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问

旧俗“正月不剪头,理头死舅舅”,所以很多人在正月里是不理发的,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人们才会去理发部(现在叫美发厅)剪头理发,觉得寓意很好,龙出头,大展宏图,也意味着新的开始那么,这些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古人基本上是不剪发的。上古五刑从夏朝开始“墨、劓、刖、宫、大辟”五种刑罚,从周朝开始,王族中犯宫刑者,以髡代宫,即断长发为短发。髡刑可以说是很严重的刑法,对于古人来说,被髡刑意味着极大的侮辱。

  这在《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有明确记载。受传统影响,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和胡须不能剪,否则被认为不孝,被人剪去须发被认为是奇耻大辱。春秋时屈原在《涉江》里有“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描述的就是当时的隐士“接舆、桑扈”不和统治阶级合作,宁愿冒着不孝和被人侮辱指点,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愤懑,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髡刑在西汉时由于“缇萦救父”事件,感动了汉文帝,于是将髡刑变为“城旦、舂”,就是指犯了轻微法律本该处以黥面割发的侮辱刑法,变成了守城或者筑城的劳力。但是髡刑还是存在,并没有消失。众所周知的故事就是魏武皇帝曹操“割发代首”,由于行军曹操自己的战马受惊踩坏了庄稼,按律当斩,但“刑不上大夫”,于是以发代首,割掉一绺头发来惩罚,这让当时的军队立马军纪严明。虽然有人讽刺曹操,但是也可看出髡刑是多么的严厉,古人对自己头发是多么的爱惜。

  故人不剪发不代表不理发,注意“理”和“剪”是有区别的,《诗经》“予发曲局 ,薄言归沐。”意思是说当头发卷散蓬乱之时 ,快去把它梳洗一番,说明古代就注重梳理。“沐”专指“濯发”,而濯发清理就需要用篦子和梳子,统称“栉”,成语中“栉风沐雨”就是用梳子和篦子来形象的比喻风雨。其中梳子是用来梳理,篦子则用来去虱子和虱卵“虮子”。头发长自然容易脏,长虱子也是正常现象。比如,像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唐朝的白居易都留下过捉虱子的诗句。嵇康是这样写的:"性复多虱,把搔无己",杜甫的《水宿遣兴奉呈群公》“耳聋须画字 ,发短不胜篦”之句,宋朝朱熹在注疏《诗·周颂·良耜》中“其比为栉”一句里说明:“栉,理发器也”。

过完年剪头发有什么寓意?

过年期间不剪头发,因为说是对舅舅不好,等出了正月一直到二月二才会剪头发,二月二也是俗称龙抬头,所以基本上都是这个时候剪。也是祈求安康吧

二月剃头死舅舅的由来?

旧俗“正月不剪头,理头死舅舅”,所以很多人在正月里是不理发的,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人们才会去理发部(现在叫美发厅)剪头理发,觉得寓意很好,龙出头,大展宏图,也意味着新的开始。那么,这些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古人基本上是不剪发的。上古五刑从夏朝开始“墨、劓、刖、宫、大辟”五种刑罚,从周朝开始,王族中犯宫刑者,以髡代宫,即断长发为短发。髡刑可以说是很严重的刑法,对于古人来说,被髡刑意味着极大的侮辱。

  这在《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有明确记载。受传统影响,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和胡须不能剪,否则被认为不孝,被人剪去须发被认为是奇耻大辱。春秋时屈原在《涉江》里有“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描述的就是当时的隐士“接舆、桑扈”不和统治阶级合作,宁愿冒着不孝和被人侮辱指点,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愤懑,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髡刑在西汉时由于“缇萦救父”事件,感动了汉文帝,于是将髡刑变为“城旦、舂”,就是指犯了轻微法律本该处以黥面割发的侮辱刑法,变成了守城或者筑城的劳力。但是髡刑还是存在,并没有消失。众所周知的故事就是魏武皇帝曹操“割发代首”,由于行军曹操自己的战马受惊踩坏了庄稼,按律当斩,但“刑不上大夫”,于是以发代首,割掉一绺头发来惩罚,这让当时的军队立马军纪严明。虽然有人讽刺曹操,但是也可看出髡刑是多么的严厉,古人对自己头发是多么的爱惜。

  故人不剪发不代表不理发,注意“理”和“剪”是有区别的,《诗经》“予发曲局 ,薄言归沐。”意思是说当头发卷散蓬乱之时 ,快去把它梳洗一番,说明古代就注重梳理。“沐”专指“濯发”,而濯发清理就需要用篦子和梳子,统称“栉”,成语中“栉风沐雨”就是用梳子和篦子来形象的比喻风雨。其中梳子是用来梳理,篦子则用来去虱子和虱卵“虮子”。头发长自然容易脏,长虱子也是正常现象。比如,像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唐朝的白居易都留下过捉虱子的诗句。嵇康是这样写的:"性复多虱,把搔无己",杜甫的《水宿遣兴奉呈群公》“耳聋须画字 ,发短不胜篦”之句,宋朝朱熹在注疏《诗·周颂·良耜》中“其比为栉”一句里说明:“栉,理发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