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的人文特色有哪些?
1、四合院,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
2、胡同,为保护古都风貌,维护传统特色,北京城区划定了二十余条胡同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像南锣鼓巷、西四北一条至八条等就被定为四合院平房保护区。
3、京剧,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4、相声,民间说唱曲艺。它以说、学、逗、唱为形式,突出其特点。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以北京话为主。主要道具有折扇、手绢、醒木。
5、庙会,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在庙会上,有不少民俗活动,诸如:摸石猴、窝风桥打金钱眼等。内容有舞狮、传统民族花会、现代舞、北京民俗人物造型等。
二、中国有趣的民俗文化?
夏天到了,把这些有趣的民俗讲给孩子,让孩子在这个火热的、生长向上的夏天继续加油!
立夏三候
立夏有三候
一候蝼蝈鸣
蝼蛄开始在田间鸣叫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二候蚯蚓出
我们能够看到
蚯蚓掘开湿润的泥土
活泼地钻土入地
像是指挥万物复苏的“提调官”
三候王瓜生
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只待迎接收获的季节
三、北京的八大民俗?
穿衣有“头顶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足蹬内联升”。
吃有“六必居”,长盛魁干果店,张一元文记茶庄,厚得福,全聚德……
娱乐有庆乐园,三庆园,广得楼,天桥地摊杂耍……
文房四宝一荣宝斋,……
延年益寿,身体健康,同仁堂的灵丹妙药为你保驾护航。
四、北京民族构成?
北京市是中国第一个齐聚56个民族的城市,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480,384人。北京市95.69%人口为汉族,除汉族外,满族、蒙古族、回族人口均超过万人。北京是全国56个民族逐步形成的首都,56个民族均有人在北京工作、学习和生活。北京地区居民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中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对北京的历史、文化、艺术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五、北京除过除夕外还有哪些习俗?
北京除过除夕外,还有上元节看花灯买兔儿爷,春分吃春卷,端午吃粽子,中秋赏月吃月饼
六、你知道老北京过春节的传统习俗中都蕴含着哪些民俗文化吗?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年俗活动内容也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