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哪里?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意思是现在匈奴、乌桓还在侵扰北部边境,想请求攻击的。男儿应当死在边野,以战场马革裹尸还葬罢了,怎么能躺在床上安心享受儿女侍奉呢?
马援是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麾下,甚得其器重。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
东汉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
建武二十五年(49年),他亲自率领4万大军前往武陵讨伐,取得大胜。不久,因为天气炎热加之水土不服,许多士兵生病,马援也不幸染上了暑疫,一代名将病逝在军中。
正如他生前所说:“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现在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在桂林市区还有一座伏波山。
清,徐锡麟也借用这个典故写了一首诗
《出塞》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二、马革裹尸的典故?
具体如下:
马革裹尸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于《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革裹尸,形容那些英勇牺牲在战场上的勇者。
马援,字文渊,今陕西省兴平市人 。是我国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将军,东汉重要的开国功臣之一。
东汉自小就胸怀壮志,他准备到祖国的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担任了扶风郡的小官员。有一年,郡太守让他押送一帮犯人到首都长安。中途他可怜这些犯人,就把他们放走了,自己也因此无家可归,到处躲藏。
几个月后赶上大赦,他的事情也就不再追究了。于是他开始了他喜欢的畜牧和农业生产。
汉光武帝时他成长为一名将军,他多次率军抵御外族侵略,屡建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
有一年,“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战亡。年过花甲的马援主动请求出征。他豪迈地说:“好男儿应该为国征战,以马革裹尸还乡!”他率军出兵贵州,勇战敌人,不幸病死在贵州战场上。
马革裹尸的典故也是因为马援而来。在东汉时期,北边的一些少数名族常常扰乱边境,在边境进行杀烧抢掠,所以边境的百姓是在水深火热之中。
三、马革裹尸属于汉代的历史?
是的,这个典故出自于《后汉书·马援传》,他是汉代的名将,奉命征五溪,但是师老无功,悲剧收场
四、马革裹尸革什么意思?
马革裹尸,意思是指用马的皮革把尸体包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 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