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主张什么呢?
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提出了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强调了消费与个人生命周期阶段的关系,认为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实现一生消费效用最大化。各个家庭的消费要取决于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所获得的收入与财产,也就是说消费取决于家庭所处生命周期阶段。
按照生命周期理论,理性的消费者总是期望自己的一生能够比较安定地生活,使一生的收入与消费相等。家庭的收入包括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那么一个家庭的消费函数就是:
C=aWR+cYL
其中:WR为财产收入,YL为劳动收入,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c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根据这一理论,由于组成社会的各个家庭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所以,在人口构成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从长期来看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关系。但是,如果一个社会的人口构成比例发生变化,则边际消费倾向也会发生变化,如果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就会提高,如果中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降低。
二、旅游管理专业具体学什么?
旅游管理主要学习旅游学概论,导游基础,旅游政策法规,旅行社业务,旅行社管理,旅游地理学,旅游英语,旅游心理学,酒店管理学,旅游文化学。
三、于光远的玩学理论是?
于光远,中国经济学家。上海人。长期从事经济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末,参与组织了有关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社会主义再生产、经济效果、经济发展速度与比例等重要经济理论讨论会。
70年代,他参加组织了全国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会。他积极支持新学科的创立,如生产力经济学、国土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并对经济效益学、教育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学科提出了指导性见解。
于老说,玩是人生的根本需要之一,“人之初,性本玩”。他认为人们应该“研究玩的学术、掌握玩的技术、发展玩的艺术”,用一种轻松的态度来面对生活、面对工作。尤其是老年人,更应该多玩,这样才能活跃身心,拥有健康的晚年生活。
于老不光有一套关于玩耍的理论,他一生也在实践着这些理论。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深切感受到“玩”对于他、对于老年人的好处。尽管已年过九旬,腿脚不太灵便,但于老的头脑非常清晰,以前的事情记得清清楚楚,东西都是自己归类整理,放在哪里从不要别人操心。他向记者表示,自己从来不在头脑上“服老”;而这种“底气”来自于他对新鲜事物的热爱、对于“玩”的热爱。
由于行动不便,于老更多的是从身边发现玩的乐趣。1999年,于老开始学电脑,并开设了个人网站,现在他每天都要在电脑前待十几个小时。他知道徐静蕾的博客很受欢迎,也打算开自己的博客。于老喜欢智力游戏,在采访中,他不止一次地向记者展示了这些游戏和玩具。
比如梵塔:三根木棍,其中一根上套有7个环,从下到上直径越来越小,在每次只移动一个环的情况下,把这7个环按原有顺序套到另一根木棍上去。他告诉记者,自己曾经跟学生比赛玩梵塔,结果比他们还快。于老还说,他利用业余时间发明了一种在纸上就可以走的棋,结果发现类似的棋已经有了。虽然如此,他的创造能力还是让记者非常佩服。
除了游戏,于老还把玩的精神发挥到了节俭上。他以前一直用铅笔,当它们用到一定时候就会变得很短,不好握。于老舍不得扔,就把这些铅笔头收集起来,分成几捆。要用的时候,于老就把它们拿出来,让每一捆铅笔头“齐步走”,哪一支冒出头来就用哪支,直到用得每支长短一致。
于老的“玩耍精神”还上升到了经济学的高度。20世纪80年代,他在中国第一个提出了“休闲经济”的概念,认为休闲越多,说明生产力越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越高;我们应该积极地发展休闲产业,在生活中积极享受玩耍带来的乐趣。
“玩”对于成年人来说,其实承担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那就是锻炼大脑、强健体魄,同时保证不会与社会脱节。那种身体大脑哪都不动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在国外,很多人也像于老一样,身体力行着这种“玩耍精神”,他们的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儿童智力玩具同样适合成年人,在玩玩具时,通过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使大脑得到有效的锻炼,从而越用越灵活、越用越聪明。人的生理年龄谁都无法抗拒,但心理年龄完全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