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四大原则?
运用金字塔原理写作一篇文章时,在纵向关系上,需要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在横向关系上,需要归类分组、逻辑递进。纵向和横向是金字塔结构的两个维度,共同构成了文章的框架结构和逻辑梯次。
一,结论先行
每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思想,并放在文章的最前面。
二,以上统下
各种思想纵向相关,与读者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每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对下一层次思想的抽象提炼、总结概括;下一层次的思想是对上一层次思想的解释、支撑。
三,归类分组
各种思想横向相关,每一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最好不要超过4个或5个。
四,逻辑递进
在横向方向上,各种思想以演绎推理或归纳推理方式回答读者的疑问,但两种方式不可同时使用。
在关键句要点层次,使用归纳推理,比演绎推理更利于读者理解。
1、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一系列线性推理过程,是一种论证,其中第二个论点对第一个论点加以评价,第三个论点说明前两个论点同时存在时的含义。
对演绎推理的概括,就是把最后一个论点作为主体,概括整个推理过程。
例如:鸟会飞,我是一只鸟,因此我会飞。
演绎顺序:演绎推理的逻辑循序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注意:应该尽量将演绎推理放在金字塔结构中较低的层次上,尽可能减少在演绎推理过程中插入其他干扰信息。在某个段落中使用演绎法是合适的。但在较高的层次上,归纳法总是比演绎法更容易理解。
2、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把相似性的、具有共同点的思想,或相关的行动归类分组,根据各要点具有的共同性得出结论。归纳推理,其组合逻辑顺序共有3种:
(1)时间(步骤)顺序
时间顺序是将思想分组时使用最广泛的。该组中的思想可以是实际的行动步骤,或行动性思想(如:建议、目标等),也可以是大脑中隐含的思维过程得出的结论。
在按照时间顺序组织的思想时:
你首先要确定希望取得的结果或效果,然后指出为取得这一效果必须采取的行动。
当必须采取多种行动以取得该结果时,这些行动就构成了一个过程、流程或者一个系统,即共同产生某种结果的原因的集合。
因此,代表一个过程或系统的一组行为,必须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而对该组行为的概括,必须是采取这些行为要取得的结果或达到的目标。
(2)结构(空间)顺序
结构(空间)顺序就是当你使用示意图、地图、图画或照片想象某事物时的顺序,如组织结构图、关键成功要素
大家都在问
运用金字塔原理写作一篇文章时,在纵向关系上,需要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在横向关系上,需要归类分组、逻辑递进。纵向和横向是金字塔结构的两个维度,共同构成了文章的框架结构和逻辑梯次。
一,结论先行
每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思想,并放在文章的最前面。
二,以上统下
各种思想纵向相关,与读者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每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对下一层次思想的抽象提炼、总结概括;下一层次的思想是对上一层次思想的解释、支撑。
三,归类分组
各种思想横向相关,每一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最好不要超过4个或5个。
四,逻辑递进
在横向方向上,各种思想以演绎推理或归纳推理方式回答读者的疑问,但两种方式不可同时使用。
在关键句要点层次,使用归纳推理,比演绎推理更利于读者理解。
1、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一系列线性推理过程,是一种论证,其中第二个论点对第一个论点加以评价,第三个论点说明前两个论点同时存在时的含义。
对演绎推理的概括,就是把最后一个论点作为主体,概括整个推理过程。
例如:鸟会飞,我是一只鸟,因此我会飞。
演绎顺序:演绎推理的逻辑循序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注意:应该尽量将演绎推理放在金字塔结构中较低的层次上,尽可能减少在演绎推理过程中插入其他干扰信息。在某个段落中使用演绎法是合适的。但在较高的层次上,归纳法总是比演绎法更容易理解。
2、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把相似性的、具有共同点的思想,或相关的行动归类分组,根据各要点具有的共同性得出结论。归纳推理,其组合逻辑顺序共有3种:
(1)时间(步骤)顺序
时间顺序是将思想分组时使用最广泛的。该组中的思想可以是实际的行动步骤,或行动性思想(如:建议、目标等),也可以是大脑中隐含的思维过程得出的结论。
在按照时间顺序组织的思想时:
你首先要确定希望取得的结果或效果,然后指出为取得这一效果必须采取的行动。
当必须采取多种行动以取得该结果时,这些行动就构成了一个过程、流程或者一个系统,即共同产生某种结果的原因的集合。
因此,代表一个过程或系统的一组行为,必须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而对该组行为的概括,必须是采取这些行为要取得的结果或达到的目标。
(2)结构(空间)顺序
结构(空间)顺序就是当你使用示意图、地图、图画或照片想象某事物时的顺序,如组织结构图、关键成功要素
论文金字塔怎么排?
言部分的写作:搭建全文框架
序言(Introduction)是文章开头的部分,也即演讲中的开场白。这个部分应该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这样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读者兴趣,让他们更容易进入文章。具体来说,应该从读者已知的信息入手,展开背景描述,进而引导读者思考,引入需要解决的问题。序言部分可以遵循如下基本结构:
介绍背景(Situation)指出冲突(Complication)引发疑问(Question)给出答案(Answer)背景介绍可以将读者限定在特定的时间和地区范围内,这部分的背景知识应该是读者熟悉的东西,这样可以尽量减少进入壁垒。冲突是指能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要素。有了冲突,自然而然就可以引导读者进行提问题。其实,全篇文章的中心都依赖于读者提出的第一个疑问。因为这个问题也就是一篇文章开始的写作目的。接着进行解答。需要注意的是,文章题材不同、目的不同,这四个基本结构的排序也可以相互调整。
序言部分很重要,但是常常被忽略。很多人以为前言部分就是简单的背景介绍,套用一些常见的语句就好。其实不然,从背景介绍、指出冲突到引发疑问,进而给出答案。紧跟其后,可以就此具体展开解决方案,也就是这篇文章的关键句。几个关键句放在一起,也就是搭建好了全文的结构。
其实本文就是利用《金字塔原理》的方法写了序言,进而构建了全文的结构和脉络。
二、论证部分的思考:应用逻辑顺序
搭建好文章的整体框架之后,就可以在写文章的过程中逐步展开更详细的内容。平庸的文章只是简单地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罗列和堆砌。而具有金字塔结构、逻辑清晰的文章,每一组的思想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应该如何做呢?
第一步:归类。写作的时候,应该先对论证内容进行归类与分组:所有被列为同一组的思想和内容,不应该是随意堆放的,而应该具有某种逻辑顺序,因为逻辑顺序体现了组织思想时候的分析过程。分组方式有如下三种:
时间(步骤)顺序结构(空间)顺序程度(重要性)顺序
时间顺序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时间顺序常见的问题是无法区分原因和结果。这个时候,可以想象自己采取了文章中每一个行动,并且想象会产生何种结果。这样可以迅速捋顺时间上的顺序。
结构顺序,就是空间上的顺序,就是使用结构图想象某个事物的顺序。这里需要注意MECE原则:相互穷尽,没有遗漏(Mutually exclusive,collectively exhaustive)。同样,应该在写作前构思文章结构,可以及时发现遗漏和错误。以及各个部分之间,是否有重叠和遗漏。
程度顺序:按照重要性程度来进行分组和排列。应该指明每一组中的思想具有共同特性,而且,根据各个问题具有该特性的程度高低进行排序:先强后弱,先重要后次要。
第二步,共性。也就是说,找出这些思想的共同点,确保他们确实应该在一组中。找共性的时候,有一些小方法小技巧:如果主语相同,就找谓语之间的共性;如果谓语相同,就找主语之间的共性。
第三步,提炼。只堆砌观点的指向性不强,读者不知道要干嘛,而且不容易记住。应该进行观点的提炼和总结,明确这些共同点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也就是说,要提出一个新的思想作为概括性的语句放在最后。
三、在字里行间呈现金字塔结构
具体到真正的“写”,也就是遣词造句的时候,如何做到条理清晰呢?答案是在大脑中画图像。图像思维很重要,将文字图像化,有助于加深记忆。因为但凡超过7个种类,人们的记忆就靠不住了。如果把这些文字找到内在的联系,需要用逻辑分组归类串联起来,在脑中想象成一幅图像的话,就可以简单、高效、准确地复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