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sgo红色品质好么?
csgo中武器稀有度共有6个品质等级,从低到高分别为白色,消费级,浅蓝色:工业级,深蓝色:军规级,紫色:受限,粉紫色:保密,红色:隐秘匕首和手套皮肤在武器箱子内属于金黄色罕见特殊物品,但他们在品质上也属于红色的隐秘级别
二、文旅融合发展的九大政策要点?
一 、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分布
10年来专门部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中央文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2009年《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一个是2017《国家发改委“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涉及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分布于10年间,除2012年每年相关政策中都有所涉及。
二、旅游有“热点”,关键靠“文化”
1.文旅融合的核心理念:“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这是10年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政策的核心理念和思路。建设旅游品牌、创新旅游产品、培育旅游消费热点,以及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红色旅游、老年旅游等,凡是涉及到旅游的品质、品牌、消费、特色、个性化、差异化等发展创新范畴,该核心理念贯穿其中,并分别提出了建设内容。当然,这里的“文化”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而不是指仅仅有文化资源。
2.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和实践活动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扶持旅游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数字文化产业相融合。发展文化演艺旅游,推动旅游实景演出发展,打造传统节庆旅游品牌。推动“多彩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集中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村镇。(《“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三 、培育文化旅游消费新热点
1.大平台拉动旅游消费。以大型国际展会、重要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为平台,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2.扩大旅游购物消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传承和弘扬老字号品牌。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区,鼓励发展特色餐饮、主题酒店。(《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
3.积极培育国际消费市场。依托中心城市和重要旅游目的地,培育面向全球旅游消费者的国际消费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城市运用市场手段以购物节、旅游节、影视节、动漫节、读书季、时装周等为载体,提升各类国际文化体育会展活动的质量和水平,鼓励与周边国家(地区)联合开发国际旅游线路,带动文化娱乐、旅游和体育等相关消费。(《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66号)
四、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品质
1.旅游演艺。鼓励专业艺术院团与重点旅游目的地合作,打造特色鲜明、艺术水准高的专场剧目。(《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
2.节庆会展旅游。发挥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节庆品牌效应,组织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同上)
3.文化、文物旅游。科学利用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文物旅游。(同上)
4.文化体验旅游。推动剧场、演艺、游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开展文化体验旅游。(同上)
5.娱乐业。推广“景区+游乐”、“景区+剧场”、“景区+演艺”等景区娱乐模式。支持高科技旅游娱乐企业发展。有序引进国际主题游乐品牌,推动本土主题游乐企业集团化、国际化发展。提升主题公园的旅游功能,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品质高、信誉好的品牌主题公园。(《“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五、建设新型文化旅游功能区
1.培育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依托跨区域的自然山水和完整的地域文化单元,培育一批(共20个)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构建特色鲜明、品牌突出的区域旅游业发展增长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2.打造国家精品旅游带。重点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带、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黄河华夏文明旅游带、长城生态文化旅游带、京杭运河文化旅游带、长征红色记忆旅游带、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带、青藏铁路旅游带、藏羌彝文化旅游带、茶马古道生态文化旅游带等10条国家精品旅游带。(《“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六、红色旅游是文旅融合的重要形式
1.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独特作用。全面落实红色旅游“十二五”规划;改进创新红色旅游宣讲和展陈方式;大力推动红色文化精品创作。(《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意见》旅发[2011]61号)
2.红色景点景区研学旅行。鼓励各地依托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
3.实施红色旅游发展工程。完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体系;着力凸显红色旅游教育功能;积极发挥红色旅游脱贫攻坚作用。(《“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4.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使其更好地满足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功能。(《关于印发<“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17〕245号)
七、乡村旅游的特点在于文化旅游
1.坚持乡村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立足当地资源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突出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特点,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开发建设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注重保护民族村落、古村古镇,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让游客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
2.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专业培训,三年内引导和支持百万名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创业。鼓励文化界、艺术界、科技界专业人员发挥专业优势和行业影响力,在有条件的乡村进行创作创业。到2017年,全国建设一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形成一批高水准文化艺术旅游创业就业乡村。(同上)
3.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八、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创意设计
1.实施中国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工程。重视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提升文化内涵和附加值。推出中国特色旅游商品系列。鼓励优质特色旅游商品进驻主要口岸、机场、码头等旅游购物区和城市大型商场超市,支持在线旅游商品销售。适度增设口岸进境免税店。(《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
2.丰富提升特色旅游商品。扎实推进旅游商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市场主体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丰富旅游商品类型,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培育一批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龙头企业,加大对老字号商品、民族旅游商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同上)
3.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提升传统工艺产品品质和旅游产品文化含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
九、文化旅游扶贫
1. 乡村旅游扶贫。加大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规划指导、专业培训、宣传推广力度,组织开展乡村旅游规划扶贫公益活动,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实施整村扶持,2015年抓好5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到2020年,全国每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扶持600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乡村旅游,实现每个重点村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
2.红色旅游扶贫。充分挖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内涵,利用革命历史文物资源优势,发挥其在红色旅游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带动贫困地区稳步脱贫。(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3.非遗旅游产品扶贫。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加以合理利用,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对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注重原真形态的展示,另一方面通过编排,成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依托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资源,积极发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
4.特色文化产业扶贫。加快推进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培育民族文化产品和品牌,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等融合发展。(《“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三、党员红色旅游消费标准?
自八 项 规定出台以来,国家严禁利用公款消费,包括名义上的红色旅游。但如果组织部分老党员、老领导去接受红色教育,也是符合规定的。
四、保护乡村红色遗存目的意义?
1.传承红色基因,为乡村振兴“铸魂”。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特别是乡村文化繁荣兴盛。红色文化作为乡村文化最鲜明的标识和最深厚的积淀,能极大激发出基层群众的奋斗意识、奋斗情感和奋斗精神,能最大程度汇聚起实现乡村振兴的思想共识、行动自觉和动力源泉,能转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磅礴力量和历史底气
。依托乡村现有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一批红色文化老区示范教育基地,打造一批红色文化教育示范点,培育一批红色文化知名品牌,大力传承和不断发展红色革命文化,进一步提高乡村红色文化示范教育的影响力、感召力和辐射力,让红色基因融入血液、融入品格、融入时代,实现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红色血脉。
2.发展红色产业,为乡村振兴“筑基”。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现实根基,是满足基层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从现实基础来看,承载红色文化的乡村地区,在产业发展上具有自身独特优势,也具有示范引领其他区域产业发展的使命担当;从现实要求来看,承载红色文化的乡村区域,不仅要做革命年代的学习榜样,更要成为新时代地方产业发展的示范标杆。
一是充分发挥党建示范引领作用,按照强党建促发展思路,创新“党建+产业链”模式,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建活动设在生产一线,通过建齐配强基层党组织,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特色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壮大。特别是在红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上下功夫、出新招、见实效,全面带动农家乐旅游、农产品销售、农耕文化体验、民俗休闲等旅游消费新业态,优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做大做强做优产业链条。
二是利用战场纪念地、革命会议遗址、革命人物旧居、革命遗物等实物,设计制作出符合时代特色的红色创意产品,丰富拓展红色文化产品,积极建设红色文化高地,提升完善红色文化产业链。
三是从挖掘梳理、修缮保护、线路规划、景点打造、宣传推广等环节,统筹推进,重点实施一批红色旅游核心开发建设项目,积极打造红色旅游知名品牌,让山水留住乡愁、红色留住初心、文化留住梦想。
3.讲好红色故事,为乡村振兴“聚神”。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强则国家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乡村的文化史、革命史、创业史,就是国家民族悠久历史的集中缩影,就是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
红色历史、红色故事、红色传统,不仅是乡村基层群众集体历史记忆的载体,更是新时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底蕴、底气和底色。时代在进步,形势在发展。
4.创新红色载体,为乡村振兴“添彩”。立足新时代,弘扬红色文化,要进一步丰富拓展红色文化平台载体和展现形式,大力构建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人性化、便捷化传播渠道,推动形成形式多样、层次多样、手段多样的宣传教育路径,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立起来、动起来,走进基层群众心里,融入日常生活点滴,成为乡村振兴的最美底色。
要大力构建展现红色文化风貌、体现红色文化特点、丰富红色文化内涵的载体平台,深度挖掘红色标语、文献资料、革命实物、英雄人物等红色载体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鲜明价值,推动红色文化与时代特征相融合、与时代要求相契合、与时代发展相耦合,不断增强乡村红色文化教育的生动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大力打造乡村红色文化时代新高地,牢固树立乡村红色文化时代新标杆,让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5.保护红色文物,为乡村振兴“增光”。红色文物是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现实依托,是红色文化的记忆符号和信息纽带,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和教化后人的时代价值,必须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
保护红色文物,既要重视,又要落实,不能只看重红色文物带来的现实利益,而不珍视红色文物的宝贵价值。特别是一些红色文物资源比较丰富的乡村区域,只想算经济账,不想管眼前事,造成部分红色文物开发利用过度,严重损害了红色文物的神圣性、严肃性和价值性。当前要综合利用红色文化乡村承载区域广泛开展红色旅游,不断强化各级政府的管护职能,不断完善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不断增强乡村基层群众的保护文物意识,切实做到红色文物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
6.培育红色人才,为乡村振兴“浚源”。弘扬红色文化、发挥教化作用、彰显时代价值,红色文化人才是关键。红色文化人才是开发利用、宣传传播红色文化的开拓者、践行者和主力军。
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人才培养培育,为红色文化人才提升业务能力、提高业务水平提供相应的机遇平台,为红色文化人才安心工作、潜心研究、精心从业配套完善匹配的保障条件,让红色文化人才可以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从事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