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方购物文化差异?

在中国人固有的意识和想法里,一味追求身心的放松,花费时间精力在娱乐活动上,是安于一隅的表现。而西方人则是追求精神生活,他们会在空闲时间开派对,放松身心;他们喜欢表现个性,追求与众不同。

现如今在西方,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开始流行一种新的消费观念:buy experience,not things.(买体验,而不是东西。)调查显示,新鲜的经历带给人们的喜悦比商品带来的喜悦要更加长久。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新鲜经历或一项新学的手艺与一件新商品最初带给人们的喜悦程度不相上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物品的喜悦程度逐渐下降,而对旅行的回忆和新的手艺依然令他们兴奋如初。

二、中外女性消费特征?

经济基础决定了女性在消费上的独立性。据调查除了数码产品、家用电器、机票和酒店预订这几大品类依然由男性握有较大决策权外,其余消费品类:包括食品和生鲜、服装鞋帽、家居用品、母婴、化妆和美容产品等,女性都拥有更高的决策权。

而且除购物之外,旅游出行等家庭休闲活动的决策,女性也当仁不让。

三、中西方文化在主客观系上的差异?

中西方打招呼方式的不同:众所周知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最爱说的一句就是吃了吗?或者“去哪儿啊?”而西方人见面的招呼礼仪一般都是围绕天气展开的。

2、服饰礼仪的不同: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中国用户平时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3、中西方告别方式不同:中国人的告别语一般都很直接的表达出要走了,请主人留步不用送了,怕给别人添麻烦而尽量简单带过。在西方的告别礼仪中,往往是要得到对方同意的。通常要提前几分钟将告别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达,并征得同意,才可离开。

四、中西方消费方式日趋融合的原因?

调研中,31%的中国消费者认为,新奇有趣的体验有助于保持品牌忠诚度。“能够看到和触摸产品” 是中国消费者在实体店购物体验时最看重的属性。同时,45%的中国消费者认为他们更偏向进行线上消费。

东西方旅游消费水平对比(中西方旅游消费行为差异)

普华永道亚太区、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消费市场行业主管合伙人郑焕然认为,中国消费者在选择消费渠道时,比全球其他消费者更加倾向于“网店和实体店相结合”的模式。中国消费者的工作和休闲方式机动性更强,对国产品牌的接受度提高,并且日渐意识到他们的消费行为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的潜在影响。

普华永道中国内地消费市场行业主管合伙人叶旻则表示,中国拥有世界范围内技术领先的消费市场 ,特别是电商领域具有对比其他国家的巨大优势。在互联网用户数量的进一步扩大、更为先进的数字支付系统、智能手机带来更为便捷的移动互联网以及低成本物流供应的多重影响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在疫情期间和后疫情时代将得到持续的发展。

据此,报告指出中国零售市场5大消费趋势,包括零售店转型注重提供“融合”( phygital )的体验式消费场景,品牌相关性和消费者的文化意识,了解新生代和银发族的消费差异,可持续消费和环境、社会及治理(ESG)优势,实现供应链的数字化。

根据调研,受访中国消费者认为“能够看到和触摸产品”,“能够快速方便地在商店中找到感兴趣的产品”以及“加强健康和安全措施”比其他属性更加重要。

“宅经济”促使世界许多地方的网上购物和数字赋能业务的快速增长。由于中国的数字化程度处于领先,中国显然是这一趋势的受益者,同时不同品类的实体购物模式强势回归,两者共同催生出“融合” (Phygital)的消费模式。

展望未来,中国的实体店要与时俱进,就必需为消费者提供体验和互动,而不是只销售产品。能够在后疫情中幸存下来并蓬勃发展的品牌,都拥有稳健的在线业务和以体验为中心的相关实体店。

根据调研,37%的中国受访者表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与6个月前相比,他们现在更多或更倾向于购买国产品牌。

普华永道中国内地消费市场行业主管合伙人叶旻表示,随着社交媒体对品牌知名度和声誉的影响日益扩大,消费者展示出更高道德标准且更加挑剔,要赢得这样的客户,品牌必须阐明有意义的价值主张。品牌应投资于数据和消费洞察,以加深对中国消费者的了解,并开发与中国消费者个人层面相关的独特产品和服务,同时,也必须关注并加强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合法处理个人信息。

报告显示,疫情并没有抑制年轻消费者的消费期望。预计未来6个月内,他们在各品类上的支出将超过年长消费者,包括旅游、时尚和外出就餐等非必需消费领域。他们对目前自己的经济状况和环境持乐观态度,对价格不那么敏感。与年龄稍长的群体相比,他们还更倾向于将自己描述为“数字化”、“具有数据意识”和“环保”的消费者。为了吸引中国的年轻消费者,品牌必须找到体现正确品牌价值的意见领袖或KOC,因为他们可以通过用户生成的内容与目标受众建立稳定联系。

在年龄段的另一端,随着中国老一辈消费者数字化能力提高和追求新奇体验,对于能够快速满足这批“新青年”消费需求的品牌来说,银发经济将带来新机遇。品牌商必须认识到年轻一代和老一代人消费模式的独特性和共通性,将资源重点导向两个群体融合的领域,如数据意识、对国产品牌的支持和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