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十大顶级谋略?
1、姜子牙
姜子牙,名望,吕氏,字子牙,生于公元前1156年,据传活了139岁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是齐国始祖,被称为太公望,俗称姜太公。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典故里的那个老人。他是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姜子牙的先祖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赐姓姜,封于吕地为侯,在现在的南阳卧龙区王村乡董营村建立了吕国,姜子牙就出生在董营村。如今的董营村,还保留有吕国墓冢,周围分布有吕岗吕林、吕桥、吕湾、子牙溪、双氏庙等遗迹,旧时庙宇内也敬奉有姜子牙塑像。
2、范蠡
范蠡,字少伯,又名陶朱公。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范蠡最开始出名是因为经商致富,后代生意人很多供奉他为财神。公元前496年前后到了越国,辅助勾践二十多年,帮助勾践灭掉了吴国。成名之后,勾践为了自保,乘舟离开越国,后来还有了范蠡和西施一起乘周隐居的典故。
3、张良
字子房,汉族,传为汉初城父人,今亳州市城父镇。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待大功告成之后,张良及时功成身退,避免了韩信、彭越等鸟尽弓藏的下场。
4、 诸葛亮
字孔明,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受刘备邀请出仕,随刘备转战四方,建立蜀汉政权,官封丞相。223年刘备死后,刘禅继位为蜀汉皇帝,诸葛亮受封爵位武乡侯,成为蜀汉政治、军事上最重要的实际领导者。对于诸葛亮大家都很熟悉了。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既生瑜何生亮等等成语都与他有关。
5、王勐
字景略,东晋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人,后移家魏郡。十六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将军,辅佐符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 。王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政治谋略家。东晋五胡十六国,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王勐择主而事,辅符坚据秦州趁势而起,建立起前秦王朝,小小“前秦”之所以能枭视群雄,统一北方,堪称“常胜将军”。在治国上,独展长才,不但国泰,而且民安。
6、李泌
字长源,唐朝宰相,京兆人,祖籍辽东襄平。李泌幼居长安,七岁能文,张九龄奇之,玄宗召令供奉东宫,写诗讽刺杨国忠,有“青青东门柳,岁晏复憔悴。”之句,隐居颍阳。肃宗时,参预军国大议,拜银青光禄大夫,隐居衡山(今湖南省),刘昫说:“居相位而从事鬼神,乃见狂妄浮薄之踪。”代宗时,召为翰林学士,不久因得罪权臣元载,被代宗外放为杭州刺史以避祸。德宗时,元载失势,复召回朝廷并授散骑常侍。贞元中,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封邺县侯。李泌以虚诞自任,辅佐四朝天子,“服铒过当,暴成狂躁之疾,以至弃代”。贞元四年(788年)三月,辞世。
7、赵普
字则平,北宋初期的杰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他15岁随父迁居洛阳,自幼学习吏治,是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预谋者、“杯酒释兵权”的导演者,三度为相,为一代名臣,从政50年,终年71岁。
8、刘基
汉族,字伯温,益文成,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出生于江浙行省处州路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今南田山武阳村于1948年划归温州文成县)。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亮。
9、姚广孝
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暗,号独庵老人、逃虚子。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平江路(明为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国元末明初政治人物、诗人、和尚。他最擅长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也能亲自指挥千军万马,守城却敌,在成祖朱棣夺取江山的创业中勋功第一。
10、范文程
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沉阳人。生于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好读书,灵敏沉毅。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第十七世孙。皇太极为招纳更多人才,千金买马骨,重用范文程,委以重任,给以重权,君臣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终成大业。范文程经历了整个清初的三朝四代,留下了丰功伟绩。
二、谋士排行榜前十名?
10、王猛
王猛,字景略,十六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王猛出生于贫穷的农村家庭,常年隐居山中。王猛非常喜欢学习和读书,尤其是在兵法上面深有造诣。王猛在前秦任职十八年间,王猛综合儒法,选拔廉明,讲求实效,政绩斐然。在政治上抵制氐、羌权贵,整肃吏治,强化中央集权。王猛最大的功劳就是帮助苻坚扫平群雄,完成对北方的统一,因此,王猛也被称为“功盖诸葛第一人”。
9、姚广孝
姚广孝年轻的时候在苏州妙智庵当和尚,精通儒释道三教的文化,而且姚广孝与当时的儒释道三家学术领袖都有密切的关系。洪武15年,姚广孝被明太祖朱元璋选中,正式进入官场,随后,以“臣奉白帽著王”结识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姚广孝最大的功劳就是帮助燕王朱棣策划了靖难之役,帮助朱棣成为了皇帝。
8、刘伯温
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既然刘伯温能够和诸葛亮齐名,那绝对不是泛泛之辈。刘伯温博古通今,尤其在象纬之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刘伯温最大的功劳就是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辅佐朱元璋平定了天下,为此,朱元璋多次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7、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下晓奇门遁甲,精通各家兵法,被称为三国第一丞相。诸葛亮早年的时候隐居隆中,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统一天下的夙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致死都没能完成毕生的目标,让人感叹的同时也对他充满了敬佩。
6、苏秦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苏秦是鬼谷子的徒弟,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开始外出游历,但最后却潦倒而归。于是苏秦开始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终于学业有成,再次踏上游历之路,被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5、范蠡
范蠡是春秋时期著名的谋士,越国灭后,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打败了吴国,复兴了越国,而且还帮助勾践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的一位霸主。在功成名就之后,范蠡抵御住了功名利禄的诱惑,急流勇退。随后范蠡开始经商,不久后成为当时的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范蠡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商圣”。
4、张良
张良,字子房,楚汉时期著名的谋士,张良本是韩国的贵族后裔,在韩国被秦国灭亡后,张良开始游历于各国之间,偶然的机会下成为刘邦的谋士。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打败了项羽,赢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并建立了西汉政权。张良让刘邦从一个名不经转的小人物成为了声名赫赫的汉高祖,功劳不可谓不大。
3、管仲
管仲,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齐僖公三十三年,管仲开始辅助公子纠,随后被拜为齐国宰相。管仲在位期间,大兴改革,齐国的实力日益强盛,最后成为春秋时期公认的霸主。管仲也因为杰出的表现和巨大的贡献被人们誉为“华夏第一相”。
2、姜子牙
姜子牙也叫姜尚,是商朝著名的历史人物。姜子牙出生贫寒,早年的时候为了谋生开过酒店卖过酒,做过屠夫买过牛肉,但是不管姜子牙做什么都不会忘记刻苦学习,而且在姜子牙的心中始终希望着有朝一日能够辅佐明君治理国家。直到72岁,姜子牙才遇到了周文王姬昌,他和姬昌相见恨晚,相谈甚欢,姬昌觉得姜子牙是一个奇才,于是和姜子牙一起乘车而归,尊姜子牙为太师。日后,在姜子牙的辅佐下,姬氏终于成功的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周朝。周朝建立后,姜子牙被封到齐国,成为齐国的创始人,齐文化的开创者。
1、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不过鬼谷子却很少过问世事,常年隐居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在历史上的记载很少,但世人都知道他他通天彻地,智慧卓绝。二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谋略家尊他为谋圣,名家尊他为师祖, 道教尊其王禅老祖。
三、刘邦的十大谋士?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马谡才气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建兴六年(228年),马谡在诸葛亮北伐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撤军后被诸葛亮斩首。
孙乾
孙乾(?-约215年),字公佑。北海郡(治今山东昌乐西)人。 东汉末年刘备的幕僚。最初被大儒郑玄推荐于州里。刘备领徐州,以孙乾为从事。自徐州跟随刘备,多次作为刘备的使臣。刘备定益州后,拜孙乾为秉忠将军,其待遇仅次于麋竺,与简雍相同。不久后便病逝。
简雍
简雍(生卒年不详),字宪和。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本姓耿,而幽州人将耿说成简,便改为姓简。汉末三国时刘备帐下谋士。他年少时便与刘备相识,后跟随刘备奔走。常作为谈客,往来使命,刘备围成都时,简雍劝说刘璋投降。不久,官拜昭德将军,地位次于麋竺。简雍擅于辩论、议事。性情简单直接、不拘小节。与刘备同坐时,亦盘腿而坐,不理威仪。和除诸葛亮外的人相处时,他都独占一榻,卧姿对话,从不屈就于人。
马良
马良(187年-222年),字季常,因眉毛中有白毛,人称白眉马良,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马谡之兄,三国时期蜀汉官员。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华名气,而马良又在五人中最为出色,因此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赞誉。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担任荆州牧,征召马良为州从事。马良与诸葛亮关系友善,曾奉命出使东吴,受到孙权恭敬的接待。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任命马良为侍中。章武二年(222年),刘备东征东吴,派马良招纳五溪少数民族。同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兵败,马良也遇害身亡。
伊籍
伊籍,字机伯,生卒年不详,兖州山阳郡(今山东金乡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年少时依附于同乡刘表。刘备落难到荆州时,伊籍时常拜访,托请刘备照顾。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病死,伊籍便转投刘备,一起渡江南下。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入蜀帮助刘璋,伊籍亦有跟随。随后刘备和刘璋双方决裂。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平定益州,任命伊籍为左将军从事中郎,其待遇次于简雍、孙乾等。后升任昭文将军,并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同编制《蜀科》。
张松
张松(?-212年),字子乔 (字永年为演义混淆,实为蜀中另一位名臣彭羕的字)。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 。建安十三年(208年),为益州牧刘璋别驾从事,被派遣至曹操处而不为其所存录,因而怀怨恨。回蜀后,劝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并说璋连好刘备;其后,又说璋迎备以击张鲁,皆为璋所采纳。建安十七年(212年),暗助刘备,为其兄张肃所告发,刘璋怒而将他斩杀。
徐庶
原颍川郡长社县人。徐庶本名单福,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被同党救出后改名徐庶,求学于儒家学舍。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曹操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且终生未向曹操献技谋策。
庞统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法正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郿(今陕西省眉县小法仪镇)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名士法真之孙。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哭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法正善于奇谋,被陈寿称赞为可比曹操帐下的程昱和郭嘉。《全三国文》辑录有其文一篇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郿(今陕西省眉县小法仪镇)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名士法真之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