农家旅游的出现客观上满足了游客的这种需求,到农家体验田园生活,可以使游客在相对淳朴的人际关系中放松自我;在与自然、田园零距离接触中体味陶渊明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在平淡、与世无争的状态下重新发现人性的美好。 4.审美体验 美好的事物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愉悦,游客在感受名山大川姿态各异、人文建筑的高超艺术之美时,就是获得从身体到精神的放松、通畅、忘我感觉的过程。被誉为“生态乐园”的四川碧峰峡景区融幽谷、飞瀑、清溪、珍禽于一体,森林覆盖率达95%,游客在景区中可以享受与温驯的野生动物零距离接触的乐趣,也可以在晚上租一顶帐篷,体味野居的滋味。景区的住宿设施设计为竹木结构的低层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十分协调,掩于丛林之中,保证了游客视觉上的完美性。主体建筑——游客接待中心,也以其优美的几何造型,使游客无论从那个角度都可获得巨大的美感。 五、体验式旅游的设计理念和原则[1] 1.设计理念 (1)从旅游者的体验入手,努力创造全方位的立体感受 通过全方位的体验设计使旅游景区(点)做到“可进入、可停留、可欣赏、可回味”,使旅游活动“可参与、可互动、可感受、可享受”。如迪斯尼乐园就通过塑造与卡通人物的形象识别体系和体验活动,在不同的主题乐园中让游客由米老鼠唐老鸭到白雪公主、狮子王的童话世界走向现代科技创造的惊险刺激的现实世界。 (2)不断推陈出新,突出创造性和差异性 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寻求差异化、新鲜感和刺激感是旅游者追求旅游体验的直观体现,因而在体验式旅游产品的设计中始终要贯穿这个理念。如每个经常苏州乐园的游客总会觉得每隔一段时间乐园中都有新的旅游项目和节目,甚至小到装饰、布局布景都有所变化,真正做到了常换常新。这种变化带给游客新鲜感和试图下次再来寻找不同点的欲望,从而加大了旅游体验的刺激感,旅游重游率当然也相应增高。 2.设计原则 根据体验式旅游的特点以及旅游追求快乐的“三感”需求,旅游从业者在旅游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突出主题性原则 旅游产品的设计中要突出主题性原则,追求旅游主题的新颖、奇特,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需求心理,挖掘所在地方特色或旅游产品特色,结合当地资源条件设计独特的旅游项目,给游客一次新的体验。特别是景区的旅游项目设计要注意始终以一个主题为主线连接游览、购物、娱乐、美食的各个环节,让游客全方位感受从业者塑造的一种氛围。如曲江大唐荚蓉园、深圳欢乐谷和民俗文化村等。 (2)挑战性原则 旅游活动具有适度的挑战性才能激发游客参与的欲望和决心,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享受与日常生活不同的体验,追求超越心理障碍时的成就感和舒畅感,这也是近几年极限运动不断升温的原因。比如蹦极、漂流、滑翔、探险等极限运动让游客在不断挑战自我、突破极限中感受胜利的快乐。 (3)现场真实性原则 这一原则主要体现为主题乐园类旅游产品或活动的设计,要求旅游从业者暂时放弃自我身份,全身心投入景区营造的文化和娱乐氛围,充分进入自己扮演的角色,在此基础上引导游客也进入景区为之塑造的角色,全方位地体验角色转换的愉悦。也要求其布局布景、建筑艺术、服装道具、文化语言等都能再现所塑造的主题,让游客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不是简单的粗糙的模仿。如杭州宋城、无锡的影视基地等通过再现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场景带给游客恍如隔世的感觉,体会几百上千年的古中国的文化魅力。 (4)丰富体验类型、增加体验深度的原则 体验类型的多样性是吸引游客、保持旅游地持续发展的动力。Pinell和Gilmore提出的让人们感觉最丰富的体验是同时包含娱乐、教育、遁世、美学四个类型“甜蜜地带”。因而在体验式旅游的设计中也可按这四个类型来展开,一般来说体验类型越丰富,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越大。 旅游的体验可以分为表层体验、中度体验和深度体验。在旅游业发展初期,大多数旅游产品大多停留在前两个层次,只是一般的观赏游览,而未直接参与和感受。但是体验式旅游是与传统旅游和休闲旅游不同的新的旅游方式,它带给游客的体验不是粗浅和单一的,而是以追求丰富的旅游体验为目标,它要求旅游者完全融人所塑造的环境和氛围,不是以客体而是以主体的角色参与沉浸其中。我国目前有许多的旅游企业正在打造这种大型旅游景区,设计体验类型丰富的旅游产品,以满足大众需要。 六、体验式旅游的开发模式 邹统钎先生认为,体验旅游开发模式与大众旅游、可持续旅游开发模式有很大不同:前者特别注重游客的切身感受,想方设法为游客创造一种真实的体验。表将这三个时期的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大致的对比。 不同时期旅游开发模式对比: 旅游发展时期关注的利益体开发目标 大众旅游时期开发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可持续旅游时期社区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体验旅游时期游客为游客创造满意的体验 可以看出,在体验旅游时代,游客的旅游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感受和经历为目的的旅游的兴起表明人们更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个人感受,而不只是对某个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如迪斯尼乐园里的“巨雷山”项目,完全根据美国西部当年一座废弃的煤矿原样设计,让每一个游客去体验煤矿工人的艰辛。游客佩戴好当年煤矿工人的所有装备,乘坐高速矿车,在弯弯曲曲、忽明忽暗、惊险交加的矿道里疯狂走一遭。矿车时慢时快,有时倾斜度达45度。游客不但领略了煤矿的景观,而且深知了煤矿工人的艰辛和煤炭的来之不易。因此,今后旅游开发者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时,一定要注重研究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需求,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开发“感受旅游”产品。 七、体验式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 在体验经济时代,虽然传统的大众旅游仍占据旅游业的主要市场,但是旅游者的细分市场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许多旅游者更希望到更自然的地点,享受自己服务自己的乐趣;还有相当部分的年轻人认为,现代旅游不仅在于自己到过哪里,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一种旅游心情的分享。 1.竞争战略 不同传统的大众旅游重视的是为顾客提供住宿(hotel rooms),早餐(breakfasts),娱乐(amenities)和其他服务(accompanying services),简称“4S”。旅游产品开发者提供的多是千篇一律的服务,没有多少差异化的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旅游开发者只能建立相对的竞争优势,竞争策略容易受到竞争对手的模仿。而在体验式旅游中,旅游开发者从旅游者的亲身感受出发,追求建立一种独特的、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为旅游者提供差异化与定制化相结合的服务。 2.竞争条件不同 传统的大众旅游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质条件,包括旅游景区的景观、食住行条件等。而体验式旅游主要依赖于无形条件,包括与旅游者的沟通、交流、创造角色扮演的氛围等。这种情况下,景区、设施等物质条件成为一种道具,为顾客提供扮演角色的场所和环境。 3.开发重点不同 传统的大众旅游主要为旅游者提供基础的配套设施服务,体验只是作为旅游者旅游过程中的附属品。但在体验式旅游中,体验不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主题内容。旅游开发者的工作重点转到为旅游者创造一种难以忘怀的体验经历,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4.营销方式不同 传统的大众旅游主要的是一种“4P”(产品、价格、促销、渠道)营销模式。而体验式旅游更多的是一种知识创造的过程,它的基础是旅游者与旅游景区、旅游开发者、活动主题的互动。旅游开发者必须尽力创造与利用知识,创新旅游主题,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法了解旅游者的兴趣、偏好与价值观。同时,旅游开发者也必须通过与顾客之间的相互学习、深层交住,为旅游者创造全新的体验经历。 5.参与性不同 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下,旅游者参与较少,通常被动地接受旅行社的安排,他们希望借助旅游逃避日常生活的繁琐与压抑;而在体验式旅游中,旅游者投入较多的精力,他们在旅游活动中需要不断沟通、学习、体会,主动地探索旅游带来的快乐体验。 6.灵活性不同 传统的大众旅游通常是旅游者在限定时间内参观固定的地带。而体验式旅游对时间与地点的要求有更多的灵活性,体现在旅游者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发挥的空间,体验式旅游活动结束后,旅游者还可以延续这种体验感受或者在其他地点上演相同的或相似的体验活动。传统的大众旅游通常是旅游者在限定时间内参观固定的地带。而体验式旅游对时间与地点的要求有更多的灵活性,体现在旅游者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发挥的空间,体验式旅游活动结束后,旅游者还可以延续这种体验感受或者在其他地点上演相同的或相似的体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