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主观能动性?

这个是哲学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俗的来理解。

第一主观和客观是一对相反的词,主观通常是指一个人自己的想法,思路,决策,不是别人或者自身以外的想法,思路,决策。

第二能动性,就是指主动性,和被动性是一对反义词。能动性是主观作用于客观,思想作用于行动的表现形式。

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一个人是否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决定了是否能把握生活和工作的方向,节奏,目标。通俗的来说,有主见,能行动。而不是人云亦云,像一个木头,踢一脚滚一次。

二、唯意志论和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等,都属于唯心主义范畴。唯意志论、宿命论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三、“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话具体是什么意?

你想做什么是主观能决定的,能不能做是另外一回事,可是你想要什么东西,只是你主观的愿望,能不能实现要看人家肯不肯给你,决定权不在你自己。

哲学中的唯意志论是什么意思(唯意志论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在唯意志论者看来真实存在的只有意志。人能够做他所想做的,意思是说人的意志是真实存在的。人不能要他所想要的,意思是说意志的对象是虚幻的,不是真实的存在。真实存在的只有意志本身。

四、唯心主义包括什么?唯意志论, 宿命论 ,还有本本主义,本位主义,有说是客观唯心还是主观唯心吗?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中的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就都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是通过抽象思维把它们升华或蒸馏为不仅脱离人头脑并且脱离或先于物质世界及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同时还进一步把它们神化、偶像化,以致陷于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因此,客观唯心主义同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客观唯心主义是宗教的一种比较精致的形式,而宗教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粗俗化的形式。  客观唯心主义承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强调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本体”,是内生于客观世界自身的,而且这种“精神本体”又都不约而同地带有“事物规律”的含义,这就使客观唯心主义常常不自觉地走向自然,走向客观。同时,由于“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所以其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些合理的思想成分绝非偶然,而应视其为客观唯心主义之“客观”所然。  客观唯心主义之“客观”  客观唯心主义承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强调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本体”,是内生于客观世界自身的,而且这种“精神本体”又都不约而同地带有“事物规律”的含义,这就使客观唯心主义常常不自觉地走向自然,走向客观。同时,由于“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所以其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些合理的思想成分绝非偶然,而应视其为客观唯心主义之“客观”所然。  代表人物  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年—前347年),他把这种“客观”精神称为“理念”;  中国南宋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1130年—1200年),他把这种精神称为“理”;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1770年—1831年),他把这种精神称为“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  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哲学的创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概念"论和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也是柏拉图哲学的基石.他的"回忆说"认为认识就是回忆,坚持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他的理念论承继了旧氏族时代的"因袭的观点和思想方式",带有许多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秘主义因素.  《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物极必反”是贯穿于《老子》整个思想中的一个原则。《老子》讲“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辩若讷(这个字念nè,而不是nà…)”等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缺”、“拙”、“愚”、“讷”都是贬义词,而这正是《老子》侧重的地方。弱能胜强,以退为进,不争是争就是老子思想的突出体现。老子的这些思想有很多来源于自然现象。比如人老了,舌头尚在而牙齿没有了,就是因为一个软一个硬;大风来了,大树连根拔起,小草却安然无恙;“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弱能胜强”的思想,在兵法上则体现为“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这些例子都很有道理,也有辩证法的思想。但是,我觉得《老子》认识到了强弱转化的问题,但却没有深入的去分析弱是怎么转化为强的,因此片面的夸大了“弱”的作用,进而导致消极的思想。  比如说,水滴石穿,水是弱的一方,石头是硬的一方,水能够穿石,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这就是条件。再比如,“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听起来似乎是那么回事,但是“与之”有两种,一种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这就叫“积极防御”;一种则是认为“与之”之后必然能够“夺之”,只是时间问题,不用怎么去做,这就是“消极防御”。盲目的“与之”,怎么可能“夺之”呢?因此,过分的强调“弱”,而不去具体的分析问题,思想逐渐地就消极了。越是消极,越是“弱”,越需要这一套理论来安慰自己。  《老子》看到了“弱能胜强”的自然规律,认为这是天的行为的规律,即天道。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另一方面,《老子》对于人的行为也看的很透彻,“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进而提出无为的思想,即人的行为要符合自然的规律,要顺其自然,顺天道。  强弱转化,既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的行为的规律。何时“强”,何时“弱”,依条件而定。处于“弱”,不能以“天道”来安慰自己。这也是书中批判《老子》的思想的主要原因,认为这是没落的奴隶主阶级消极抵抗新兴地主阶级的策略。处于“强”,则要时刻警惕“强”转化为“弱”的条件,要有意识的“弱”。  《老子》中的宇宙观,我不敢妄谈,没有人家那个境界,就胡乱说,则不易服人。《老子》宇宙观的核心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书中怎么说的呢?“一切万物的共相,就是有。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有,所以就成为无了。”这完全是用马哲的观点,去理解“有生于无”,而不是从老子的思想出发去理解,没有任何的说服力。  论题  古希腊的柏拉图认识感觉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  中国宋代的朱熹主张“理在事先”“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在这里”  德国的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的产物d.e.f.  程颐:“有理则有气”“有理面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

五、叔本华有关爱情的理论是什么?

叔本华的爱情观:长久的婚姻是夫妻“性向一致”友情。

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在叔本华的论女性中也可以看出他对女性的态度。他认为女性“只是冀求恬静,平稳地度其一生。”

六、大家都在问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中的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就都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是通过抽象思维把它们升华或蒸馏为不仅脱离人头脑并且脱离或先于物质世界及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同时还进一步把它们神化、偶像化,以致陷于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因此,客观唯心主义同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客观唯心主义是宗教的一种比较精致的形式,而宗教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粗俗化的形式。  客观唯心主义承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强调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本体”,是内生于客观世界自身的,而且这种“精神本体”又都不约而同地带有“事物规律”的含义,这就使客观唯心主义常常不自觉地走向自然,走向客观。同时,由于“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所以其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些合理的思想成分绝非偶然,而应视其为客观唯心主义之“客观”所然。  客观唯心主义之“客观”  客观唯心主义承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强调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本体”,是内生于客观世界自身的,而且这种“精神本体”又都不约而同地带有“事物规律”的含义,这就使客观唯心主义常常不自觉地走向自然,走向客观。同时,由于“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所以其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些合理的思想成分绝非偶然,而应视其为客观唯心主义之“客观”所然。  代表人物  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年—前347年),他把这种“客观”精神称为“理念”;  中国南宋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1130年—1200年),他把这种精神称为“理”;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1770年—1831年),他把这种精神称为“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  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哲学的创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概念"论和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也是柏拉图哲学的基石.他的"回忆说"认为认识就是回忆,坚持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他的理念论承继了旧氏族时代的"因袭的观点和思想方式",带有许多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秘主义因素.  《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物极必反”是贯穿于《老子》整个思想中的一个原则。《老子》讲“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辩若讷(这个字念nè,而不是nà…)”等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缺”、“拙”、“愚”、“讷”都是贬义词,而这正是《老子》侧重的地方。弱能胜强,以退为进,不争是争就是老子思想的突出体现。老子的这些思想有很多来源于自然现象。比如人老了,舌头尚在而牙齿没有了,就是因为一个软一个硬;大风来了,大树连根拔起,小草却安然无恙;“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弱能胜强”的思想,在兵法上则体现为“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这些例子都很有道理,也有辩证法的思想。但是,我觉得《老子》认识到了强弱转化的问题,但却没有深入的去分析弱是怎么转化为强的,因此片面的夸大了“弱”的作用,进而导致消极的思想。  比如说,水滴石穿,水是弱的一方,石头是硬的一方,水能够穿石,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这就是条件。再比如,“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听起来似乎是那么回事,但是“与之”有两种,一种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这就叫“积极防御”;一种则是认为“与之”之后必然能够“夺之”,只是时间问题,不用怎么去做,这就是“消极防御”。盲目的“与之”,怎么可能“夺之”呢?因此,过分的强调“弱”,而不去具体的分析问题,思想逐渐地就消极了。越是消极,越是“弱”,越需要这一套理论来安慰自己。  《老子》看到了“弱能胜强”的自然规律,认为这是天的行为的规律,即天道。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另一方面,《老子》对于人的行为也看的很透彻,“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进而提出无为的思想,即人的行为要符合自然的规律,要顺其自然,顺天道。  强弱转化,既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的行为的规律。何时“强”,何时“弱”,依条件而定。处于“弱”,不能以“天道”来安慰自己。这也是书中批判《老子》的思想的主要原因,认为这是没落的奴隶主阶级消极抵抗新兴地主阶级的策略。处于“强”,则要时刻警惕“强”转化为“弱”的条件,要有意识的“弱”。  《老子》中的宇宙观,我不敢妄谈,没有人家那个境界,就胡乱说,则不易服人。《老子》宇宙观的核心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书中怎么说的呢?“一切万物的共相,就是有。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有,所以就成为无了。”这完全是用马哲的观点,去理解“有生于无”,而不是从老子的思想出发去理解,没有任何的说服力。  论题  古希腊的柏拉图认识感觉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  中国宋代的朱熹主张“理在事先”“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在这里”  德国的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的产物d.e.f.  程颐:“有理则有气”“有理面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